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黎輝
泰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由于宗教傳播、文化交流和商業往來,現代泰語借用了大量的外來詞匯,如華語、巴利語、柬埔寨語和英語。泰國長期以來使用“泰語”和“非泰語”來區分語言,因此可以將其語言分為泰語、少數民族語言和外語。泰語和外語之間的關系是互補的,泰語具有國家認同的功能,而外語主要用作交流工具[1]。17世紀,英國在東南亞殖民地的建立、英國殖民勢力對泰國的影響以及20世紀英語成為世界通用語而逐漸體現的實用價值使英語成為泰國最重要的外語,英語教育貫穿了整個教育體系,而中國與泰國交流、中國國力提高和全球華語熱使華語教育成為泰國外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這兩種外語在泰國的地位,本文中探討的外語教育主要是對泰國英語教育和華語教育歷史的回溯與現狀的分析。其他被泰國政府正式列為學校教育選修課程的外語還包括日語、德語、阿拉伯語、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和巴利語。
泰國最早出現的外語教育是在素可泰王朝時期,主要為高棉語、巴利語和梵語三種外語。由于當時泰語仍處于發展初期,高棉語成為許多書籍和手稿撰寫的語言,也是周邊少數民族交流使用的語言。另外,佛教和印度教的傳播使寺院教育中包含了巴利語和梵語的教育。1656年到1688年間,暹羅王納賴積極拓展外交,巴利語、梵語、高棉語、法語、緬甸語、華語、馬來語在泰國均有教授。在大城時期,大量中國移民涌入泰國,華語成為泰國華人家庭和社區使用的重要語言并給泰國語言和文化帶來重大影響。從16世紀開始,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先后入侵泰國。1684年,泰國和法國互派使節,法國傳教士在泰國開設學校,使用拉丁語傳授基督教[2]。這些國家的入侵雖然帶來了一些外語詞匯,但這些外語自身并沒有在泰國傳播開來。19世紀后,隨著泰國王朝更迭和西方殖民勢力的擴張,英語地位逐漸上升。總體而言,因為泰國是東盟國家中唯一未被殖民占有過的國家,它的外語教育的發展取決于這些外語的政治意義、經濟價值和文化傳承功能。
十九世紀,英國殖民勢力的滲透使英語教育在泰國得到發展。1836年,第一所教授英語的學校建立,少數泰國精英開始學習英語,1888年西方傳教士開設了英語學校和法語學校,發展成為今天的曼谷基督學院。拉瑪五世(1868-1910)在位時允許傳教士在泰國辦學、鼓勵外籍教師到泰國任職,歐洲的現代教育體制從此得以引入泰國。英語教育被納入宮廷教學課程中,是上層社會精英學習西方文明、改革創新的主要渠道。
隨著英語教育逐漸全民化,1921年英語成為四年級以上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當時的英語教育主要是為國家培養具有現代思維的人才以及培養用英語授課的教師[3]。1960年泰國推行新學制,將英語列為中學核心課程,英語地位大幅上升,成為政府資助的唯一外語。到70年代,英語成為大學必修課,還是部分學校科目的教學媒介語。1977-1981年間泰國實施第四個國家教育發展計劃,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了改革,重申標準泰語學習的主要地位,因而英語和其他外語語種都被列為了中學選修課程。1989年新課程改革,英語又重獲重視,成為小學開設的唯一一門外語,1996年成為小學必修課程[4]。
由于泰國與中國的歷史淵源和貿易往來,在素可泰朝代就出現了各種華語方言教育。1782年泰國第一所華語學校在大城府閣良區建立,招收了200多名學生[5]。1851至1910年的60年可以說是泰國華語教育的創建階段[6]。1908年中華會所成立并于第二年開辦了華益學堂,同時,初步學堂和南英學校的建立使新式華語教育得到發展,到1920年,泰國的華語小學達到30多所,一部分使用方言授課。
華人對華語教育的熱情以及泰國對中國政策的變化引起政府對華人的國家認同以及華人與其他民族關系的擔心,泰國政府開始推行一系列強制泰語教育和限制華語教育的政策。1918年的《民校條例》和1921年頒布的《強迫教育條例》規定學生必修泰語以及泰語為學校教學媒介語。1932年泰國政體發生變化后規定華語只能作為一門外語教授,并嚴格規定了每周教授華文的時間[7]。1937年,鑾披汶政府開始推行“唯國主義”,強化民族思想、力圖同化華人。其管制華校的法規使許多學校被停辦,校董被逮捕,教師被趕出校門。少數保留的華校每天只能有兩三個小時的華語學習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泰國與日本結盟,從1938年至1940年先后封閉了242所華校,51所自動停辦,華語教育陷入低谷。二戰后部分華語學校得以恢復重建,1949年時全國約有450所華語學校,但隨后政府與美國的密切關系和反共思潮使華語教育開始衰落,至1951年,華校數量跌至230間,到1972年只存114間。1976年泰國發生政變,原本有望在中泰重新建交后得到恢復的華語教育進一步跌入低谷。
