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小微企業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來,依托于“互聯網+”各個股權眾籌平臺,為小微企業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融資模式。股權眾籌作為一種新興的融資模式,為廣大小微企業提供了投融資的有效渠道,生動地詮釋了普惠金融的理念。股權眾籌可以幫助中小企業緩解融資壓力,但是眾籌融資模式面臨著很多風險,影響小微企業的長遠發展。本文通過對股權眾籌中存在的風險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并加強風險防范意識,促使小微企業更好地運用股權眾籌進行融資,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小微企業;互聯網金融;股權眾籌;融資風險;風險控制
一、股權眾籌含義及特征
除了國際證券事務監察委員會和中國人民銀行這國內外兩大監督機構對眾籌給出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基于不同角度對眾籌做出了解讀,豐富了眾籌的科學內涵。從傳統的眾包概念出發,眾籌是眾包的一種特例,是一種借助互聯網進行公開募資的方式。眾籌過程體現了去中心化思想,企業打破金融中介的障礙,直接向個人融資。從投資者的角度對眾籌進行定義,認為眾籌是公眾通過互聯網與融資方以及其他投資者進行交流,同時對支持的項目進行投資并獲得約定的回報的群體活動。從融資者的角度將眾籌定義為個人或企業向公眾發布商業的或非商業的項目,從大量的互聯網使用者處獲取相對較少的金額,而不是從專業投資人和金融機構處獲得項目融資的融資活動。股權眾籌融資是以互聯網為中介對項目進行小額股權融資的公開性資金募集活動,具有公開性、資金額度小、具有不確定性、風險大等特征。
二、中小企業股權眾籌風險分析
(一)股權眾籌平臺自身的風險
1. 平臺設立初衷公正與否帶來的風險
在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市場中,“平臺倒閉”“僵尸平臺”等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平臺在建立之初就以不單純的目的吸引市場資金,這些平臺無運營之實,導致最終平臺上項目資金流向出現問題。
2.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
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風險是股權眾籌行業中投資人、募資人與平臺三方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產生的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相關風險。
虛假宣傳帶來的風險。行業中存在領投人與募資人虛假宣傳以抬高項目估值與議價能力的現象。部分平臺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并未保持應有的中立態度,反而過度包裝、夸大宣傳平臺上線項目以吸收中小投資者,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和重大遺漏等違規現象,并在宣傳過程中對風險提示信息披露不完善、不及時,或者完全不做出風險提示,情節嚴重的構成欺詐。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國內,2016年12月14日英國監管當局頒布和關于股權眾籌的新規中也披露有平臺實質不合規的情況。FCA評估后認為,部分平臺在獲客方式上并沒有嚴格遵守監管規定,有夸大宣傳并誘導投資者的現象存在。虛假宣傳還體現在有平臺通過刷單以吸引有效投資者的投資。
領投人、募資人平臺三方跟投資人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市場實踐中,平臺除了作為信息中介人的角色以外,會另外提供信息審核、盡職調查、領投人推薦、交易結構設計和交易過程監督等功能和服務。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容易抱有僥幸心理依賴平臺方,在沒有進行合理前期調查的情況下依據平臺的相關建議和宣傳進行投資,將自己的資金暴露在風險之下。這種依賴心理也為平臺帶來挑戰,如果平臺上的項目出現問題,投資人更多的會將責任歸咎于平臺而不是融資人。一旦出現項目虧損情況,在責任承擔和追究的過程中,投資人于平臺方容易產生不必要的糾紛。這就導致股權眾籌平臺變相剛性兌付的形成。出現上述情況,平臺只有采取剛性兌付的形式返還投資者本金與收益,加上輿論壓力,使得平臺不得不對項目進行擔保以保證聲譽和正常運營。若數額過大,則導致平臺資金鏈斷裂,造成營運危機。這一現象多出現在影視、餐飲等細分領域。
