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中亮
【摘要】高中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高中生的發展受到全社會的關注。高中生受到的關注越多,他們承受的心理壓力就越大。所以,高中生的心理素質問題成了全社會共同討論的焦點,也是亟需解決的棘手問題。文章主要從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和體育活動對心理問題的有效干預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高中生;心理問題;干預;體育鍛煉
高中時期是人的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有時候會決定人的心理走向。高中生大多處在迷茫的階段,因而出現了多種心理問題。因為高中生處于青春期,心理急速變化,加上缺乏家長和教師的積極引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厭學、精神疲勞、考試焦慮、逆反心理等)。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必然對學生的一生產生不利的影響。解決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很重要且很有必要的。
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
據劉恒、張建新通過對全國2209名中學生的調查,約有21.7%的中學生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心理學家王極盛公布了他對全國中學生進行多年的調查研究,指出有32%的中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1]。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大樂觀。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到,50位學生中,有46人對學校的作息制度有較大意見,反映睡眠不足,不想到教室學習,每天面對寫不完的作業,覺得心里煩躁,學習很難受,出現厭學情況。有36人覺得自己成績不好,且家里希望他們都能上大學,學生心理壓力大。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知道,54%的學生存在偏科現象,厭倦自己不喜歡的科目,希望每天都有體育課來放松自己的心情。一到月考、段考的時候,學生都有較大的情緒,一來害怕考不好被同學取笑,二來平時沒有認真學習,信心不足。大部分學生出現了各式各樣、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且心理問題是呈上升趨勢,不容小覷。因此,積極引導解決學生在學習及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勢在必行。
二、高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厭學傾向
厭學是高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特征為產生厭學情緒、厭學行為和態度。學生每天面對著看不完的書、寫不完的作業,引導不當,時間一長就會出現厭學情況。對學習反感,覺得學習很難受,壓抑,喪失學習信心,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甚至逃課。在消極的態度情況下,學習效率會大大降低。高中生產生厭學的原因如下。
1.來自社會的影響。現在社會正飛速地發展,人們要適應社會就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在社會進步的浪潮中,高中生很容易迷失自我。社會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高中生達不到社會的要求,特別是體育生常常覺得低人一等,自卑心理嚴重,久而久之會失去學習信心,產生厭學傾向。
2.來自家庭環境。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有些是家庭的原因。家庭的氛圍及教育方式等都是造成學生厭學的原因。通過與我校學生交談了解到,家長對孩子抱以太多的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學生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自然就會厭學。
3.自身因素。有些學生由于自身的個性、性格而厭學。平時大大咧咧,無憂無慮,覺得學習很枯燥,每次測試之后就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碰到困難就打退堂鼓,意志薄弱,自暴自棄,不會自我調節,學習方法不對等,都是造成厭學的因素。
(二)精神疲勞
高中生精神疲勞的現象更多表現為精神不集中,反應遲鈍,情緒煩躁,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如果情況嚴重,需花費較大力氣來調節克服。高中生產生精神疲勞的原因如下。
1.學習壓力大。學習壓力大的原因有多個方面。高中生通常因為教師留的作業多,難度大,疲于應付;還有家長周末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進修班,不斷給孩子加負,孩子的背能不彎嗎?
