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新疆農業大學體育部
教育部在2002年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其中第十條明確說明對特殊群體學生要開設以保健康復為主的體育課程。健康弱勢群體學生不能參加一般體育課,因此針對這一群體開設了體育保健課。開設這門課程是大學體育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也是校保障學生們身體健康的基本要求。通過調研烏市高校的體育保健課開展情況,發現存在一些問題,為了更好的開設這門課程,對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是課程編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實現課程價值的支柱[1]。課程內容多以實踐課為主,例如太極拳,健身氣功等,在實際調查中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對這類的運動也仍無法完成。大部分學校的內容安排為理論與實踐課模式相結合,運動實踐應該讓學生可以選擇更多的項目和內容,將學生按不同身體狀況分成小組,進行體育鍛煉,老師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和講解,這樣學生不僅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還可以通過小組互相促進和監督。
通過調研得出,大部分保健課的滿分為70分。這個分數對于要評獎學金或者評優的學生來說,會成為一個阻礙。因此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課堂活動中表現突出及表現積極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加分。這也體現了體育保健課程重視學生的參與熱情,對于自信心提高也有積極的作用。
教師在學習前設立檔案記錄,通過制定個性化的運動處方,在課中觀察記錄學生的健康變化和心理狀況,教學中多與學生交流和溝通,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其的關注和重視,實現人文關懷[2]。同時還要加大對學生心理的疏導,有些學生或多或少會有一些自卑心理,大家都知道運動可以增強體能、恢復健康,而對心理疾病卻不知道結合體育鍛煉來治療[3],有效的運動能消除心理上的障礙。
學校開展好體育保健課,是對特殊群體學生的關愛與負責,希望通過體育保健課的改革,讓學生更好的接受健康教育,促進健康,提高自信心,能像其他同學一樣自信的走入社會,為社會和諧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