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立君 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
瑜伽起源于印度,是一項身心娛樂的體育項目。瑜伽的習練主要通過體位,呼吸與冥想。自90年代引入中國以來,深受女性朋友喜愛。瑜伽不僅可以塑造形體,達到瘦身減肥的效果,提升氣質,有效調節人體脊柱,緩解肩、頸、腰部的不適,還可以通過呼吸、冥想改善呼吸道問題,調節內分泌,同時對慢性疾病也有改善效果,調節心理問題,改善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最終達到身心寧靜的狀態。
瑜伽作為高校新興教學項目,教學時間短,教學手段不夠成熟,在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問題。
很多同學最初選擇瑜伽的原因是因為是室內課,不用再室外風吹日曬。有些同學是沒有接觸過這個項目,出于好奇。有些同學接觸過瑜伽,看瑜伽教師一般形體與氣質較好,也想達到如此效果。很多同學選擇瑜伽的動機僅停留在表面。如果你問學生,瑜伽是什么?可能百分之九十的學生回答不上來,有些同學一知半解。她們大多認為瑜伽就是減肥的運動,或者是柔韌性的練習。
很多老師的教學方法還停留在教師教,學生學這個層次。雖然瑜伽確實是以教師教授為主體,學生模仿練習為目的的教學,長期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會感覺枯燥無聊。同時,不同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同,性格也不同,對待不同學生使用同一種教學方法,很快學生就會產生厭倦感。在課堂上,我們也會發現,很多喜動的同學對待一個瑜伽動作停留很久就會顯得沒有耐心。很多動作,學生完成的質量也是不一樣的,很多同學完不成,也容易心理受到打擊。長此以往,不僅影響學生的積極性,也會影響教學質量。
輕視理論教學一直是體育教學的短板。很多教師都不太注重理論課的教學,認為理論課教學對上課幫助不大。瑜伽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門古老的哲學。僅停留在體位的教學中,學生很難真正理解瑜伽的意義。學習瑜伽不僅僅需要通讀瑜伽經典著作,更需要理解醫學解剖學,運動生理學,營養學等不同知識,才能更好的幫助理解體位。而這些都是體育課堂上缺少的。這也是為什么學生對瑜伽一知半解,提不起興趣的原因。
我們上面提到過,學生選擇瑜伽的動機各一,可能在一段時間學習后,發現自己不喜歡或者不適合這項運動。我們也知道培養一項興趣愛好是需要時間的,同時更需要好的方法。建議在平時的教學中,豐富教學內容,不僅僅教授大綱上的教學內容,還可以讓學生多接觸以下不同流派的瑜伽,包括流瑜伽,舞韻瑜伽等。
其次,平時瑜伽教師只在前面教,與學生的互動性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建議,在平時課堂中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如每節課安排一到兩個學生對所學體位進行教授,或者兩人一組對一些體位進行改編成雙人瑜伽,多人瑜伽的形式。
再者,關注每個學生的身體狀況,有的同學柔韌性好,可能有些體位比較得心應手,那對于柔韌性不好的同學可以適當的減少體位的難度。針對學生力量性較差的特點,多增加一些核心體能的練習。
其實很多同學是想了解一些瑜伽知識的。譬如說,瑜伽是從哪里起源的?瑜伽的體位是根據什么命名的?瑜伽的飲食方式是什么樣的?瑜伽呼吸方式有哪些?這些都是學習瑜伽必備的一些基礎知識。而我們平時課堂中這些很少談及到,造成學生對瑜伽的認識很淺薄。建議在平時的教學中,在學期開始,期中,期末安排一到兩節理論課給學生普及;或者在每節課上課之初的幾分鐘分享一下瑜伽小常識;也可以將這些小知識作為每節課的課下作業,讓學生在下一節課準備,相信學生也會很樂意的。
一節課的質量很大程度決定于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專業水平越高,課堂氣氛越好,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與求知欲也越強。瑜伽這門課程,需要教師專業性非常高。建議學校加大對瑜伽教學的資金投入,這一部分可以作為瑜伽場地及器材的投入,也可以作為教師培訓的基金,例如挑選出較為優秀的教師參加各種瑜伽活動,組織他們外出進行各種宣傳等。盡管現在高校教師教學任務比較繁重,仍建議瑜伽教師在課外時間,多多參加培訓,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始終保持對瑜伽敏感度。積極參加培訓不僅僅對自身技能提高有幫助,同時增強與瑜伽同行的交流。
我們必須清楚認識瑜伽對學生身心帶來的好處,也認識到瑜伽在高校教學中的地位,在現有的教學基礎上,建立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有力的、放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們主動去了解、愛上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