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梅 黃 蓉
兒童科普繪本翻譯是科普類文本翻譯的一個獨特分支,既要滿足科普類文本的翻譯特點,同時,譯文的預期讀者是兒童,翻譯時,應該根據兒童的心理發展和認知規律來處理翻譯。由于兒童的閱讀認知和成人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所以在翻譯兒童科普繪本時,應該強調以兒童為中心,用兒童的口吻講出符合他們教育背景,認知能力的話,并為他們所接受。讀者接受論將讀者放在核心位置,這就意味著譯文能否為讀者所接受將成為翻譯過程中重點考量的原因。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聯邦德國的文學史專家、文學美學家H.R.姚斯和W.伊澤爾提出,美學研究應集中在讀者對作品的接受、反應、閱讀過程和讀者的審美經驗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學的社會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1]主要闡釋作者、作品及讀者之間的關系,強調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就翻譯過程而言,翻譯應該是一個多方參與的過程,譯者在充分理解原作品的基礎之上,運用自己所學,通過多方考量,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依照“忠實”,“通順”原則,譯出能為譯文讀者所接受的作品,使翻譯活動產生社會效益。就作品而言,讀者與作者擁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
美國翻譯理論學家尤金·奈達在《翻譯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指出:“如果我們根據翻譯的接受者而不是翻譯的各自形式看待翻譯,我們就引人了另一個視角,即翻譯的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然而,衡量這種可理解性的標準不是詞匯或句子本身語法結構等語言形式,而是看信息對接受者產生的整體影響[3]。”翻譯作為原作和讀者的橋梁,若是不能很好的傳達信息,達到交流的效果,那么就會造成讀者的閱讀障礙。所以以讀者為中心的原則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處理翻譯中遇到的問題。
兒童繪本,英文稱Picture Book,日文用漢字為“絵本”,顧名思義就是“畫出來的書”,指一類以繪畫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書籍。兒童科普繪本指專門對兒童傳播、普及自然、社會科學基本現象和常識的繪畫書。[4]其特點如下:
某件事或者物的內容能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興趣的特性,就是趣味性。它使接收者在獲取信息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身心的愉悅。科普繪本的趣味性是指選取有創意的科學體裁,嵌入妙趣橫生的內容,配以細膩寫實的畫面和精美的裝潢設計,吸引大眾讀者閱讀,與讀者產生互動,引起大眾吸引力和興趣的綜合表現。
兒童科普繪本的主要目標讀者是兒童,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愿意選擇一些輕松愉悅的東西來看。利用興趣引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勝過向兒童強行灌入知識。所以,科普類繪本選題的時候,應該貼近生活,選擇日常生活中充滿趣味的科學和常識。兒童因為缺乏生活經驗,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在引導兒童探索科學奧秘時,也應該鼓勵他們去想象,去思考,去動手實踐。加入合理的想象成分,更能激發兒童探索世界的激情和愿望。
妙趣橫生的畫面設計和精美巧妙的裝幀也能增加科普繪本的趣味性。繪本中,文字傳達出來的信息是有限的,而畫面則會穿透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向兒童傳遞更加廣闊且宏偉巨大的信息。俄國的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兒童是憑通過形狀、色彩、聲音和一般感覺來思考事物;假如有人想強迫他們通過其他方式來思考事物,那么這個人便是破壞孩子的天性。”巧妙的裝幀也會給閱讀帶來極大的趣味性。英國兒童繪本大師彼得·邦德創作的《太空》一書中,加入了三維立體排版。孩子在打開書的瞬間,一張張立體形象的小行星躍然于紙上,讓孩子們驚喜連連,愛不釋手。
中國當代素質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凡人生之態度、習慣、傾向,皆可在幼稚時代立一適當基礎。”幼兒科普繪本是目前家長和幼教機構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主要媒介。科普文本的主要作用是向幼兒傳遞科學常識的信息。好的科普繪本是幼兒認識客觀事物,探索世界的鑰匙。科普繪本對幼兒的好奇心和初級思維能力的形成具有積極作用,還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的通感培養,構建認識世界,觀察世界的基本方法和體系。
幼兒自呱呱墜地以來,就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憧憬,每成長一次便對世界的試探多了一分,每學習一次便對世界的認識多了一分。他們天生的好奇心理在初次探索與發現世界的過程中彌足重要。科普繪本,一本圖畫描繪出來的知識王國,在兒童閱讀的過程中,既能讓他們懂得生活中常識和生活之外的科學知識,也能積極地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激發創新潛力。例如在日本繪本作家安野光雅在《走進奇妙的數學世界》中,將生活中出現的數學原理和概念,通過繪畫的形式,將其帶入一個個有趣的游戲和手工中,兒童在玩樂的同時接受了教育,也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兒童在啟蒙時期接受的教育,將會受益終生。
基于兒童科普繪本的特點和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我們在翻譯繪本時,既要以兒童的角度出發,遵循兒童本位論,具體形象地闡釋某種科學現象,同時,又不失趣味性,達到趣味性與教育性的結合。這也是判斷一個兒童科普譯本好壞的標準之一。結合本文作者在翻譯中遇到的問題,歸納為以下三種翻譯策略。
兒童在日常語言的學習和交流中,多以口頭語言為主,童話之所以會受到兒童讀者的歡迎,除了引人入勝的劇情故事之外,口語化的語言風格起了很大的作用。這種淺顯易懂的語言,不僅能吸引很多的讀者,也能使得晦澀難懂的科學原理變得生動活潑。
例1:
原文:Look! The water is drying up.
