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霞
(浙江省浦江縣南苑小學 浙江 金華 322200)
溝通的目的是讓對方了解語言表達的含義和情感,良好的溝通模式不僅要說對方想聽的,還要學會聽對方想說的。班主任不僅需要教給小學生文化知識,還要照顧小學生的生活起居,因此,在與小學生進行溝通時,掌握溝通的藝術,有助于提高溝通質量和班級管理工作效率。
良好的溝通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效率。小學生在表達自我的能力上不足,需要教師利用溝通藝術,聆聽學生的訴求,加強師生間的有效溝通,及時發現并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上遇到的問題。不同的學生性格差異較大,在進行溝通過程中,班主任只有利用合適的溝通方式,才能發現不同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助每個學生解決不同的問題,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
2.1 保持平等的師生關系。交流中的平等地位會保證溝通雙方有效溝通的質量,平等是學生信任教師的前提,班主任在與學生進行溝通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營造輕松的溝通氛圍和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溝通過程中不會感覺到壓迫,逐漸放松戒備心,向班主任表達內心的想法[1]。
例如在學生之間發生矛盾沖突時,班主任要像朋友一樣進行交流,詢問學生動手的原因和事件的經過,不能在不了解事件經過的基礎上就對學生進行批評,在進行教育時,也要注意語言的使用,不能使用侮辱性的詞匯,避免敏感性的詞匯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感受到教師對其的良苦用心。或者在與學生進行溝通時,發現學生價值觀出現問題,班主任要嘗試用學生的理解方式進行情景模擬,用故事的形式將學生帶入營造的環境中,讓學生在溝通過程中發現自己行為舉止中存在的問題,不要單純向學生灌輸八榮八恥,學生不僅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會排斥與教師進行交流,不利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正常進行。
2.2 保證真誠的溝通方式。真誠是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溝通過程中教師保持真誠,會讓學生減少距離感,建立對班主任的信任。如果教師對溝通中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敷衍的回答,就會讓學生與班主任的溝通隔閡越來越大,影響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
例如學生因膽小怯懦,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不敢向教師反映,在班級中保持沉默,不愿與人交流。教師就要及時注意學生的表現,發現學生的異常,主動與該學生進行溝通,用真誠的語言幫助學生敞開心扉,教會學生在面臨問題時應該采用的怎樣的解決方式。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回答正確時,要大力表揚,逐漸帶領學生走出自卑的陰影,用自信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同時鼓勵該學生積極與其他同學進行溝通,增進同學間的友誼。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從心底感受到教師對其的關愛,在今后遇到問題時,就能夠第一時間與教師主動溝通。更重要的是,老師對學生的鼓勵,使學生性格產生的變化,會長久影響學生的生活和工作。小學生的思維方式非常簡單,只要教師能夠以真誠的交流方式進行溝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學生就會愿意把班主任視為朋友,積極配合班級工作,于班主任而言也可以提高班級工作管理效率。
2.3 保護學生的內心想法。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內心的一方小天地,有自己不愿意分享的秘密,當溝通過程中,學生愿意跟教師透露自己的小秘密時,教師要懂得保護學生的真實想法,維護學生的內心秩序。
小學生常會在日記中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但很少有教師能真正在日記中了解學生的想法,聆聽學生想表達的內容,發現學生的進步。例如,有學生在日記中寫到,今天幫媽媽做家務、或者今天在公交車上為老爺爺讓座、今天幫同學打掃衛生,教師要及時發現,并表揚學生的行為,鼓勵其余學生學習助人為樂的良好品德,有助于班級形成良好的氛圍。或者學生在日記中寫出,父母常常爭吵自己感覺很害怕,擔心父母會分開時,教師要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做一名合格的聆聽者,聽學生內心的訴求,與學生一起面對未知的恐懼,安慰學生受傷的心靈,保護學生的內心純凈,引導學生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同時與該學生父母進行溝通,向父母反映學生內心的想法,班主任還要時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避免學生因受傷產生絕望的心理[2]。
教師在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的同時,還要增加與學生的溝通次數,提高自己的溝通技巧,將每位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一般對待,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與關愛,讓學生在溫馨的教學環境中逐漸形成完整的人格,發展成為祖國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