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波密縣易貢鄉中心小學,西藏林芝 860300
習慣是可以主宰人生的巨大力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形成一種自動學習思考的傾向性。小學生的反思習慣是以小學生為培養對象,以學習活動結束后的反思為研究內容,有目的地經過反復練習,逐漸養生固定的習慣行為,讓這種習慣鞏固下來成為一種固有的行為方式。
良好的反思習慣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持續發展的空間,促使學生能主動、自覺、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不僅有助于數學課程的學習,也是有助于學生逐漸從幼稚走向成熟,逐漸能夠獨立的標志。培養小學生在數學課上地反思習慣是學生自我發展的根本保證,良好的反思習慣對一個人的整體素質提高有長遠意義。
數學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充滿思考的過程,同樣也是一個充滿反思的過程。小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在小學階段就學會反思,對學生的未來生活和學習具有很大的幫助。小學生面對問題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開始主動尋求學習的捷徑。小學數學教師不只是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生學習的方法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不斷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突破自我,不斷升華。
通過本文的研究,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使學生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好地發展。
通過本文的研究,對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加強對學生反思習慣的培養,總結出適合小學數學教學高效的教學模式,經過實驗驗證,并且大面積推廣。
行動研究法:結合數學教案,定期進行專題研究,針對學生的反思能力進行不斷調整,做好教學隨筆。
邏輯歸納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探討和課題相關的路理和實踐模式。
調查法:精心設計教師和學生問卷調查,對小學生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反思習慣進行調查、訪談,分階段對學生的反思習慣培養進行調查分析。
觀察法:按照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對學生進行系統、聯系的觀察,并且做出具體、詳細的記錄,搜集學生反思習慣的養成情況。
實驗法: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施行多種方式的教育方法,隨時隨地發現、矯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反復提醒,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
反思,從字面上看,“反”是回顧,“思”是思考,反思就是對自己已經做過的事情再次進行思考。
讓學生對以往的數學知識進行總結、思考,在數學知識獲得的過程中通過回憶、重新思考,激發學生新的做題思路,促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數學題中能夠解題的線索,尋求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這樣有利于學生質疑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讓教師不斷引導學生積極反思的過程逐漸形成一種習慣,這種方法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能力。
在目前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當學生知道自己的答案錯誤時。第一反應就是將錯誤的答案擦掉,然后等待教師講解,再對題目進行解答。學生不會對教師的告知產生質疑,也不會主動問教師“我的題錯在哪里?為什么錯?”。還有的小學生在學習時與數學知識掌握得比較牢固,然而在做綜合練習時仍然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還有的學生遇到相似類型的練習題不能正確解答。經過對一所小學的四--六年級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學生沒有反思習慣的學生占較大比例(詳見表3.1)

表3.1 某校四-六年級學生數學成績調查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做完數學題之后,等待教師講解之后再改答案,然后自己不再進行反思的學生占據大多數。上表證明能夠養成反思習慣的學生的數學成績比較高,四五六三個年級的平均分達到93.6分;平時沒有反思習慣的學生平均分74分,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反思習慣能夠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知道自己的答案錯誤之后,都會等待教師的幫助,這些現象表明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反思習慣的培養,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層,只是按照例題去做練習題,不能有一點變化,稍有一點就會覺得題目難度大,其實這都是因為學生沒有把數學知識真正吸收消化。在小學數學中,隨著年級的升高,解題的步驟越多,需要學生理清思路,反思之前學過的內容。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加強學生反思習慣的培養。下面是對某小學50名學生反思習慣的調查結果,從中可以看出反思習慣的養成對學生的重要性。

表3.2 反思習慣對學生各方面的影響
從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反思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的各項成績和各項能力的培養都有積極作用,不只是在學校的各項課程的成績,就是在社會上的社交能力以及對于各項活動的組織能力都有較大的提升,這就是反思習慣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在數學課上對學生的引導要遵循學生的認知過程,從淺入深、從易到難進行引導,給學生選擇一種輕松的授課方式講解知識難點,鼓勵學生進行思考,提高學生在課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發現新舊知識點的銜接。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有目的地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進行反思,讓學生在自由、愉悅的環境中學習,有利于學生提出質疑的問題。例如,在教學生《認識分數》內容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2個小朋友要分10顆糖,每個小朋友能得到多少?如果用分數表示,應該怎么說?”學生聽到這個問題都能回答上來:“每個人能分5顆糖。”但是怎么用分數表達,就有點迷惑了。教師提的問題要和生活緊密相連,學生想知道答案的心情就會比較迫切。準確答案用分數表示,應該是十分之二還是五分之一?讓學生通過反思得出結論,這就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反思引導。
在日常教學中,每到課堂教學結束時,一般都是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下課之后利用課余時間繼續做習題;或者教師在學生中間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這種情況學生就沒時間進行反思。這里建議對于布置作業,應該分層次進行布置。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在課上的不同反應,對每節課的內容分層次設置,重點對學生進行反思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通過練習題目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是重要的環節,應該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對學生進行不同的反思習慣的培養。具體步驟如下:
開始階段,每一次到下課之前的幾分鐘,教師要花費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問答:這節課上老師主要講了什么知識?(檢查學生對這節課的整體感知);我學會了什么內容?(學生對照檢查自己的欠缺,確定應該重點不息的方向);對這節課內容還有哪些疑問?(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創新精神)等等。

表4.1 設計問題對學生反思的目的
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舉手提問,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集體商討解決的方案。通過這種問答安排,進一步幫助學生對所學進行整理,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多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反思,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看似耽誤了講課進度,但是學生的反思習慣逐漸養成,對于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經常看到學生出現的錯誤,有的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學生一直在犯同樣的錯誤。比如在低年級數學中的兩位數加法,學生經常忘記進位造成的計算錯誤;在學生剛接觸應用題時經常不寫單位或者寫錯,這些看起來較小的錯誤經常積累起來就是大錯誤。可以將這些“錯誤資源”合理利用,提高學生自我反思和自我糾錯的能力。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各方面都優秀,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對自身學習態度的反思也是一種不斷進步的方法。對待作業態度是檢查學生獨立思考的方法,學生對作業的態度是否認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來:1.字跡是否潦草,字跡工整與否能體現一個人的態度是否端正;2.是否有馬虎的地方出現,學生做完作業只是敷衍了事,作業的正確率會較低。
總而言之,通過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反復思考成為一種習慣,讓學生懂得生活處處有數學,感受到解決數學難題的奧妙和成就感,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