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觀鳳
民歌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更是一種藝術,深受學生的喜愛。民歌進校園,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還能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可通過各種傳統節日等開展民歌匯演、比賽,師生交流等活動,讓學生感受民歌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中國民歌的興趣,幫助教師和學生全方位了解中國民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助力學校社團形成“民歌文化特色”。
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自己創作、自己演唱的歌曲,是各民族文藝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民歌進校園活動,讓民歌在學校社團中發展,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民歌的優美旋律,還能耳濡目染深切感受民族音樂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用質樸的情感來表述不同民歌的藝術形象,感受不同時代的歌聲與生活的表現形式,對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和學習中國民歌,體驗老一輩流傳下屬于整個民族的獨特寶貴精神財富, 豐富學生的精神境界和文化氛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提升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傳承和發揚祖先給我們留下豐富的音樂文化遺產已成為重要任務。民歌引進校園,在社團活動中發展是為了使這筆財富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讓學生加深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和懂得民歌的文化背景和藝術地位。民歌這塊音樂藝術中的瑰寶,應由學生去傳承和發揚。從當前的形勢來看,許多學生對民歌的理解比較缺乏,導致學習民歌的熱情不高,覺得“老土”的本民族音樂或民歌的文化,從情感上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和傳播產生排斥。所以讓民歌進校園不僅能使他們了解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樹立起珍惜和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意識,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技能人才。
中職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部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一系列政策,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要大力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并對培養出一批國家大力發展的中職階段是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而這主要是通過對中職生具體實施的素質教育來實現的。音樂教學的主要基本形式是歌曲教學和欣賞教學,在此基礎上還要鼓勵學生多參加民歌社團活動,以點帶面的形式宣傳發揚民歌文化。并注重學生的文化修養,審美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起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力。依托民族文化,探究和創編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歌比賽活動。
學校社團開展民歌進校園活動,是為了對學生進行民歌的教育和傳承,從學生靈魂深處夯筑起民族文化的根基,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同時強化學校音樂藝術,為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創新發展平臺、使學生的才智和靈性真正達到了教育的最優目標,從而提升學生藝術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為推廣民歌每位學生在校期間可學習一首民歌或學習中國傳統樂器等,學校可通過制訂相關制度和校本課程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民歌。在藝術課程教育方式上應當按照課內教學和課外培養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除此之外,采用適當的表演形式來發展學生的民歌演唱基礎能力,提高學生思想認識,從各個方面保證民歌教育工作持續良性發展。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具備熟練識譜的能力、熟練演奏樂器的技能、富有表現力的歌唱技能和一定的創作技能。當前,音樂教師普遍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但是若想在把民歌社團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社團,我們應該不斷學習,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做好學生學習民歌的引路人。所以,只有不斷的提升藝術修養和音樂文化修養才能夠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大大提高學生在學習民歌的效率,更深層次理解民歌文化,從而感受到民歌文化中傳承的歷史和意義。
學校社團應盡量為學生創造藝術表演和才藝展示的機會,并走出學校到鄉村去采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從心靈上喜愛民歌文化并從中獲取自信心和民族文化帶來的幸福感。
1.組織學生觀摩學習。可邀請優秀民歌學者進行示范展示,或通過比賽方式進行民歌才藝比拼,要求學生將相同的民歌按照自己對民歌的理解,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展現出來,主動了解民歌,演繹民歌,在比賽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2.參與到表演活動中。教師應讓學生所學民歌參與到校內外組織的各類活動中,此舉能讓民歌得到推廣,學生演奏技能帶出學校,利于提升學生興趣的同時還宣傳了學校。除此之外,學生還在表演過程中積累大量的實踐經驗。
3.定期組織學生去采風或去劇院欣賞民歌。用實際行動去了解不同地區的民歌,用歌聲傳承先輩的優良傳統,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民族凝聚力。還可通過去劇院欣賞活動提升學生們音樂鑒賞能力,感受藝術魅力,尋求藝術美感,培養學生藝術修養。
4.堅持定期排練。利用社團固定活動日或社團學習時間進行排練,將民歌的學習常態化。除此之外每逢學校開展活動或有重大比賽時時都要參與其中,展示自我的同時宣傳民歌。
1.在校園廣播室設立“每周一民歌”欄目,讓民歌旋律成為校園主旋律,讓廣大師生在優美的民歌旋律中得到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
2.設立民歌宣傳欄,經常性向師生宣傳民歌知識。有計劃、有選擇地定期為校園簡報固定欄目提供民歌相關信息,確保民族文化知識傳播的連續性。使民歌文化在師生耳濡目染,師生保護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內化為自覺意識,傳播工作實現質的飛躍。
3.設立民歌宣傳員,充分利用來自少數民族師生的寶貴資源,選拔具有一定本民族民歌歌唱基礎的師生,經過培訓成為校園民歌宣傳員,一點帶面的形式開展民歌傳承工作歌唱師資隊伍。深化學生對本民族歌曲的理解,讓帶著濃郁地域、民族氣息的歌曲深入學生的心靈,使學生會唱、愛唱、樂唱,從而達到傳承民歌并將之發揚光大的目的。
學校開展的民歌教學,使民歌得到更好的發展,除了利用好校園文化這塊陣地,還應當爭取與校外共享教育資源,比如與地方民族傳承中心、地方歌舞團等非遺文化教育基地進行校企合作,定期邀請民歌專家到校進行教學,也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這些文化教育基地的活動中,這不僅保證了學校社團的教學質量,還增加了學生學習民歌的興趣,從而提升了學生的民歌水平,激發廣大師生熱愛民歌之情。
1.按照社團的實際定制相應的發展計劃,以文化資源為基礎,改編一套風格獨特的經典民歌劇目,作為社團的保留節目,豐富其表演形式,提升民歌藝術的表演質量,與此同時使民歌參與到不同的活動中,擴大民歌宣傳范圍,促進民歌可持續發展。
2.中職學校是三年制教學,參與學校社團學習學生的流動性較大,學校除了保證社團教學的質量之外,還要注重學生的培養,利用“以老帶新”的發展方式,培養新的社團成員,保證學校民歌社團隊伍在平穩中逐漸發展。
3.社團活動學民歌的方式推進民歌在校園落地生根,讓“愛民歌、唱民歌”成為學校常態化活動。學生主動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傳承歷史人文精神,促進學校第二課堂的發展,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結束語:民歌進校園的影響既是民族地區中職學校廣大師生保護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是校園文化建設取得實效的好辦法,更是提高中職學生綜合素質的創新舉措,研究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之后,即可在校園里推廣,并形成長效機制,使其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同時也可作為其他同類學校借鑒使用。民族文化的精髓會夯實學生的藝術底蘊,促進學生個性協調發展,從而提升學生全面素質,為我國新時代教育培養綜合性人才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