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業遺產資源的保護與再利用在可持續設計理念的指導下重構其在城市空間格局與城市文化構成中的定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是產業結構調整后,現代多元城市文化的構成以及城市經濟發展的潛力助推劑。工業遺產資源與文創產業同作為城市文化與經濟的重要元素,相互依存,互為載體,將二者結合在一起融合共生發展的模式越來越受到城市管理者與大眾的關注與認可。
關鍵詞:工業遺產;再生;文化創意產業;融合
1 工業遺產保護與文化創意產業園共生的互動效應
1.1 工業遺產資源是西安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城市中工業遺產的保護模式以及途徑與其他類別文保模式與途徑不同,應采取動態保護的模式,注重可持續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后的新型創新型產業,在城市的轉型發展中重要性凸顯,在國家的發展戰略以及地方經濟的結構比重中越來越重要,符合內涵式發展的要求與方向。廢舊工業建筑的開敞大尺度多元化空間類型具有較強的可塑性,符合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訴求,可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項目培育與成果展示提供空間使用功能。同時,文創產業空間則成為工業遺產資源再利用的最佳途徑,工業遺產成為文創產業發展的有效載體。
1.2 文化創意產業促使西安工業遺產資源功能置換再生
工業遺產保護最有效的途徑與模式就是使其再生,賦予其新的功能模式,再次發揮作用。文化創意產業多元的業態模式的介入與影響,使廢棄的舊工業建筑產生了新的功能,文創產業的進駐賦予了工業文明印跡更多的文化與藝術內涵,成為藝術展示空間、文化創意生產空間、城市公共空間等新的功能模式。再生后的工業遺產資源成了當下新興城市文化的構成代表與城市文化功能容器,成為城市文化空間結構與城市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參看國際上其他國家的工業遺產再生與文化創意產業有機結合的實例,其形式多樣,多樣化的文創產品迅速介入帶動商業氛圍與價值,文化產業功能與商業配套的多樣化協調,促使廢舊廠區活力重現,帶動了整個區域的人氣與經濟水平,最終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完成了文化創意產業與工業遺產的有機結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表里。
2 西安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現狀與思考
隨著西安城市產業功能結構的調整,工業遺產資源豐富,可供文化創意產業介入共生發展的選擇較多,但由于缺乏整體的有意識的規劃與整合,整體比較碎片化,缺乏體系梳理以及中長期的規劃。
2.1 現狀與問題
目前,西安市現有工業遺產資源再生并與文創產業融合共生的實例,有西安大華1935、西安老鋼廠創意產業園、西安半坡藝術園區等。其融合模式基本相近,略有差異。整體來看,西安依托工業遺產建設的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相比國內外其他地區仍處于發展階段。
體現出來的問題主要如下:第一,工業遺產保護與再生的經驗不足,缺乏有針對性的措施與手段;第二,文創產業區缺乏創意人才的支撐,以及缺乏有特點的創意作品;第三,呼應市場需求意識不強;第四,文創產業園區內公共空間市民參與度不夠。
2.2 思考
西安基于工業遺產再利用形成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基礎優勢明顯,潛力巨大,可拓空間豐富,具備良好的工業遺產資源基礎和政策支持。如何激發文創產業園的活力,形成文化創意產業和工業遺產共生、融合發展成為當下西安工業遺產資源再利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強化文創產業園內涵建設為抓手,尋求文創產業園在人才引進與培養、創新創意等產業的轉化與服務,以及傳承西安城市工業遺產文化內核等方面是今后西安工業遺產資源再利用需要完成的任務。
3 文化創意產業與工業遺產共生的融合發展策略與機制
3.1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根據國家以及省市地方政府的中長期規劃與城市發展需要,文化創意產業以及城市文化、城市空間結構的融合成為城市發展新的定位與增長點。地方各級政府應依據本地區產業結構發展,積極鼓勵與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進行政策性引導與管理規劃,可適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2 增加并大力推廣西安工業遺產資源衍生品創意設計
文創產品創意設計是城市地域文化傳播與推廣的最佳途徑和載體。大量的優秀文創產品設計實例帶動推廣城市區域文化,可借鑒設計制作以工業元素為主題的文創衍生品,以及利用新媒體多渠道推廣與傳播。
同時,文創產業園的運營與管理需要前期進行策劃并形成系列活動,在初期規劃設計時,強調著重產生一大批優秀的具有西安工業特色的文創產業項目和商業經營項目,大力開展以工業遺產保護為主題的專題研討以及學術論壇、藝術節、創意集市、創意設計大賽等文創活動。使文創產業的思想以及工業遺產資源的元素符號在城市公共活動以及受眾心中產生深遠的影響。
