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不斷深化,英語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大學作為對人才進行培養的重要場所,開展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向社會輸出應用型人才。與此同時,校企合作模式不斷發展,但是將其與英語教學進行融合之后問題不斷出現,所以需要對其進行深入分析,以促使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得到提升。
【關鍵詞】深度產教融合;大學英語教學;校企合作模式
【作者簡介】陳慧,湖南信息學院。
在大學英語教學之中,有必要進一步強化校企之間的合作,并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對其深度和廣度進行充分考慮,以促使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能夠得到切實提升,從而為社會提供更多英語應用型人才。
一、大學英語教學與校企合作現狀
1.合作不穩定。在體制、性質以及功能等多方面,大學與企業都存在顯著的不同,并且在校企進行初步合作的時期,存在合作不穩定的情況。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大學與企業之間進行合作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以來信譽和人脈進行維持,導致二者之間的合作關系不僅較為短暫,且十分不穩定,整體行動難以實現切實的協調和統一,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合作。
2.合作形式單一。大學與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密切的關聯性,在大學中想要促使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得到提升,從而提高英語應用型人才的素質,則需要強化與企業的合作教學。另外,大學與當地的經濟發展開展良性的互動,才能夠保障大學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得到產教融合形勢下的校企合作的正面影響。但是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校企合作的形式較為單一,且內容不夠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企業對校企合作缺乏熱情。
3.合作對象選擇存在誤區。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雙方對于合作對象的選擇均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區。大學的在對企業進行選擇時,未經過充分的考慮,盲目選擇大型企業,自身條件與企業需求之間存在差異性,導致合作效果的提升受到限制。企業對大學進行選擇的過程中,過于注重短期效益,不愿承擔育人的社會責任,同樣能夠導致合作效果受到影響。
二、基于深度產教融合的大學英語教學與校企合作優化
1.對產教融合的概念充分了解。在大學開展英語教學的過程中,產教融合屬于一項對人才進行培養的長期工程,并且只有將其深刻的融入當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才能夠得到有效的發展,并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服務。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應該積極吸引實用型人才,大學英語教師也應該深入到企業當追蹤,對企業對于人才的英語要求進行切實了解,并結合多方面條件對英語教學計劃進行制定。同時,企業應將眼光放長遠,減少對短期利益的重視,強化與大學之間的合作,對技術性人才進行有效培養,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
2.建立和完善產教融合體制機制。
(1)借助政府進行主導協調。政府方面應給予校企合作積極的鼓勵,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實時相應的激勵措施,強化對產教融合的推動,對于積極響應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財政支持,以促進校企之間的合作。針對校企合作,應建立起相應的約束機制,為二者開展良好合作提供重要依據。由企業以及大學內的優秀專業人才組成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對校企合作進行調控以及統籌規劃。同時,以實際情況為基礎,對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進行有效制定,以便對合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從而對校企合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并且,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政府應積極對自身的作用進行發揮,以促使校企雙方能夠實現互利共贏。
(2)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在校企雙方進行合作的過程中,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以推動產教融合的發展。在對產教融合相關政策進行研究和制定的過程中,必須對相應的約束機制進行建立,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以促使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能夠得到順利發展。
(3)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運行機制。為了推進校企合作的深入和長久,其必須具有良好的合作運行機制,并以良好的平臺為基礎展開合作。開始合作以后,對資源進行共享并優化資源配置,以促使校企合作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另外,應建立起治理機構以及合作機制,以校企雙方的實際合作情況對質量保障體系進行選擇,強化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和管理,以保障校企合作的質量能夠得到提升。
3.為校企合作經費提供保障。充足的經費是開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礎之一。在財政之中,應該對校企合作的專項資金進行設置,鼓勵企業積極吸收大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并制定和實施針對頂崗大學生的優惠政策。另外,可以建立起校企合作專項貸款,從而保障校企合作的開展具有充裕的經費支持。
4.從經濟效益角度對校企合作進行衡量。大學方面有必要對當地的產業結構進行充分調查,以企業經濟利益的發展為出發點,與企業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并對其中的穩定性因素進行有效控制。在企業方面,應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縮短大學生的崗前培訓時間,促使其能夠盡快熟悉崗位的業務,以實現校企雙贏。
三、結束語
為了促使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得到切實提升,校企合作應不斷進行深化,政府、學校以及企業應共同對校企合作進行參與,以推動校企合作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史潔.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職行業英語教學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7):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