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蕊
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會運用正確的閱讀方法,而文本細讀是促成有效閱讀教學的一種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本文將針對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提出文本細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其一是閱讀教學形式化。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語文課堂打破了“填鴨式教學”的局限性,“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形式使課堂充滿了活力。但是隨著這種教學形式的應用,有些課堂只關注表面的“熱鬧”,教學形式變成教師滿堂提問和學生點到即止的討論,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為了把握課堂節奏,無法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對文本進行探討、深思,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是空洞的、局限于表層的理解,并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這種形式主義的教學形式,導致語文課堂漸漸失去了“語文味”。
其二是教師自身解讀能力不夠。文本細讀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是解讀文本、切實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必由之路。[1]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有豐富的人文素養,具備扎實的文本細讀能力,能夠與文本的作者進行對話、思維碰撞,而有些教師在備課時往往依賴于教學參考資料,對文本的主題內容缺乏深刻思考,在分析文本時抓住一些無關緊要的詞語便輕下結論,導致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夠深刻。還有些教師對文本結構安排、藝術手法的分析不到位,只能給學生列出一些如“構思巧妙”、“描寫生動”等修飾詞語,至于如何巧妙與生動,并沒有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和體會。這種淺嘗輒止的教學方法,根本無法引導學生有效的解讀文本,更加無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審美能力。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的文字較淺顯,思想情感容易把握,學生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理解進行閱讀。如果教師能夠仔細挖掘文本,就會發現在文章中存在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文本時,不是給學生籠統地講故事,而是要經過反復的細讀挖掘文本中的關鍵字詞,作為課堂的切入點。比如教師對朱自清的《背影》教學時,就可以將教學重點放在品味文中父親攀爬月臺時的動作描寫,從“探”“攀”“縮”“傾”這幾個動詞感受父親行動的艱難,帶領學生想象一位年邁、肥胖而蹣跚的父親穿過鐵道,爬上月臺的情狀,并且父親的穿著在當時可以說是男士的正裝,這也更加顯示出攀爬月臺時的尷尬與狼狽,但是父親完全沒有在意,為了買橘子拼盡自己的全力,這恰恰體現出一種父愛的深沉。教師要帶領學生體會作者用普通的動詞刻畫出來的“背影”所表現出的父愛深情。所以,教師在文本解讀時要引導學生從關鍵的詞語入手,通過細讀來感受文字背后蘊含的深刻意義,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情感。
在閱讀教學中,感悟文本中的關鍵詞語還不能準確把握文本,同時還要結合文本內容的語境來理解。語境包括語篇語境、情境語境、社會文化語境。其中對“社會文化語境”的關注在文本細讀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時往往要借助對社會文化語境的分析。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文本中作者所生活的特定時期的社會環境、政治制度、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例如在對楊絳的《老王》教學中,由于文本所涉及的特殊社會環境與如今初中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大不相同,學生對文本中描寫“文革”時期的許多社會現象很難理解。學生可能無法領悟作者所說的“幸運者”與“不幸者”的內含是什么,難以想象老王與作者一家別無選擇的活命狀態,也更加無法領悟作者所具有的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所以教師在分析文本前對特定時期的社會背景進行介紹就變得尤為必要。同時,教師對社會背景的點撥也會令平鋪直敘的文本內容變得更加豐滿,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細讀文本的興趣。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當創建師生平等對話的環境,引導學生聯系文本的語境對內容進行分析,探究文本的深刻意義,從而避免對文本的肢解、斷章取義等現象的發生。
眾所周知,對文章的主題的揭示有很多是以人物形象的描繪為線索的,教師只有帶領學生細品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才能夠領悟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背影》的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父愛時,可以從父親形象的角度進行細讀。作者在文章開頭描寫父親“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從中分析父親衣著的特點來把握人物形象。“黑色”往往給人的感覺是壓抑、凝重的,而“棉袍”也能夠說明衣服的質地很差,從這一細節中引導學生品味在家中遭遇變故、祖母去世的環境下,父親即便是心情悲痛、窮困潦倒,卻依然沒有忘記像往常一樣關愛兒子。通過師生對文本所刻畫的人物形象的細細品味,可以更好的揣摩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并且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文本細讀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通過細讀,學生才能夠同作者的心理達到共鳴。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合理的運用細讀策略,來感悟文本中關鍵性的語言,在文本中尋找語文閱讀教學的著手點,把握文本內容所隱含的語境,品味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進而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教師要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師、學生、文本的多重對話,讓課堂充滿活力,從而提升學生對文本的鑒賞能力,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