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芙蓉
【摘要】目前的美術活動往往重技能,忽視了孩子對美的感受和欣賞。大班幼兒的彩繪活動選擇了樹枝、瓶子、蛋殼、瓦片等,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更好地激發幼兒的藝術造詣與對美的理解和感受。活動材料大都來自孩子周邊事物,更符合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發展特點,能培養幼兒初步地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關鍵詞】彩繪活動;多元化選擇;大班幼兒
一、運用自然材料,開展多元化的彩繪活動
(一)利用現成的自然材料開展活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自主選擇,用適宜自己的表現方式去模仿或創作。”自然材料的質樸特性成為幼兒彩繪活動的創作源泉。我園地處城鄉交界,有著豐富的資源,經常到校園走走,大自然的樹枝、樹根、樹葉、瓦片、石頭隨處可見,它們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孩子。《指南》在藝術領域中反復提到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要親近大自然,我們便讓家長帶孩子到自然中去尋找樹枝、瓦片、樹根等等這些取之不盡的材料來開展活動。這些隨手可得的材料讓孩子既興奮又好奇,比如:用樹根彩繪、造型;用樹葉貼畫、噴畫;用樹枝拓印、裝飾。
(二)發揮材料的獨特特性,使其在彩繪中更具藝術魅力
材料本身是枯燥單一的,沒有連貫性,我們就要突破限制,對材料進行巧妙的組合,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發揮其獨特性,變成豐富的藝術品。比如用石頭瓦片和樹枝結合來描繪,做盆景,用奇石、葉子做假山,做造型裝飾,用樹枝做房子,用樹葉蓋房頂給小鳥搭窩,等等。隨著彩繪活動內容的不斷豐富,孩子們對材料的興趣一直在延續,活動開展得越來越多彩。通過多層次運用拓展彩繪的形式,引發孩子自主創作。
(三)投放各種半成材料,賦予彩繪新的生命力
材料是我園美術研究的內容,每個班級都有具備各自特色的彩繪區域。材料的有效充實,不斷豐富著班級的特色區。大班年段除用自然材料外,還有草帽、傘扇、鞋子、燈籠、酒瓶、T恤等。比如在瓶子上設計各種四方連續紋樣或二方連續紋樣,用陰、陽、拓印的方法來彩繪瓶子,用蘿卜、青椒、洋桃等果蔬來印染T恤等等。區域活動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表現創作,并沉浸在游戲中,他們賦予材料新的生命力,在不斷的互動中引發新的靈感,在美術活動中用已有的知識建構新的經驗,從而進行更高層次的創作活動。
二、多元化的選擇可以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給予幼兒想象的空間
我們只有聆聽幼兒的想法,才能了解他們經常談論的問題、感興趣的內容以及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原有經驗。彩繪活動雖然更多的是在物品上描繪,但往往運用到編織、泥塑、撕紙、折紙等技能。美術活動作為培養幼兒各種動手能力,促進幼兒智力發展的重要手段,已受到人們的重視。大量的多元的自然材料和美術技能是幼兒美術教育中必不可少的。
比如在主題活動“春天來了,桃花開了”中,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選擇材料,在各種大小的缸甕外彩繪美麗的圖案,并在各種造型的樹枝上描畫,然后用顏料點桃花、大米拼桃花、橡皮泥搓挑花、布條裹挑花等,接著將制作好的桃花粘在繪好的桃枝上,最后將桃枝插在彩繪好的缸甕上,一個鮮活的美術作品就呈現在我們眼前。
走在校園里,絢爛的鮮花和小朋友自己創作的手工花層層疊疊交錯在一起,十分美麗。我們引導孩子體驗不同的彩繪和手工制作結合的過程,培養幼兒參與的興趣,引導幼兒學習欣賞作品,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在多元的彩繪和技能相結合中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創新力及審美能力,同時在評價和欣賞的同時體驗自己操作的成功和喜悅,為美術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多樣化的活動途徑能呵護幼兒熱情的創想
(一)在分區活動中自主探索,在集中學習中互動交流
在分區活動中,合作對于幼兒的自主探索和交流是很好的支持。我們引導幼兒建立合作小組,讓幼兒在小組中進行合作學習探索。
