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曉丹
(福建省閩清縣第一中學 福建 福州 350800)
近年來,在我國教學改革不斷深入背景下,新課改對于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要求不斷提高。在新課改標準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把握高效課堂構建的影響因素,主動思考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構建高效課堂的策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1]。
新課改下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影響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觀念:現階段,教師在高中物理教學中仍發揮著主導作用,若教師教學觀念落后,無法體會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就容易采取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教學效果仍得不到提升[2]。(2)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不僅影響教學效果,還影響學生學習興趣。若教師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重點講解解題過程,那么學生極易產生無聊之感,教學效率必然會受到影響。(3)知識實用性:知識實用性強,或是教師能夠將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則可增強患者對知識的運用能力。而若知識缺少實用性,一則學生學習熱情不高,二則學生難以靈活運用,這與物理知識的實用性背道而馳。
在構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對上述可能影響高效課堂構建的因素準確把握,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筆者通過總結自身教學經驗,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構建高效課堂。
2.1 主動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傳統的說教式教學容易讓學生產生疲憊或乏味之感,教師應轉變自身教學觀念,主動探索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如多媒體教學、情境創設教學法、小組討論教學法等。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還應充分應用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小車的速度”這一內容時,教師應將學生帶到實驗室,讓學生作為主體,在教師演示之后,由學生分小組后展開實驗。這樣學生能更積極地參加教學活動,還能深入學習相關原理知識,提高教學效率。
2.2 主動將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新課改的核心思路是師生需要改變以往產枯燥、被動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讓學生能夠借助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具體遇到的問題,并且在這一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高中物理知識理論性較強,學生對其容易產生距離感,在理解時存在難度[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結合物理知識,列舉生活中的典型物理現象,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的實用性。比如在為學生講述“加速度”這一知識點時,筆者借助多媒體技術,先在課堂上播放游樂場中過山車視頻,讓學生討論自己坐過山車的體會,分析哪個時刻速度比較快,哪個時刻速度比較慢,之后帶領學生一起研究運動時過山車加速度的具體改變,這樣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還有助于學生更深層理解相關知識。在講解“慣性”時,筆者會讓學生回想自己坐公交車時,遇到急剎車時身體狀態的變化,讓學生共同探討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使之在學習到“慣性”這一知識點時可以更快接受、理解。
2.3 重視教學內容的“質”。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選取的教學內容可對學生探究意識造成直接影響。在新課改環境下,教師應重視教學內容的“質”,不可一味追求“量”[4]。比如在設計課題提問內容時,過去教師提問的答案多是字母、數字的組合,且提問的題目較多,而在構建高效課堂中,教師應將提問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思索某一物理現象形成的原因及方式,并且重視問題對學生思考的引導作用。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電流知識時,講解焦耳定律,可結合生活中的電子產品(如熱水器、開關、電熨斗等)。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教師也應重視“質”而不是“量”,避免學生陷入到“題海戰術”之中,而是應該提供更多實踐性強的課后作業,增強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學生逐漸將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要想構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師首先應轉變自身教學觀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探索新型教學方法,將抽象的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并且重視教學內容的“質”,幫助學生切實掌握相關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為學生的繼續深造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