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萍
摘 要:地理知識不是靠單純記憶可以掌握的,在以往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無法將地理課程的魅力發揮出來,導致學生對地理學習失去興趣。而在信息技術背景下開展高中地理教學,可以借助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建立廣闊的教學平臺,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豐富高中地理教學內容,創新授課方法。文章對在信息技術下如何開展高中地理教學進行探究,以提高地理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地理素養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學習興趣;地理素養;授課方法;讀圖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9-0061-02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以及多樣化的授課形式。而從現階段高中地理教學的情況來看,有的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使高中地理教學課堂氣氛沉悶,枯燥乏味。現行高中地理教材知識體系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一是知識體系不像以往教材那么完整,側重知識與技能的培養,突出了實用效應。部分內容不注重地理知識的銜接,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如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的內涵為人口的集中過程、地域的轉換過程、經濟結構的變化,而高中地理“必修3”城市化的內涵為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城市文明向廣大農村地區擴散。二是能力結構有所提升。新課程強調“轉變學習方式,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強調在探究知識的生成過程中的能力培養,更加關注學生在一定存量地理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將地理知識結構在其頭腦中內化、建構,并知曉獲取地理知識的過程和地理知識的應用與遷移。三是情感體驗十分突出。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擴大了思想教育的內涵,讓學生從小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審美情趣,強化全球意識、整體意識、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四是正文“少”、活動“多”、結構“松”。強調了過程與方法,重視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參與到地理探究中去,在探究中學習、求知、尋找快樂。因此,教師應將信息技術引入到高中地理教學,以促進高中地理各類知識的生動化和形象化,促進學生自主完成知識的建構。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
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是思維進步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動力。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產生興趣,對高中地理各類知識展開主動探索,充分領會高中地理課程的魅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信息技術能將地理教學內容進行生動、直觀的呈現,使學生受到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從而減少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各類困難,增強學生參與地理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對地理學習保持更高的學習熱情。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將地理內容以動態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讓學生產生對地理現象的感性認知,降低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難度。例如,在教學“洋流運動規律”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制作課件,在高中地理課堂上進行播放,生動的畫面能刺激學生感官,讓學生情緒飽滿,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學習興趣也會更加濃厚。將洋流運動的變化用直觀和動態的方式展現出來,易于學生理解,能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習信心。
二、運用信息技術強化學生地理空間思維
思維能力是所有活動的基礎,對學生智力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的思維經常處于活躍狀態,那么地理課堂的教學氛圍就會更加活躍。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不僅僅是三維空間,其中還涉及時間的變化。而進行多樣化的課件演示,能引導學生的思維由形象向抽象過渡,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和發展。在信息技術條件下開展高中地理教學,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感性材料,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更加豐富的場景,從而將諸多的表象借助思維的加工,生成一種新的畫面。例如,在教學“褶皺和斷層”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在水平狀態下的地層在接收到地殼運動作用力的時候,會出現彎曲以及變形現象,巖層會出現斷裂,沿著斷層會逐漸上下位移。教師一邊對這個過程進行講解,一邊帶領學生進行分析。這樣,褶皺以及斷層形成的原因就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從而讓學生的空間思維得到強化,對新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入,課堂教學效率會更高。
三、運用信息技術突破地理教學重難點
在地理學習中,學生對一些地理知識的理解具有一定難度,因為這些地理知識抽象性特別強,如地殼運動過程、原理以及規律等,無法觀察到,而這些內容往往又是學習的重點。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可以對這些地理現象進行模擬,對地理運動的現象以及過程進行情景再現,使看不到的地理現象清晰可見。這樣,就相當于將復雜的地理知識簡單化、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可見可感。此外,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適當點撥,以突破地理教學的重難點。例如,“鋒面系統”這一內容是高中地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鋒面系統用多媒體課件的方式進行呈現,這一呈現過程要經過以下三個步驟。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冷暖氣團的形成以及性質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二者相遇的時候會形成鋒面這一地理現象,并知道根據二者移動的主次,可分為冷鋒、暖鋒以及準靜止鋒。其次,利用動畫的形式對冷鋒以及暖鋒過境前后的狀態進行展示,讓學生分析每個階段的溫度、氣壓以及天氣的變化。最后,結合天氣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哪些現象是鋒面導致的,哪些現象不是鋒面導致的,讓學生正確分析我國的天氣與鋒面的關系。這樣,可以把前后知識進行充分的銜接,強化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
四、運用信息技術擴大課堂容量
借助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師可以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增加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容量,從而開闊學生知識視野,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在高中地理復習課,教師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會使復習效果更好。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材內容相對精簡,因此,很多地理探究活動僅僅是將問題提出,而資料嚴重不足。為此,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對資料進行搜集,為地理探究活動補充豐富的資料。復習課是地理教學的重要課型,關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鞏固。因此,在復習課上,教師要對地理知識進行全面歸納和總結,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以促進學生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然而地理知識比較繁雜,教師在利用板書進行呈現時,會花費很多時間,學生復習效率會大打折扣。而運用信息技術對知識結構、圖像分析以及數據表格等加以呈現,就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這樣,教師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用來進行知識的講解,讓復習課的效率得到全面提高。
五、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讀圖和用圖能力
地圖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內容,能讀圖和會用圖是學生地理學習的必備技能,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圖和用圖能力。培養學生讀圖和用圖能力也是新課標明確提出的教學要求,還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為此,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整合地圖教學,以提高教學實效,強化學生讀圖和用圖能力培養。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借助信息技術的各項功能,增強課堂表現力,拓展地圖教學的空間,豐富地圖教學內容,優化地圖要素,從而讓學生在讀圖以及用圖方面形成更加全面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對地圖的應用,這對學生的長期發展以及地理素養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總之,信息技術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需要將信息技術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因此,教師要結合地理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學習需求,對信息技術進行充分利用。此外,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素養,以實現對信息技術的科學合理利用,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地理素養。
參考文獻:
[1]余平,張蕾,石培軍.融合本土教學資源,培育地理核心素養——例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案例的編寫[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23).
[2]鄧霞林.學生課堂自主提問情況的調查與對策研究——基于批判性思維與高中地理學科融合教學的角度[J].地理教學,2018(23).
[3]陳世剛,李艷紅.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以“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一節教學設計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