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雅馨
摘 要本文從小學低段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效果的差異中開展研究,針對如何提升小學低段語文朗讀教學效果提出3種策略:精講多讀,給予學生學習的時間與機會;創設情境,強化體驗,形式多樣,面向全體;尊重學生的感悟,倡導個性化朗讀。
關鍵詞小學低段語文;朗讀教學;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24-0136-01
在小學低段語文課堂中,朗讀教學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筆者在兩節語文課中發現了教學效果的顯著差異,并針對如何提升朗讀教學效果提出了相應策略。
一、從課堂中發現朗讀教學效果的差異
筆者曾聽過一位老師對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課文《小柳樹和小棗樹》第二課時的兩次試講,這兩節課的教學效果迥異。
第一節課中,整篇課文的朗讀有兩次,一次是學生自由朗讀,另一次是全班朗讀。朗讀教學主要采用一問一答的教學形式,通過范讀,學生模仿教師的語氣,在朗讀上略顯進步。一節課下來,節奏很快,基本上是對話式,大部分的感悟都是教師給予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非常普遍。
課后教師對教學設計進行修改。第二節課中,教師將更多的學習時間放手給了學生。整節課中教師全文范讀一次,學生們讀的形式多種多樣,集體讀、小組讀、同桌讀、自由讀等等。每個學生至少全文讀了4遍。讀的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有不小的飛躍。教師創設情景,學生們角色扮演,每人都產生了獨特的閱讀體驗。通過小組競賽的教學機制,學生的參與程度比較高。第二節課教學效果遠超前者。
同人同課,通過修改教學方式,效果就產生了很大的不同,學生參與度提升,教師也深感第二節課比較省力。那么,怎樣才能夠有效提升低段小學語文的朗讀教學效果呢?
二、提高小學低段語文朗讀教學效果的策略
(一)精講多讀,給予學生學習的時間與機會
閱讀教學不是要教師去教課文,而是要讓教師以課文為例子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訓練學生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言的習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不能夠代替學生思考,如果缺乏自己的感悟,學生僅僅只是被動接受學習。所以在朗讀教學中,要讓學生經歷整個學習朗讀的實踐過程。
王尚文先生把海德格爾的“讓學”分為讓熱愛和讓實踐,并認為這是語文教學的兩項基本原則。“讓實踐”其中一層含義是勇于放手讓學生去實踐,不能總是抱著走,背著走,牽著走。朗讀全文是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重點,對于難讀的字、詞、句等知識點,教師應精講,為學生自主閱讀預留時間,給學生產生閱讀感受的機會,初步激發情感體驗。教師也要做好相應的點撥與指導,引導學生生成更深層次的體驗。
(二)創設情境,強化體驗,形式多樣,面向全體
學生的現有生活經驗和理解能力在朗讀教學中會產生一定的障礙,跨越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借助多種媒介,創設教學情境,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變得形象直觀,易于理解。在教學情境中,通過教師精彩的導語,撥動學生心弦,使之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老師的范讀同樣也是創設情境的良好手段,學生通過聆聽和模仿會更快地進入文中角色,通過扮演、親身參與得到更大的樂趣。
語文課程改革要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面向全體,落實到人人。朗讀教學中更是如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多種教學形式,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參與朗讀。在情境之中充分運用齊讀、個人讀、分組讀、領讀、男女生讀、自由讀、小組內分角色讀等多種朗讀形式,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使學生更加充分地與作者對話,讀出自己獨有的感悟,這些體會又會在每位同學的互動交流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最大程度上發揮情境對朗讀教學的功效。,讓學生和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三)尊重學生的感悟,倡導個性化朗讀
教師的范讀固然重要,但起到的也只是引路的作用而已,不能夠讓學生一味的模仿。學生要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將教師范讀帶給自己的直觀感受和自身生活經驗相結合,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按自己的方式去朗讀。由于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主體,他們的生活經歷和認知體驗都有不同的差異,所以,即使面對的是同一文本內容,他們也會讀出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朗讀中也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差異,對文本的處理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停頓、重音、節奏、語氣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從獨有的生活經驗中習得的,不同的處理方式代表學生對文本帶有個性色彩的理解,借由這些理解也不斷豐富了文本的內涵,使文本不再僵化,煥發出新的活力。因此,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不同感悟,倡導個性化的閱讀。學生在個性化閱讀的過程中,不斷豐富了語言的人文內涵與個體心理體驗,所以,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感悟,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學生欣賞、評價和創造性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魏本亞,尹遜才.小學語文課改十年的問題與反思—對話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崔巒[J].語文建設,2011,(3).
[2]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69-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