1989年泰國放寬了對華語教育的政策,隨著中泰友好關系的發展,華語教育獲得了新生,漢語成為學校的選修課程,華語學校在各地均有建立,各種培訓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也紛紛成立。1992年泰國教育部下發了公立學校漢語課程的新政策,允許學前和初高中等開設漢語課程,基礎教育中5—6年級,由學校根據自身情況來安排課程,漢語被列為中小學的外語選修課程內容。一些華語中小學先后成立,1994年3月華僑崇圣大學成立,1996年1月華文師范學院成立。1998年,泰國教育部批準漢語成為大學入學考試的外語課程之一,從公立學校的漢語課到私立華校,形成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較為完整的體系。
新世紀的泰國將重心放在國家的經濟發展上,重視國際合作和交流,大力培養雙語或多語高級知識分子,外語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以英語教育為主,在不斷改革中呈現出多元化、全方位化、國際化的特點。
對外語教育的重視使政府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后就對英語教育和華語教育進行了多次改革,力圖提高外語教育質量,培養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
英語教育的改革是泰國外語教育的重中之重。從1996年到2007年,泰國對學校、課程、教師和教育管理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8]。1997-2001年的第八個《國家教育發展計劃》指出,英語是人才發展的關鍵因素。1997年出臺的《國家教育法案》對各個階段的英語課程做了調整,指出英語課程的設置應以“4C”(即culture,communication,connection 和 community)為基礎,并對這四項內容提出了相應的詳細標準[3]。英語成為一年級到九年級唯一一門外語課程。2000年泰國大學英語相關課程的學分從原來的每科6分增加到12分,并把重點放在自主學習、創新、英語教學的新技術及學術英語和專業英語方面。2005年,泰國成立了質量確保辦公室,從課程設置、大綱修訂、教師發展、教學方法改進以及教育技術的革新方面入手進行改革。2007年,東盟明確英語作為東盟官方用語后,政府出臺了“2008基礎教育核心課程”,英語成為基礎教育中的必修課程。2014年,教育部又對英語教學的教學標準、教學方法、建立英語學習項目、教師技能、ICT媒介使用等方面進行改革。
為了提高華語教育質量、鼓勵人民學習漢語,2005年泰國教育部發布了《泰國促進華語教學,提高國家競爭力戰略規劃(2006—2010年)》,其目標是讓更多泰國人能使用漢語進行交流、學習并有更多的工作選擇機會。規劃覆蓋了5個方面:廣泛支持華語教育,制定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標準、理清教學思路,支持修訂適合的優質教材并改良教具,制定教師能力培養的短期計劃和長期計劃以及建立泰國華語教學互助網[9]。泰國教育部還成立了華語新課文編委會,負責編寫華語小學課程。2010年,泰國華校約達160所左右,學生人數約2萬2千人[10]。到2017年,泰國學習華語人數已經接近一百萬人。
近些年泰國政府出臺的一些列政策和規劃,包括國家語言政策、教育部2012-2017年策略規劃、第二個高等教育15年長期規劃、第十一個高等教育發展規劃,都突出了語言教育的重要性,提倡雙語或多語教育。
從19世紀開始,泰國外語教育逐漸變化,到了21世紀,傳統的外語語種除了巴利語之外都已逐漸淡出,外語語種從素可泰王朝時期的3種發展到9種,即英語、華語、日語、德語、阿拉伯語、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和巴利語。語種類型從區域性過渡到國際性,是政府綜合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宗教、全球化等多種因素決定的。泰國政府在泰國皇家學院成立了全國語言政策委員會,該委員會在2011年泰國國家語言政策提案中明確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泰國除了泰語和民族語言教育之外還必須加強“交際范圍更廣的語言”的教育,充分發展國民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這次制定的國家語言政策,確立了泰國的“三語+ ”語言政策,指的是“泰語+英語+華語+其他語言”[7]。
2015年12月31日,東盟共同體正式成立,政府加大力度投資英語教育,同時華語的經濟價值使泰國民眾華語學習的熱情空前高漲。隨著泰日經濟關系進一步發展,學習日語的人數與日俱增。1998年泰國開設日語水平考試,2010年考生人數增加了近7倍,占日本海外考生的13%[4]。
泰國的外語教育不僅僅是在學校內開展,數量眾多的各種培訓機構、合作項目和語言中心以及網絡媒體為各個階層民眾進行外語學習提供了便利,泰國的皇室、企業和媒體也積極號召和推廣外語教育。
1995年,泰國只有三所私立學校有英語項目,隨后,泰國基礎教育委員會辦公室嘗試在一些學校開設英語項目,然后推廣到全國。2002年泰國教育部創辦了雙語學校,高等教育機構也走向國際化,不光建立了多個英語類研究和教學項目,學校主要使用的官方語言之一也是英語。2007年英語確定為東盟官方語言和通用語后,在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私立雙語學校或英語學校紛紛破土而出。基礎教育委員會辦公室建立了英語語言機構,通過和其他機構的合作來推動學生和教師的英語學習過程。2016年教育部和私人企業聯合退出了英語軟件“Echo English”,面向大眾,主要在學校推廣。
