摘 要:來自民間的原始舞蹈充分展示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勞動狀況、生產和生活。原生態舞蹈屬于一種民間原創的文化藝術特征,同時也為現代舞蹈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素材。隨著各類原生態舞蹈作品逐漸進入觀眾視線,本文對原生態舞蹈進行分析,得到其定義與特點,了解原生態舞蹈的創作源泉,最后進一步探究原生態舞蹈在當前環境下存在的意義。
關鍵詞:原生態舞蹈;民間;文化
1 原生態舞蹈的定義
原生態舞蹈的定義與特點:
存在于民間的原生態舞蹈,在現代化潮流趨勢下并未受到過多的干擾和轉變,因此成為植根于中華大地璀璨文明中的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藝術。它由普通民眾負載,不由藝術家處理和改變,并且在民間儀式或民間活動中傳承,是存在于普通民眾的生活場所中,民眾自發參與進來的而不是帶有演出或者商業性質的藝術,它并不存在類似古典舞一樣程式化的語言,而是具有明顯的大眾性與隨意性。原生態舞蹈有以下較為顯著的特點:
第一,生命的自然性。在原生態舞蹈中,有各種各樣的儀式舞蹈,它們反映了人們向神靈祈禱,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隨著舞蹈大潮推進,很多元素在不斷發展與革新中形成了一種融合,對技巧方面更為注重,而原生態舞蹈是對一個民族特性的高度凝結,一種對自然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代表著一種文化,傳承著一種民族精神。
第二,生活化的體現。各民族各地區的民間生活以及生產活動離不開原生態舞蹈,原生態舞蹈屬于一種大眾化的表達形式,以民間生活為基礎,用舞蹈表達人民生活的需要。與此同時,也會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的美好情感表現出來。例如,貴州省黔東南地區一些規模較大的寨子中出現的《迎客踩堂舞》,臺灣高山省高山族排灣人《紡紗舞》等舞蹈,都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第三,儀式化的體現。生命是儀式舞蹈的主題,舞蹈程序動作中帶有宗教感情,促使人們虔誠的心理從舞蹈步伐中充分相信神靈對生命的保護。例如薩滿教中古老的文化信仰以及“萬物有靈論”,都是一種儀式化的體現。伴隨社會發展,人們扮演的角色從被動逐漸轉變主動,他們從順應世界轉變為想要統治世界,一旦這種想法開始萌芽,進而愈演愈烈時,儀式化舞蹈便開始發展,這種舞蹈可以直接感受到這個文化的靈魂,也能感受到生命的價值。
第四,圖騰崇拜性。圖騰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體的標記和象征,它具有本民族文化元素的意義、民族靈魂的源泉和人性的本質。原生態舞蹈就是表現圖騰崇拜,或是能代表本民族特有文化的動物的肢體語言作為圖騰符號的表現,因此獲得群體認同的標記性,滿足和實現社會性集體意識和歸屬心理。直到現在,仍舊在一些地區可以看到一些扮相如神靈的儀式。
2 原生態舞蹈的創作源泉
2.1 宗教禮儀
從“原生態舞蹈”的發展軌跡和長期遺留下來的舞蹈行為,多來源于祭祀活動中對神祇的崇拜,還有對幸福生活的一種向往,人們為著共同的需求,讓這種形式的原生態舞蹈逐漸成為一種“規矩”,即習俗,流傳在幾乎所有從事農耕的廣大民眾的生活中。一些自然形成并流傳于民間用于祭祀儀式中的舞蹈行為,來源于舞者因本身對宗教與神靈有著信仰與虔誠之心,所以在演出過程中自然流露出的情感和慣性的姿勢,另一種借助了祭祀的法器,更直觀地展現了舞蹈本身的宗教性。
2.2 生活習俗
長期生活于同一地區的群體或民族,會在各種生活習俗、禮儀、風尚等方面形成共識與行為,即所謂的“風俗”或“習俗”。一些民族地區由于生活習慣、信仰、生產方式相似,他們的生活習俗也出現了較為相近的情況。例如,漢族春節的“社火”、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都是為了讓眾神高興,讓民間擁有幸福生活,收獲豐收。與此同時,廣大民眾也借此享受一年辛勞后的難得愉悅。
2.3 節慶勞動
失去勞動場所和土地的人們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為了生存不得不發掘出自身所長,借此來維持生活。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人們對原有的工具進行敲打,利用發出的聲響創造音樂,根據勞動的肢體創造舞蹈,出現了用以賣藝為生的民間表演者。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質條件逐漸滿足,土地、工具已經普遍存有時,精神生活的需求開始發展,人們開始利用音樂、舞蹈等各種文藝形式,盼望更大的收成,為美好生活祈求好的兆頭。后來出現的“娛樂性舞蹈”就是人們通過自身手舞足蹈尋求歡樂,或通過耳目感官觀賞他人歌舞而從中獲取愉悅。例如,篝火晚會就是一種民族凝結、向心力的體現。
