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姣姣
(寧夏石嘴山市第九小學 寧夏 石嘴山 753000)
在課堂中教師以主導的方式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我們一致都贊同的。但是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的灌輸式傳授知識,讓學生被動的學習知識是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有很多學生要回答的問題、實踐操作的數學知識都是教師替代完成,沒有在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中圍繞教師進行教學,沒有調動學生的思維,沒有深入的進到學習中,局限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根據反復的進行教學實踐,教師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重視發揮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體地位,要不斷的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創設學生自主研究的機會,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探究中,進而全面的培養小學生的素質。
某心理學家說過:人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之后,就會突顯出來愛的需求和受尊重,成為主要的需求。在自己滿足愛好尊重的需求之后,人就會認為自己在社會中有價值,進而激發出自我需求,自主積極的進入到學習知識中。因此,教師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尊重學生,使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積極性。在課堂中教師要不斷的減少師生之間的距離,滿足小學生的精神,才能營造出友好的課堂氣氛。而且教師借助課余時間,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水平分設小組,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教學,在開展活動中要圍繞學生為中心,成為活動中的主體,采取豐富的教學方式,保證學生發揮學習的主體地位。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要在一定前提下,自己對學習活動有著掌握和調整的權力。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學生自主學習知識時,首先體現在學生有著獨立學習的主體觀念,有著確定的學習任務和自主積極學習的態度,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自主的學習課本知識,將課本中的數學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把掌握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然后,在學習知識的活動中,學生要有自我調整的能力,能夠挖掘自己的潛能然后接受教師的教學。而且教師要按照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主體邏輯發展,營造出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教學活動,教師要正確規范的指導學生,進而為學生主體發展制造條件。
3.1 教師布置給學生預習題目。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講解每章節的數學內容時,在課下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參考書籍,熟練的掌握課本內容,了解到在教學知識時中的重難點,學生帶著自己的疑惑進入到課堂學習中,有的在課堂中探究教學知識,將學生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知識。
3.2 預習教學內容。教師布置給學生的作業題目,先進行預習課本內容,讓學生大概的認識所學知識,對于重點知識獨立思考,將自己能夠回答的問題解決,在不能掌握的知識中標注好,方便學生研究。所以,能夠有效的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主體作用,進而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
3.3 再學教材,分組討論。在上課之后學生帶著疑惑進入課堂,教師講解課本知識之后,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作業題再次學習教材知識。教師要把相鄰的學生組織一起討論,將自己心中的疑惑問題說出來,不同的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收獲到較好的效果。辯論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運轉,讓學生之間經常討論,能夠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通過討論也能夠培養小學生的合作意識,取長補短,提升數學水平。
教師要按照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內容時,在課堂中先讓學生準備出兩個大小形狀不一樣的三角形紙片,安排學生采用量角器測量出三角形內角的讀書,讓學生說出某個三角形其中兩個內角的度數,教師都能夠確定的指出第三個內角的度數。這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到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方便學生理解。這樣的方式使學生發揮主體作用,提升學習數學的效率。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參與學習活動,了解自身主體作用的重要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看到努力的進步,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進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