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方
(遼寧省盤錦市實驗小學 遼寧 盤錦 124000)
藝術活動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方式,同時它還能激發人們的情感交流。美術教育是一種特色的藝術活動,涵蓋多種情節。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注重的是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技巧和創造性思維,現代社會的要求是培養出個體的創造性以及主體性,所以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應該重點塑造學生的自由創造力。小學美術創造性創新意識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人們的創造力和主體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所以在小學美術教育中,要將培養學生的自由創造力作為首要目標,激發出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特性。美術教育是一種有情節、有形有色的創造性活動,它自身就具備創造性和情感性。美術的教育活動開展,最終是要對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審美水平進行培養,從而不斷地激發出學生的潛能。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愉快的情緒參與到學習創作中,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不少學生對美術沒有興趣,因此學習與生活脫離,還有就是對美術理論知識的缺乏,不知道怎樣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從而導致學生對美術失去興趣。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一致認為: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狀態下學習,觀察力敏銳、記憶力增強、想象力豐富,會興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學習,表現出個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應充分發揮評述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件好的美術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覽,一次精到的示范,一個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論文導入,一句鼓勵的話,都可以引起學生對美術教學論文的短暫關注和學習激情,而要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長久保持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有一個長久而系統的計劃,認真分析和研究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習慣和個性心理,采用能使學生快樂,符合學生認知習慣,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通過長久而不間斷的鼓勵、誘導,才有可能使學生產生對美術學習的濃厚興趣,并能長久的保持下去。
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范畫及時優秀作品的欣賞,對于作畫大都心中有數。但是許多學生喜歡“依樣葫蘆”,盡管有些學生表現得還相當不錯,但就作品而言缺乏創造性、缺少個性。教師在肯定的同時,應多鼓勵他們標新立異,突破定勢思維的影響,突破范畫等的約束,敢于獨群蹊徑,與眾不同(當然,適量的臨摹練習在美術教學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有的學生作品顯得幼稚、荒誕或丑陋,但這恰恰是他們的創新意識的流露,有的說不定還體現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教師應及時予以保護和激勵,切不可挖苦,諷刺學生或將這“一棒子打死”,扼殺學生的創新思維。
想象是學生思維的翅膀。學生一旦張開想象的翅膀,便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飛翔在形象思維的天空,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揮。教師要通過精煉而藝術的語言,生動又直觀的教學及創設好的藝術氛圍,積極誘發學生大膽想象,包括對美術創作的內容、開象、色彩等的想象。英國詩人雪萊說:“人的想象過程,就是創造力的發展過程。”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作品就缺乏學生自己的特色。
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并非毫無約束的自由發展,創造力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之功,這需要教師的科學指導及學生的不斷努力。就指導而言,第一,指導學生進行藝術欣賞、鑒賞及藝術感染,提高藝術修養及審美情趣。第二,在繪畫等技能、方法、步驟及構形、著色、想象等方面強化指導。第三,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用實物實景以指導,因為藝術來源于生活。第四,通過課外活動加強指導等。通過教師有效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形象記憶力,為創造力的發揮提供思維的源泉,并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對于每一個小學生而言,他們自身都有不同的差別,在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對事物的感官和對色彩的敏感度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所以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因人而異的對每個學生進行培養,面對一些能力較差的學生,應該采取寬容的態度,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并時常地激勵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從而能夠更好地激發出他們身上潛在的創造能力。在評價學生的美術作品時,不能夠一味地強調美術的專業技能,而是要從學生的作品中理解出學生內心中真正的想法,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這樣,學生們才有更多的信心和興趣投入到美術的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