3 原生態舞蹈的存在意義
3.1 保留傳統文化的特色與本質
當人們突然在一個時期開始將視線轉到原生態文化的藝術魅力時,就會發現隨著現代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強烈吸引,我們本民族本地區的傳統文化也在人們逐漸的漠視中悄然無息地消失。我們與原生態的距離已經越來越遠,就像我們即使曾經對農耕時代并不陌生,卻也無法體會領略真正的原生態風味,無法體驗到其獨有的質樸和豐富的內涵。就連土生土長的人民,對原生態舞蹈的了解都是片面的,所以才出現了明顯的群體審美偏差。原生態舞蹈只有存在,才能保護一個地區真正的特色與本質,才能在飛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下保存人們心中那一抹原汁原味。
3.2 保護文化生存空間
隨著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外來事物的入侵,原生態舞蹈文化空間受到了一定的威脅。例如,永盛牛燈的傳承與發展,不僅使某種類型的舞蹈文化受到保護,更是對該文化所依存的生態環境的保護;《云南印象》出現在觀眾的視野,并且得到大眾青睞的原因,就是在各種舞蹈形式相繼出現的時代,《云南印象》歌舞來源于云南本土生活,將原始的道具搬到舞臺上進行背景渲染,我們可以從舞蹈中看到祖先們曾經的生活狀況,也可以追溯過去,體會最本質的味道,這是最自然而又最真實的,在對比之中,我們也品味到中華民族人的時代進化。原生態文化受到外來文化沖擊是歷史的必然,但原生態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更是一種對人類本身的保護。
3.3 為中國民族民間舞提供素材
原生態舞蹈中的一些伴奏風格、道具選用、舞姿形象都為中國民族民間舞提供了素材,起到了必不可少的奠基作用。中國民族民間舞大多都是將民眾在勞動中的舞姿動作以及勞作狀態作為一定的材料。“藝術來源于民間”,也就是原生態文化。原生態舞蹈的傳承和保留,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和保留起到了奠基作用,原生態舞蹈的保留使得民族民間舞的素材更加豐富,表演形式更加多樣,推動了民族民間舞蹈的后續發展。
3.4 傳播傳統文化,發揮社會功能
當然,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出現在廟會、各大小比賽中的一些原生態形式表演。原生態舞蹈逐漸走向舞臺,電視臺通過對節目進行錄像,并請專業人士剪輯、拼接與修改,這不僅保存了舞蹈文化,也讓觀眾可以隨時隨地足不出戶看到經典的原生態舞蹈作品。除此之外,原生態舞蹈借助宣傳平臺,進一步打開了走向外界的大門,央視《中國報道》還對原生態系列進行了展播。原生態舞蹈文化通過傳播其自身的文化,實現了它本來的社會功能和作用,它的傳承與發展,讓原生態舞蹈走進人們的視野,也在整個舞蹈文化領域版圖中刻下舉足輕重的一筆。
4 結語
原生態舞蹈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原生態舞蹈逐漸走入大眾視野,被人們接受。原生態舞蹈在中國舞蹈藝術殿堂中散發著閃耀的光輝,充分展示出了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信仰和文化底蘊,展現了當地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崇拜。原生態并不是真正的“原生態”,而是保存著原有的民眾性、自然性,在發展中仍能發揮其重要價值。原生態舞蹈的出現與存在極大地推動了整個舞蹈歷史文化的進程,其價值不可估量,繼承中有借鑒,發展中有創新,值得我們深入挖掘與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曉晗.淺談原生態民間舞蹈挖掘保護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4(3):197-198.
[2] 馬力.原生態舞蹈的文化內涵分析[J].史教資料(下),2010(8).
[3] 石鈞尹.談原生態舞蹈的文化意義[J].成長之路,2010.
[4] 巫允明.中國原生態舞蹈文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5] 吳海建,冷艷.談原生態舞蹈在中國民族民間舞原始素材保留中的作用[J].大江周刊(論壇),2011(12).
作者簡介:李好(1997—),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藝術學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從事舞蹈編導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