3.平臺設計不合理帶來的違約風險
風險控制機制不完善帶來的風險。主要體現在對項目的盡職調查和行業分析把握不清,導致資金周轉困難,造成項目糾紛并難以兌現承諾,甚至造成信任危機。2016年6月原始會平臺上的《女漢子真愛公式》影視眾籌融資是此類風險的典型。2016年,影工廠與該平臺達成協議,對正在進行的影視產品通過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進行資金的募集,并根據預期票房作為收益出讓股權。然而,電影播出后遠不及預期,使得平臺所承諾投資人的“6個月內安全退出”無法兌現,投資人無法收回投資及獲得回報。在整個募資退出過程當中,原始會并未對影視類產品的運行情況、預期收益給予科學有效的審核,審核不嚴格是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
項目審核機制不健全帶來的風險。平臺上的項目審核機制不健全,對審核環境和審核人員缺乏相關的監督機制,審核過程缺乏透明度,容易發生募資人與投資人合力對項目信息造假以獲得融資的行為。同時,也存在平臺因為項目審核難度和成本較高而疏于對平臺項目的嚴格把控。大部分平臺在審核機制中,只對項目團隊的資質進行審核評估,但少有對項目資產進行合理科學的評估。
(二)投融資市場格局帶來的風險
一方面,該風險體現在股權眾籌平臺的項目集中于中小微企業,這些企業普遍具有生存率低、壽命較短的特征,為股權眾籌平臺的課持續發展帶來深刻的挑戰。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直接融資市場的整體規模較小,導致股權眾籌的市場范圍受限。近年來我國直接融資的比例有所提高,但間接融資為主體的格局未變。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我國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從2002年的4.95%緩慢上升至2015年的24%,占比顯著增加。而到2017年上半年,直接融資只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0.9%。目前,我國社會融資體系仍以間接融資為主,在間接融資占據社會融資絕對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直接融資市場可獲得的優質資產本身較少,股權眾籌平臺還需與其他類型的股權投資結構進行優質資產的競爭,因此,市場整體環境為股權眾籌平臺獲得可持續性的優質資產增加了難度。
(三)法律法規不完善帶來的風險
法律合規風險即互聯網金融機構因為違反法律法規或者無法滿足法律法規的要求而給機構本身、消費者乃至整個社會造成損失的風險。股權眾籌平臺的法律合規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觸碰非法集資和非法發行證券紅線的風險
根據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印發的《關于取締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中有關問題的通知》,非法集資是指單位或者個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經有關部門批準,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證券或者其他債權憑證的方式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資人還本付息或給予回報的行為。目前由于市場上的投資品種和投資渠道難以完全滿足社會公眾的投資意愿,而股權眾籌中的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相對于傳統私募基金具有門檻低,涉眾性廣及方式相對簡單的特點,吸引了不少公眾的注意力,這也導致一些機構盯著眾籌的旗號非法集資之事。
2.法律法規不健全
股權眾籌行業的法律法規制定具有滯后性。并且位階較低,真正具有約束力和長久效應的法律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目前對于股權眾籌的監管法律法規集中于2015年十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和證監會頒布的相關規定當中,但是針對股權眾籌本質規定的位階較高的《證券法》修訂至今仍沒有取得定論。
3.法律界定不明晰帶來的風險