比如在大班彩繪活動“蛋殼”中,從畫的主題到布局、到色彩、到上色,都需要小組的共同協商。只有在互動中激烈地碰撞,作品的創意才會體現出來。又如彩繪“青花瓷”,引導幼兒在白色紙盤上彩繪青花,對大班孩子來說具有較大的挑戰。它的繪畫圖案款式種類繁多,裝飾秀氣素雅,乍一看會覺得讓大班孩子畫青花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事實上,通過小組的協商交流,共同探討出如何描繪青花瓷,彩繪活動內容的選擇就不會片面追求幼兒藝術方面的發展而與主題相割裂。要以幼兒自主探討為主,活動環境的營造、相關資源的利用等緊密相連,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幼兒在彩繪活動中充分運用所獲得的各類信息主動地進行整合,從而創造性地呈現自己的作品。
在集體活動中,為了不束縛孩子的想象力,我們在制作課件中大量播放了不同類型的圖片,比如蛋殼拼貼畫、蛋殼組合畫、蛋殼彩繪作品、蛋殼藝術作品,通過多媒體課件的立體呈現形式來激發幼兒的創造力。我們不斷播放課件,又用具體直觀的蛋作品相結合來激起幼兒想象力。這樣既避免了教師的示范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又在整個活動中反復注重讓幼兒通過觀察自己去創作,在集體學習中幫助幼兒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并及時給予幼兒肯定和支持,為重新組合新的想象開闊了思路,呵護了幼兒的創想,啟發幼兒從新的角度去發揮想象。
(二)在家園互動的親子創作中體驗,在以大帶小的班級氛圍中成長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境,當然,家園互動的親子活動使教育具有了感染性、長期性、針對性。孩子們在家長的合作指引下到野外采集,變廢為寶,將彩繪的輪胎、蛋殼、草帽、樹枝等變成狡猾的狐貍、可愛的小豬、調皮的猴子、美麗的蝴蝶。親子相互合作,氣氛和諧輕松,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利用廢舊的材料進行拼接,作品令人嘆為觀止。
我園還經常開展大班哥哥姐姐帶小班弟弟妹妹的活動,大班的孩子對重心、平衡、對稱、色彩、分類等有了充分的掌握,而小班的孩子只有形狀、大小的粗淺知識結構。因此,我們讓大班孩子帶動小孩子,讓游戲的群體性更為突出,有意識地發揮他們的合作、帶動、引導、輻射、幫助等作用,培養他們關心集體、遵守紀律、相互交流的能力。
四、多種多樣彩繪方法的運用,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一)在彩繪活動中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引導幼兒用色塊進行分布使用
比如瓶子,用任意的方法對瓶子用膠帶進行橫豎斜粘貼,之后利用顏色在每個分割的色塊上選用冷暖色搭配,然后用排筆蘸色,由易到難設計單色練習,有單色色塊、線條練習、多色練習等,把瓶子根據橫切面和豎切面進行分塊彩繪,瓶子就像彩虹一樣美麗。這樣便使幼兒掌握了最簡單的彩繪方法,多色練習在單色的基礎上提高了一個臺階。經過多次練習,從幼兒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幼兒對底色進行處理,基本掌握了分色的方法。
(二)積極運用幼兒的身體作為作畫的載體
在彩繪美術教學中,首先要改變傳統教育模式,積極運用幼兒的視覺感官,引導幼兒在充分欣賞手型彩繪的基礎上樂意用自己的身體去模仿和創造。讓幼兒通過想象,在自己的手上畫老鷹,用手型繪孔雀,用雙手繪蝴蝶,通過不同形式的涂畫、拓印畫、手型畫,讓幼兒畫其所畫,畫其所想,按自己的意愿有感而發,創造不一樣的身體彩繪作品。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發現與眾不同的孩子,并給予鼓勵,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使幼兒樂意學,主動學。在身體主題彩繪中,幼兒可以盡情地用繽紛的色彩表達愉悅、高興等情緒,表現色彩的不同性質和象征意義。平面與立體交錯有致的,用手、臉、手臂等載體,具有一種特殊的美在創作中,每個環節的操作對孩子來講都充滿了好奇與不確定性,充滿了美的體驗與美的感受。
《指南》中指出:“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彩繪作品和其他藝術作品一樣,是幼兒表達自己對美的感受、理解和創造的一種手段,也是孩子心中一顆小小的美的種子。我們應該科學地預設或生成合適的內容,并創造條件培育幼兒心中那些美好的種子,給予孩子激情,給予孩子空間,給予孩子鼓勵,使其生根、發芽、開花和結果。孩子們需要老師為他們打開創造的大門。愿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捕捉平常事物中的美,去發現美,探究了解我們的孩子,從孩子發展的角度去看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把普通的東西點化成智慧和美的藝術品,讓孩子在自己的彩繪世界里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創作,大膽地創造,畫出屬于孩子自己的生活,創造出千姿百態的大千世界。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孔起英.幼兒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