3.3 建構文化創意人才的引進與培養體系
文化創意產業園的規劃設計、策劃傳播、運營與管理以及文創產業從業人員業務都影響著區域整體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文創產業園的設計與建造初期就需要考慮建構完整的人才管理體系,具體可依托西安本地高校的優勢資源,加強相關文化創意設計人才、管理人才、研究學者的引進與培養,逐步完善文創產業的培育發展和創意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
3.4 將文創產業園建設與工業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申遺等有機結合
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的有序、積極發展依賴于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設。同時,在推動文創產業園發展的同時,能賦予園區生動的文化內涵與文化遺產精髓,促進文創產業園文化特性鮮明化發展。文化遺產要素近年來介入建筑空間設計與改造,園區景觀環境塑造等設計風格越來越得到認同,有很多優秀案例,文脈設計思路的延續使文創產業的發展及文創產業園的設計與建造延續文化精神的傳承,使文化遺產在新時代有更多的意義與價值。
除了將工業遺產保護與文創產業園建造有機結合的形式之外,還在文化遺產的構成上進行了更多的拓展。依托文化創意產業二次對文化遺產的價值傳播與形象塑造,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業態當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衍生載體。同時,利用文創產業園中文創產業集群的優勢與完備的設計、傳播、策劃、生產等構成的業態鏈條,將符合申遺條件的文化遺產逐步進行遺產申報,強化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大數據統籌。同時,也可以借助工業遺產文化大平臺,可以為西安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展示與宣傳載體,使其逐步成為更具有文化影響力的大遺產文化平臺。
3.5 強化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城市公共空間功能屬性
作為工業遺產資源的廢舊廠區,其地理位置已處于城市空間核心架構之中,成為城市文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其周邊區域空間復合關系及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亦是以所處區域當下城市文化為根本驅動力,同時注重與受眾的互動性,最終期待被受眾認同。文化創意產業在起步發展階段,需要更多的民眾了解與支持,促進文創產業更快的經濟價值轉化。展覽展示作為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核心環節貫穿于整個產業運營業態,受眾的參與性尤為重要。
工業遺產資源再生與文創產業的融合共生發展模式,能夠滿足工業遺產資源再利用以及文創產業的多元文化空間使用功能訴求,同時能夠創造城市公共活動空間,以及組織展出各類文化創意作品,豐富城市文化與精神文明,同時給予周邊民眾聚集活動的空間,補充和完善區域城市空間結構的功能屬性差異。
作為城市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工業遺產再生需要公眾的參與和互動,基于工業遺產再利用建設而成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也要具備公眾活動的公共空間,激發公眾對文創產業園的認同感、歸屬感及參與感。
4 結語
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構成詮釋了當下的城市設計美學,作為城市文化與城市空間的構成元素,工業遺產資源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共生發展、互為表里,在設計學的語匯中很好地進行了要素組合變革,形成了一個新的閉合系統,很好地解決了城市文脈延續的訴求,呼應了當下低碳經濟理念的設計主題。
參考文獻:
[1] 曹盼宮.共生理論視角下的中國創意產業區發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12).
[2] 曹盼宮. Loft文化與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J].美術大觀,2017(10).
[3] 曹盼宮.文化創意產業與工業遺產的保護[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12).
作者簡介:曹盼宮(1980—),男,陜西西安人,碩士,副教授,就職于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設計系,主要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