股權眾籌平臺的法律風險體現在法律界定不明晰導致的平臺自身對法律理解不透徹所帶來的合規風險。法律界定不明晰是指我國現在還尚未出臺一部合理的、覆蓋全行業的細節精準的法律法規來應對股權眾籌市場的發展。另外。股權眾籌的法律界定不清和頻繁政策變動導致業界人士在開展進一步的戰略布局和業務拓展時處于觀望狀態。法律界定不清晰的風險還體現為股權眾籌平臺與項目融資方的合作方式不明確帶來的權利義務界定不清晰,從而容易造成后期多方的糾紛。
(四)股權眾籌產品設計的復雜性影響項目融資進程
1. 股權結構設計帶來的同股同權難題
股權眾籌作為中小企業融資的方式之一,在針對不同項目的股權架構設計上存在自身獨有的風險。是否需要根據不同項目設定不一樣的股權結構,或者采用標準化單一產品設計方案是平臺需要考慮的主要內容之一,目標是保證吸引投資人,并保證項目上市可期時股東數量適當。股權結構設計的不恰當會為項目的下一輪融資帶來潛在風險,并帶來項目失敗的可能性。
2. 退出機制帶來的難題
股權眾籌的退出途徑主要是股權回購、股權轉讓和新三板上市退出等。而這三種退出方式都存在相關問題。投資者如果通過股權回購的方式退出,一般收益率相對較低,且需要企業有足夠的現金流。而股權眾籌平臺的項目能做到新三板上市的極為罕見,所以一般采用股權轉讓的方式退出。如果采取這種方式,在使用SPV的情況下,需要SPV中的其他LP同時確認,操作起來難度大.效率低。
三、中小企業規避股權眾籌風險的建議
(一)借鑒國際經驗
股權眾籌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國家都起到助力中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在金融市場較為發達、直接融資比例高于間接融資比例的國家,如英國,美國,瑞士等,股權眾籌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私募資金的不足,并且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主導力量之一。這些國家對于股權眾籌的發展均有獨特的監管體系。其中美國的JOBS法案(《初創期企業推動法案》)廣為人知,旨在通過法律設置及完善以彌補通過股權眾籌幫助初創企業和小微企業獲得資金方面和法律上的不足。我國的《證券法》修改中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借鑒。
1.鼓勵大眾投資。JOBS法案豁免股權眾籌的注冊發行。這一點與美國之前的豁免注冊發行最大的不同在于,這種豁免政策面向不特定大眾,也就是說并不是面向俱樂部性質的小型投資者群體,而是面向進行小額投資的大眾群體。
2.對平臺和合格投資人進行嚴格而具體的限制。JOBS法案中對平臺的限定主要在于限定融資方通過網絡平臺所發行證券的年度金額不得超過100萬美元。其對合格投資人的設計采用金額于百分比結合方式,能夠起到擴大投資人群并控制風險的雙重作用。
3.對信息披露進行合理規定。在助力小微企業融資方式的便捷性方面,法律規定發行人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免去部分煩瑣的內容,或者在IPO注冊時進行秘密提交,股權眾籌平臺項目IPO時可以享受部分信息披露豁免,以保護小微企業免受相關財務信息和商業信息公開遭受的不良影響,得到批復后再進行信息公開。從保護中小投資者的角度出發,相關法規要求股權眾籌平臺在證券賣出21天前向SEC和潛在投資者發布發行者提供的所有信息,確保投資者充分了解投資風險和投資者教育的信息,并采取措施防止與交易相關的欺詐。
(二)具體措施建議
1.采取平臺備案制度。對股權眾籌平臺采取備案制度,并在備案體系中進行實時有效的市場監測,一方面鼓勵股權眾籌平臺的發展,另一方面保證進入市場后的股權眾籌平臺達到一定監管標準。通過備案體系建立起資料庫和誠信檔案管理制度,凡是出現欺詐行為或者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應及時做出警告或者終止其市場活動和取消相應業務資格以示懲戒。
2.設定合格投資者準入門檻。股權眾籌平臺的合格投資者的頂層設計需要以個人資產、參與人數為出發點,設定相應的準入門檻,并在“門檻低、涉眾廣”和“保護投資者”之間做到有效平衡。在確定股權眾籌為公募型股權眾籌的基礎上,設定公眾人數與小額投資的實際范圍,并做到投資者權利與義務的雙重規定。
參考文獻:
[1]賀佳丹.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我國眾籌融資風險研究[J].時代金融,2017.
[2]潘浩東.我國股權眾籌現狀描述及風險防范[J].財政與金融,2017(36)
[3]胡美玲.聯網金融下的眾籌融資問題現狀及對策探討[J].山東工會論壇,2017(01)
作者簡介:
董佳棋(1998-? ),女,蒙古族,遼寧阜新人,本科,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