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蓮
在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教師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當建構課程意識,運用課程意識指導教學實踐,通過教學反思促進課程意識與教學行為轉化的合理化,讓課程意識內化與心,教學行為外化于行。
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指出,教師課程意識是教師在課程與教學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對課程價值與課程系統的基本認識,是教師對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的傾向性和基本反映①。課程意識正是對課程價值本身的基本認識,也是課程價值指導課程系統的設計、實施、管理、評價體系完善的一種基本認識。
郭元祥教授從教與學的角度認為課程意識由主體意識、生成意識、資源意識三個部分構成。②課程意識是對教師是課程設計、開發、實施的主體和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認識,在教育教學中創造性的利用課程資源生成課程內容的一種認識。從思維的角度出發,課程意識是由問題意識、理解意識、實踐意識、反思意識組成。在課程設計和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善于發現問題,確定問題所在。其次,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析,建構出解決問題的假設。然后,在實踐中驗證假設。最后,反思整個過程,得出結論,重新建構已有認知中的課程意識。
在杜威看來,反省思維為求知的最好方式,它是“對任何信念或假定形式的知識,根據其支持理由和傾向得出的進一步結論,進行的積極主動的、堅持不懈的和細致縝密的思考。”③教學反思則是教師在復雜的教學情境中,對教學行為及其背后的理論和后果進行反復的、持續的和周密的思考,從而賦予教學實踐以意義,尋求改善實踐方案的過程。④
任何行為都以一定的意識為指導,課程意識對教學行為也發揮著導向作用。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其意識導向下的產物,具有課程意識的教師,其教學行為會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而不是以教材為中心將教學按照預期推進。同時,教學行為對課程意識有著反作用。當教學行為的實施與教師所具有的課程意識一致時,教學行為能強化教師的課程意識,讓課程意識內化為教師的信念。當認知結構中對實現有意義的教學目標所要采用的教學行為方式比較單一時,通過實際教學創新生成教學行為,這樣能豐富課程意識的內涵,完善已有認知結構中的課程意識。
當課程意識與教學行為一致時,能有效促進教學的開展。反之,則不能。教學反思正是實現課程意識與教學行為有效轉化的媒介。
從教學反思的時間看課程意識與教學行為的轉化。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應當以課程意識為指導,課程意識與教學行為是否一致,需要教學反思加以檢驗。因此,對課程意識與教學行為轉化的反思應當貫穿整個教學活動。課前反思教師安排的課程設計是否合理;課中,及時反思教學行為是否對學生發展有積極意義;課后,反思教學行為是否實現了教學對個體的最優化。通過教學過程中的不斷反思,減少課程意識與教學行為轉化中問題,實現課程意識向教學行為的合理轉化。
從反思的層次看課程意識與教學行為的轉化。對課程意識和教學行為的反思包括意識、行為、反思三個層面。意識層面的反思分為經驗總結和差距反思,主要是對課程意識和教學行為轉化一致的經驗總結的反思,對已有的教學行為(實然)與課程意識指導下應有的教學行為(應然)的差距的反思,對運用課程意識進行設計的課程與課程實施之間的差距的反思。對行為層面的反思,主要在于利用好的經驗實現課程意識與教學行為的有效轉化。反思層面的反思則是對意識和行為層面的深度思考。當知—行—思,三個層面一致,課程意識便深深的融入了教學行為之中。
通過教學反思能讓教師認識到課程意識與教學行為的關系,課程意識能夠指導教學行為,教學行為也能反作用于課程意識。在反思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意識來分析教學行為的實施,尋找改善的途徑,從而使課程意識有效的轉化為教學行為,并指導課程的設計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