2.學習效率低。有些學生學習方法科學,能快速完成學習任務;而有些學生由于學習方法不對,效率低下,總是慌慌亂亂,學習時間過長,疲勞用腦,造成睡眠不足,腦子得不到休息。這些都是造成精神疲勞的原因。
3.缺乏學習興趣。偏科情況在高中生身上是較為常見的,對某一科熱愛至極,比如體育課,對某一科完全提不起興趣,比如英語課,但是又要完成學習任務,所以往往選擇硬著頭皮干,學習毫無興趣可言,容易造成精神疲勞。
4.腦營養不足。高中生由于學習繁重,用腦頻繁,但很多時候睡眠時間都不足,造成精神疲勞,所以高中生需要保證營養。高蛋白、各種維生素及足夠的休息才能讓腦快速運轉,有效抑制精神疲勞。
(三)考試焦慮
焦慮是一種心理性適應障礙。高中生存在的大多是考試焦慮,大多伴隨著情緒激動,慌張,心跳加快,注意力不集中,記憶障礙,思維混亂,甚至頭暈。高中生產生焦慮的原因如下。
1.認知評價能力不高。高中生如果把高考當作自己未來的唯一出路,如果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低,勢必會使自己的焦慮增加;如果不過分重視高考,且對自己有個合理的評價,那么考試焦慮不會那么嚴重。
2.信心不足。有些學生平時上課認真聽講,刻苦努力,作業獨立完成,但是自信心不足,每次考試都會緊張,發揮不出自己的真實水平。
(四)逆反心理
高中生處于青春期,逆反心理嚴重,常常與教師、家長背道而馳。常見的就是不聽教師的話,頂撞師長以顯示自己的威風。有個別班主任反映,有些學生較難管理,把老師的話當成耳邊風;對先進的同學不屑一顧,甚至否定。逆反心理發生的原因如下。
1.好奇心。當有些事情被學校領導或者家長禁止去做且不加解釋時,學生不理解,往往會選擇一探究竟,檢驗真理。
2.試圖標新立異。高中生處于性格形成的時期,希望社會承認他們的價值和地位。高中生想表現自己,采取不同于別人的態度,目的就是引起別人的注意,試圖標新立異,比如剪新潮的發型,穿奇裝異服等。
三、體育活動對我校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干預
(一)體育運動對厭學的作用
在社會進步的浪潮中,高中生學習的壓力很大,容易迷失自己。體育活動可以調節情緒,陶冶情操。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了,通過體育鍛煉可以使不良情緒得到發泄或者轉移。比如,段考成績不理想,學生情緒低落,可以通過體育鍛煉或者無憂無慮地打籃球來發泄情緒。高中生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學習,超負荷的用腦使得學生覺得學習很壓抑,學習效率會大大降低。體育活動可以提高大腦的興奮度。國外的一項實驗證明:學生在上午第二節課后進行30分鐘的活動性游戲,第三、四節課時的智力活動能力可提高二至三倍。因而上體育課可以改善中學生厭學的情況。
(二)體育活動對緩解精神疲勞的作用
學習壓力的產生有多個方面因素。高中生通常因為教師留的作業多,難度大,疲于應付,覺得任務繁重,總要趕著完成任務,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疲勞用腦造成睡眠不足。而進行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呼吸系統的發育,有利于維持人體的精力。體育鍛煉可以使人的興奮性增強,保持頭腦清醒,思維也會跟著變得敏捷。體育鍛煉可以轉移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運動中體驗到體育運動的快樂、合作的歡樂,體驗到勝利的快樂、拼搏帶來的成功體驗。體育生在文化學習上苦苦掙扎,找不到學習的方法,而通過體育鍛煉讓腦快速運轉,可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與其他學生競技中增強自信,形成堅韌的性格。所以說,體育活動能有效抑制精神疲勞。
(三)體育活動可以減輕考試焦慮
高中生面對最多的焦慮就是考試焦慮。考試焦慮會受遺傳因素的一些影響,還有些人受認知評價等方面影響。把高考當作人生唯一的出路,會使焦慮增加。通過體育活動,可以發現自己在體育方面的特長,對自己的評價更加合理,讓自己多一條選擇途徑,焦慮就不會那么高。同時,在體育活動中能交到更多朋友,在與人的交流當中可以釋放壓力,消除孤獨感。在體育鍛煉中還能緩解緊張的情緒,集中注意力,與對手斗智斗勇,取得勝利后獲得滿足,增強自信心;在失敗后,不屈不撓,尋找成功的方法。體育活動還能有效抑制考試焦慮的發生。
(四)參加集體項目的體育活動,可以減輕學生的逆反心理,增強集體意識
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常常試圖標新立異,想在人前表現自己,體現自己的價值。好奇心強烈,對于權威敢于質疑,目的就是引起別人的注意。我們需要采取的做法是:如果禁止學生去做某件事,就要解釋為何不能去做,滿足他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這樣能減輕學生的逆反心理。在公共場合,要積極激勵表揚學生的優點,多給學生展示的平臺,承認他們的價值和地位。多組織集體運動項目,例如舉行班級籃球賽,可以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還可以讓他們懂得集體的重要性,懂得每個人在集體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功了有隊友的贊揚,失敗了有隊友的安慰,能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要讓學生知道個人離不開集體,集體能促進個人的進步,在集體運動中,個人要配合集體,這樣能有效打消學生標新立異的想法。
總之,高中生處于青春期心理發展的關鍵期,他們的心理問題需要教師去了解,去積極地引導。教師要尊重學生,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去體驗,發現問題盡早解決,避免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體育教師要給學生創設合適的學習情境,通過各種體育活動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去干預、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辛自強,張梅.1992年以來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變遷:一項橫斷歷史研究[J].心理學報,2009,41(01):69-78.
[2]李文權,劉利.焦點解決模式在矯治小學生厭學中的價值[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03):64.
[3]鄧雪,王洪煒.試論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科技信息,2009(1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