泰國的華語培訓機構也是遍布全國。截止2004年,向教育部申請立案、較大規模的華語培訓中心已達6l所,目前數量已經大大增加。曼谷為規模較大培訓機構的所在地,有42個正式的培訓中心,加上私人補習班,總數多達160多個。自2006年8月第一家孔子學院在泰國孔敬大學掛牌成立以來,泰國的孔子學院數量達到了12所,居東盟各國之首。2008年,學習華語的泰國人約有56.7萬,屬正規教育系統在校就讀的學生人數約有40.6萬,非正規教育系統就讀的學生人數也達16.1萬人1。華語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是華語報紙的發行,如《世界日報》、《中華日報》、《新中日報》等。
泰國皇室對外語教育的發展十分重視,帶動了民眾的學習熱情。2006年詩琳通公主成立了個人英文博客,鼓勵國人學習英語,另外,詩琳通公主獲得了中文博士學位,并將我國著名作家王蒙的作品《蝴蝶》成功地譯為泰文。2008年1月12日,由王宮秘書處發起的泰國王宮官員首期華語培訓班正式開課,學員分別來自為泰國王室工作的王宮秘書處和王宮事務處下屬的各個部門,顯示了皇室和王宮官員對華語的重視。其他行業也積極推動外語的學習和使用。如泰國旅游局提出利用外語對本國的宗教信仰、地理環境、民俗文化等國情知識進行對外宣傳。
教育國際化使泰國政府積極與其他國家教育組織和國際組織合作,通過建立項目、派遣留學生和聘請外籍教師來推廣和深化外語教育。
自1957年開始,泰國政府允許開設國際學校。最初,國際學校只接收非泰國國籍的學生或旅居國外的泰國人的子女,而今國內學生的比例已超過了50%。國際學校從國外聘請教師,用英語授課,并采用英國、美國或加拿大教育體制。許多大學如泰國國立政法大學、曼谷大學、泰國商業大學等也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國際合作項目。另外,國際英語組織也對泰國英語教育起了促進作用,如成立于1980年的Thai TESOL和成立于1994年的ISAT。英國文化委員會很早就與泰國建立了合作,在曼谷建立了三個中心,清邁一個,為英語學習者提供了高質量的在線英語課程、教師培訓項目、公司技能培訓等。
泰國與中國在語言和教育方面也有很多合作,共建了12所孔子學院和11家孔子課堂,雙方各有1萬多名留學生在對方國家留學。以華語教學和留學生項目為代表的中泰教育合作與交流已成為雙邊關系的亮點。泰國不少大學與中國的大學還建有一些高等教育合作項目。另外,聘請中國大陸教師來教授華語成為泰國解決華語師資的一個途徑,如泰國皇家理工大學和私立職業技術協會與湖南省教育廳簽訂了協議,每年從湖南省高校選拔一批中青年教師赴泰國從事華語教學,泰方還要每年選送幾名學生到湖南師大對外華語教學中心進行強化培訓,學生培訓合格后回國從事華語教學。
雖然泰國政府非常重視發展外語教育,尤其是英語教育,但外語教育效果并未達到預期目標,外語教育中存在不少問題。
就英語教育而言,據英孚教育2014年英語熟練程度報告,泰國在63個國家中排名48,熟練度水平被界定為“極低”。導致英語教育效果不甚理想的因素主要為各地區教育不平衡、教育政策實施效果差、教師數量和質量的不足、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有待改進等方面。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政策未能考慮各地具體情況、教師未能得到足夠的培訓和幫助[11];在高等教育階段,學生雖要滿足學校要求使用英語完成一些學習和工作,但主要針對英語的考試仍是以客觀題為主,學生主要以通過考試為目標。
華語教育的主要問題包括:華語教育經歷了漫長的嚴冬后短期內的規模型擴張引發了華語教師需求上的結構性失衡、缺乏標準化的華語教學大綱、適合泰國學校進行華語教學的基礎教材目前還十分匱乏、華文使用中繁體字和簡體字混雜以及其他方言對標準華語的影響。因此泰國的華語教育需要進一步發展本體規劃、語言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教學測試等,在引導政府對華語教育重視、積極發展孔子學院規模的同時根據學生特點和各地情況培養本土師資、調動多方資源支持[12]184。
另外,盡管政府致力于發展多語教育,但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重要性使國家對其他語言教育的投入有限,選擇其他語言學習的學生人數很少。
從古代宮廷、寺院教育到今天的現代化教育,泰國外語教育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其中英語教育成為最主要的外語教育,華語教育在多年的沉寂后發展迅速。目前的外語教育存在諸多問題,亟待政府的深入調查、綜合分析,從而提出合適、正確、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
注 釋
1.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亞洲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發表“泰國中文教學問題”調研報告.國際在線.2008年10月9日.http://gb.cri.cn/19224/2008/10/09/2225s2275565.ht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