譯文:瞧!水在慢慢干掉。
這一句出現在一組對比試驗之后,“look”這一詞表現出了兒童對于實驗結果的驚奇之感,“look”可以譯為“瞧”,“看”,但通過對比,“瞧”字的上揚音調比起“看”的下沉音調更像是從兒童口中講出來的,更能表現兒童的歡樂,驚奇之感。
例2:
原文:Steve draws a big face on the glass.
譯文:史蒂夫在玻璃上畫了一張大臉盤。
“A big face”本可以譯為“一張大臉”,若譯為“一張大臉盤”的話,讀起來更像小孩子講的話。且更加生動形象。
作為兒童科普繪本,繪本的科學性應該放在首位。所以在翻譯的時候,應該注意照顧到繪本的科學性,不可一味地為了追求口語化的語言,而撇棄了繪本科學嚴謹的表達。讓小孩適當地了解一些科學詞匯,也絕非壞事。同時也要注重培養他們的邏輯觀念和科學態度。
例3:
原文:So water turns to ice when it gets very cold.
譯文:所以水遇冷時會凝結成冰。
“凝結”一詞為專業的術語表達,在此處選擇使用“凝結”而非“變成”,這樣做可以增加此篇譯文的科學性,這句話是對前面所提到的實驗結果的總結,結合前文的實驗現象,兒童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凝結”一詞的精準含義,從而達到科普效果。
例4:
原文:Let’s put ice cubes in the blue cups and water in the red cups.I’ll put one cup of ice and one cup of water in the warm room.I’ll put the other cups in the freezer.
譯文:首先,讓我們在藍色杯子里裝上冰塊,紅色杯子里倒上水。然后,我要把一杯冰和一杯水放在溫暖的室內里。最后,我要把另外一杯冰和一杯水放在冰箱里。
這三句是對一個試驗過程的描述,在英文原句中沒有“首先”,“然后”和“最后”這些詞語,但是為了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構建順序關系,更好地理解實驗過程,所以加入了這些表示次序的詞語。
例5:
原句:Look! Both cups on the table are full of water,so ice turns to water when it gets warm.Both cups in the freezer have ice in them,so water turns to ice when it gets very cold.
譯文:快瞧!桌子上的兩個杯子里裝滿了水,所以冰遇熱時會融化成水。而冰箱里的兩個杯子裝滿了冰,所以水遇冷時會凝結成冰。
這是一組對比試驗現象的結果分析,雖然原句中并沒有轉折連詞“而”,但是根據句子的內在聯系,兩組實驗產生了不同結果,對比強烈。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區別這兩種現象,所以增加了轉折連詞“而”。我們應該注意到,在翻譯時,應該注重句子邏輯順序的建立。
繪本中的文字非常少,但正因為少,對作者的要求更高:它必須精練,用簡短的文字構筑出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它必須風趣活潑,符合孩子們的語言習慣。因此,繪本的作者往往對文字仔細推敲,再三錘煉,使得譯文自然流暢,通俗易懂。
例6:
原文:Now,it’s solid ice,and it has pushed up over the top!
譯文:現在,水變成了堅冰,冰已膨脹起來,鼓出了盆面!
適當地增譯動詞,此句前半句本可以為“它現在是固體冰了”,如將“is”譯為“變成了”,這樣既與前面的實驗相承接,并且這一詞由靜轉動,更有趣味性。同時在對后一句處理時,也巧用動詞“膨脹”,“鼓”,這些詞語既能生動形象地描述實驗現象,又能滿足兒童的閱讀樂趣,激發小讀者繼續閱讀的動力。并且將一句話拆成了兩個短句,更加簡潔易懂。
例7:
原文:Pour lots of salt on one of the cubes and see which cubes melts faster.
譯文:在其中一只杯子中的冰塊上放置大量鹽,看看哪個塊冰融化得更快。
在翻譯中,要使用合乎中文表達習慣的語句,如果按照英文的表達順序的話,可以譯為“將大量鹽倒在其中一個冰塊上,看看哪個塊冰融化得更快”。但是這樣的翻譯聽起來拗口,翻譯腔較重,雖然是兒童科普類文本翻譯,但是閱讀此文本的小孩正處于學習階段,不僅包括對科學知識的探索,也包括對語言的學習和理解,如果使用不地道的表達方式,這將對小孩學習語言造成障礙,小孩的語言體系中處于建構階段,在此過程中,歐化語言會損害本族語言的傳承和發展,兒童讀物譯者更應該有深厚的文學素養和文字表達功底,在翻譯的過程中肩負起培養民族未來的責任。所以,在翻譯中,一定要多讀,多改,找到語感,多用地道的表達。
總之,譯文讀者的各種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等都會對翻譯行為造成很大的影響,譯者在翻譯行為中就不得不考慮譯文讀者的因素。被譽為“東方的安徒生”的兒童文學家陳伯吹指出:“一個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兒童站在一起,善于從兒童的角度出發,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就必然會寫出兒童能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來。”[5]筆者在讀者接受論視角下,通過分析兒童科普繪本的特點,制定出合理的翻譯策略,筆者希望能夠在不斷地實踐和總結中,反思不足,提高翻譯能力,爭取做出充滿童趣,又有教育意義的翻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