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干 武夷山第一中學
太極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漢族傳統拳術,極富中國傳統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態。在高中體育教學過程中開展太極拳教學主要是由于《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及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的需求,達到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和加強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
現階段很多學校在體育課教學中融入了太極拳教學,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高中體育太極拳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認識上學生們對于太極拳的了解差異性較大,多數學生僅僅聽說過太極拳,但對于太極拳文化了解不足;思想上多數學生認為太極拳不屬于武術類項目,僅僅只是老年人休閑娛樂的項目,對于年輕的人來說并不適合,造成學生們對太極拳的學習積極性[1]不高。此外,教師個人對于24式太極拳的掌握情況不夠,采用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及枯燥,學生們在學習24式太極拳過程中僅僅只是跟隨教師的動作進行模仿,導致學生們的學習效率低下。
(一)創設針對性的太極拳教學情境。教師在高中體育課24式太極拳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應明確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們的學習需求等,采用創設多元化教學情境的方式增加學生練習的興趣,如采用播放與太極拳相關的電影音樂、介紹太極拳宗師的相關英雄事跡或播放太極拳電影片段的方式營造積極濃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們深入了解太極拳[2],喜愛太極拳。
(二)實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24式太極拳教學過程中,單純進行簡單太極拳動作教學很難幫助學生認識到太極拳的魅力,使得學生們學習過程中僅僅處于機械式的模范動作階段,未能掌握24式太極拳的核心及含義,教師應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詳細講解拳理及拳法,讓學生們深入的了解24式太極拳發展、演變過程,讓學生們在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認識到24式太極拳的特點及意義,強化學生們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武術的精神,引導學生在習練過程中能夠放松身心、修身養性,釋放自己的學習壓力,促進學生對太極拳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三)結合動作的攻防含義進行教學。在24式太極拳的動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向學生介紹該動作的攻防含義,提升學生對動作方法的了解。如在教學起勢動作時,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兩兩一組的小組,引導小組內一個成員用右拳進行直擊,后引導另一名學生采用上步或退步的方式用雙臂抬繃起對方的肘臂,使得對方后仰,繼而在感知下壓之機時雙手推向對方的胸部,借助對方下沉的重心力量讓其往后倒。通過對起勢動作的學習及訓練讓學生們了解到防守及攻擊的深刻含義,豐富太極拳課堂教學的氛圍及教學內容[4]。
(四)采用體育骨干引領小組練習的形式。教學中可將學生按4-6人分為一學習小組,讓習練水平較好的學生擔任組長,帶領全組成員開展練習。可以是集體練習也可以是輪流練習。
(五)突出太極拳教學基本原則。教學中把握先下肢再上肢、最后協調配合,以及先記動作再動作規格、最后呼吸配合的原則。如先習練步法,形成重心的轉換移動,再配以上肢動作。而呼吸上把握向心式動作時吸氣、離心式動作時呼氣的要求,做到呼吸平緩均勻。
(六)多采用組合式動作的練習方法。教學中可將2-3個動作形成一個組合動作,每次課完成一個組合即可,最后再將所有組合串聯即可形成成套動作。減輕練習中記憶上的壓力。如將單鞭——云手——單鞭作為一個組合動作。
(七)合理地使用提示性口令。如野馬分鬃練習時提示:出腳探掌——弓步野馬分鬃——后坐翻掌——上步抱球……。根據上下肢動作的協調配合,將野馬分鬃這個動作,分解為以上四個步驟,這樣就便于學生在練習時,做到上下相隨。而在動作記憶上采用“起勢野馬白鶴飛,摟膝拗步琵琶揮”。
(八)合理安排教學的量。除了每次課教學動作數量控制在2至4個為宜。在課的教學內容上教師還應將太極拳與其它體育項目相結合、融入間隔式的教學,適當的在課堂上添加一些打羽毛球、跳繩、跑步等項目,讓不同特點的教學內容穿插在課堂上,適應學生體育課的需求,提高太極拳的教學效率。
(九)注重練習后的放松活動。由于太極拳對下肢的要求較高,練習后須積極地開展放松性練習,達到緩解肌肉的疲勞感、減輕酸脹不適的目的。除了常用的徒手操、步行、放松按摩、呼吸節律放松操等,可采用拉伸的形式,如股四頭肌拉伸。
高中體育課太極拳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太極拳的教學要求及學生們的學習需求等通過創設針對性的教學情境、結合太極拳的動作攻防含義及小組學習、組合練習、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等途徑提升高中體育太極拳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們身心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