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人教社將“西當太白有鳥道”的“西當”釋為“(長安)西面”欠妥,“釋為“太白山的西側”更勝一籌。筆者從“太白”、“鳥道”、地理位置、文風等角度論述該觀點。
關鍵詞:西 太白 鳥道 邏輯 風格
《蜀道難》這首詩是唐朝詩人李白的名篇,內容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蜀道難》描寫了大自然動人心魄的奇險與壯偉,給人以回腸蕩氣之感。諸多的畫面此隱彼現,無論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壯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其境界之闊大,確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所盛稱:“筆勢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從這首詩中可以感受到詩人靈魂的飛動和落落大方自由的胸襟氣度。
《蜀道難》一詩入選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教材中,《蜀道難》中的“西當太白有鳥道”一句注釋為:“(長安)西面有太白山(阻隔了入蜀之路),只有鳥兒飛行的路徑。鳥道,指連綿高山間的低缺處,唯有鳥兒能飛行,人跡所不能至。”但筆者認為“西當”釋為“太白山的西側”更勝一籌。
詩人為何要選“太白”一山作為秦地的描寫對象?原來太白山是關中的最高峰,《水經注》云:“太白山,去長安三百里,不知其高幾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既然太白是最高峰,怎可“連綿”且有“低缺處”?
鳥兒到底能不能飛過太白山?筆者認為不能。至少后文中又說“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如此一來,不就前后矛盾了嗎?雖有老師在《語文學習》(2014年第2期)撰文解說這是文學作品中的前后失照現象,但這兩句同在第一段,又是李白所作名篇,此說恐未發掘出此句的真正魅力。
何為“鳥道”?《辭源》(2009年版,商務印書館)釋為“謂險絕的山路,僅通飛鳥”,并列舉此句作為書證。可見,“鳥道”一詞應見山路之險仄,并非鳥兒飛行的路徑。
雖然蜀地在長安以南,但入蜀的道路還是先從西邊的太白山斜行至青泥嶺,再到劍閣,最后到錦城。事實上,“青泥嶺”在長安的東南面,在太白山的西面。這樣看來,“鳥道”應該就是太白山南側接近“青泥嶺”的險仄之路,“鳥道”就應該在太白山的西側。
王安石說李白的詩“詞語訊快”。人教社解說“(長安)西面”顯得過于繁瑣,似用現代漢語視角注釋,欠緊湊。“西當太白”如為“當太白之西”,就有古味了,也簡單明快。原文將“西”字一提前,句子頓時鏗鏘有力,且有強調作用——在太白山的西面,不是其它方位。故“太白山的西側”,也更符合李詩文風。
可見,理解詩句,既要符合邏輯,又要重視詩歌風格,不可妄下結論。
(作者介紹:劉圓,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學教師,主要從事高中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