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鑫
(貴州省綏陽縣教育局教研室 貴州 綏陽 563300)
數學學習的本質就是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學生能夠進行數學思維活動,離不開數學創新思維能力,而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根據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喜好,采用新型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讓學生對數學課堂教學充滿期待,使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使學生學習效率較快的提升,促使學生的數學成績和數學創新思維能力更快的提升。
小學生年齡較小,初次離開家庭,離開父母家人的呵護,走進小學校園,開始他們對學校的一切感到新奇和陌生,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首先要讓學生能夠喜歡學校的學習,教師要放下架子,和學生多交流,使學生愿意和教師交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教師,教師也要幫助學生解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困難”,讓學生感覺到教師是“無所不能”的。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讓學生喜歡學校這個學習和生活的環境,教師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當學生喜歡教師后,學生會喜歡教師所教授的科目,學生也會對數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興趣之后,他們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也會主動和教師交流學習心得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這樣教師和學生在平時的日常交流中,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滲透一些有關數學學習的方法和思想,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到了有關數學學習的技巧和方法,相應的學習效率會有很大的提升。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多角度思考問題和多維度解決問題,是數學學習中不可缺少的數學思維方法,這也是小學數學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一種有效途徑。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學生的這種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要讓學生形成善于提出問題,善于歸納總結的習慣。比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提前準備一張圓形的紙片,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將紙片對折后打開,進行多次對折后打開,讓學生觀察,看到了什么現象,這些現象有什么規律?同學們聽到教師提出的問題后,都會非常認真的觀察起來,然后很努力的思考,提出他們自己的見解。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來了,有的同學說,紙片上有很多折痕,有的說紙片上的折痕有無數條,教師對學生的敘述要大力表揚,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會更加高漲,在同學們不斷觀察和思考之后,有一位同學生發現,圓紙片上的所有折痕都有一個共同的點,也就是說這些折痕都過同一個點,這可是非常重要的發現,接著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折痕的兩邊的圖形有什么特點,逐漸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仔細認真觀察和思考下,然后在結合課本,學生就能夠很快的找到半徑和圓心的概念,進而也能夠輕松的記住了這些概念。在整個課堂中,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一直很高漲,學生們的手、腦、口,都參與到了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能夠積極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探索尋找答案,這樣的教學既鍛煉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動手動腦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的能力,培養了學生靈活多變的思維能力,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數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突破固有思維的束縛。對于學生天馬行空般的想象,教師不能直接批評,而應去發現其中的閃光點。對于學生奇特的想法與獨到的見解,要因勢利導,給予啟發,引導他們的思維走上軌道。小學生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與思考能力都有限,因此,教師對他們的要求也不可過高,只要不偏離問題的中心即可。比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為了讓學生掌握能被3整除的數的規律時,先給出一組數據,讓學生思考“能被3整除的數”具有什么特點?不少學生認為與“能被2、5整除的數”的規律相似,只要個位是3、6、9的數就能被3整除。對此,教師在出示一組13、16、29、43、46……讓學生算一算,原來是不能被3整除的。隨后,又出示另一組數據,讓學生觀察:12、15、18、21、24、27……答案是可能的。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矛盾呢?通過引導,激起了學生的探索熱情,最終找到了能被3整除的相關規律。
想要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必須建立在其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知識講述過程中,要注重時間的安排,給學生留出一定的自主學習時間,使其對教師剛講述內容進行揣摩與思考,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如果針對某個知識點理解不透徹或有質疑的地方,學生可以大膽地向教師提出來,這樣打破了傳統以教師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有效鍛煉了其對知識的探索能力,減少了傳統數學課堂中“隨大流”等情況的發生頻率。
總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以核心素養為基礎,對小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進行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正視現有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采取切實可行的培養措施,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也是新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