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筱鋒
早在二十世紀,教育家葉圣陶曾提出“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觀點。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在現今的語文教育中,達到這種教學效果的少之又少,其中出現不拿課文和教材作為例子教的亦或是教學目標單一化,雜亂化等。“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2]現在的大多數語文教學并沒有發揮教材是個例子的這種觀點,往往學完了一篇課文就轉而學習下一篇,使學生得不到類似數學題目這種例子的練習,那么學生的知識也就無法很好的得到鞏固和遷移。其次教學目標單一化,雜亂化現象也比較嚴重,教學要設置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設置整個單元的教學目標還是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亦或是一本書的教學目標,或者是幾篇課文設置同樣的目標還是每篇課文保持自己的目標,這樣既費時而且教學效率也低下,學生在各種教學目標的禁錮之下也很難發揮自身的創造力。
四課型教學沒有固定的一種模式,雖然基本形式相同,卻是靈活變化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是既有其基本規律,而具體的方式方法又靈活多變的教書育人藝術。任何教學模式都不能模式化,模式一旦成為一種固定不變的程式,也就失去了生命力。”[3]
四課型的類型一般情況下可分為:準備、導學、自學、活動。
此環節在所有環節開端。主要包括(1)讓學生了解本課程的教學目標;(2)讓學生了解本課程的學習方法;(3)讓學生預習。預習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教師往往一節課上完之后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任務,但是能夠在下節課抽查的教師又寥寥無幾。葉氏不把預習看作是可有可無的項目,相反,他把預習規定為“練習閱讀最主要的階段”。為什么?因為“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能力并形成習慣。而能力和習慣的養成,不能靠教師的講解,必須靠學生自己運用心力。”[4]預習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也就占據著重要的地位;(4)教師試講,向學生展示學習課文的方法,讓學生在試講中學習課文,并且領悟方法。
這一課主要還是老師講為主導,在學生預習之后,教師在輔助去講,根據學生的預習程度來適當的控制講課的難度。老師親身示范,給學生做出榜樣,引導學生去學。
第二個階段的導學課,主要著眼于以下幾點。(1)引導學生確定本課程的學習目標;(2)引導學生尋找適合的學習方法;(3)幫助學生完成一系列目標;(4)學生的疑問解答。
此課主要從準備課的教師教為主導轉而成為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思想,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但也不是無條件的讓學生一味地去自學探索,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目標的錯誤,及時予以改正,學生具體的情況,我們也要具體分析。
“葉圣陶歷來強調,一個稱職的國文教師同時必須是一個熟諳青少年心理特點的心理專家,是一個善于“扶”又善于“放”的“引兒學步”的善導者,是一個不被凝固的程式所拘囿而能夠按照各個學段學生的特點靈活地處理教學環節的能動的指揮員。這些觀點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的基本精神和要求。”[5]導學課的這種模式切合了葉老的這一教學思想。
第三次課,自學課的時候,老師可以把學習的時間大部分交給學生自己了,這時候老師不再去引導,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1)學生自己設置學習目標;(2)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方法;(3)教師負責解答;(4)學生選擇想要研究學習的課文;(5)教師進行答疑;(6)教師檢查學習的效果。
在這一堂課中,教師讓學生放開了自己學,但是教師也必須去現場答疑,并且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最后下課前進行抽查或者進行檢測來確定學生學習的效果如何。這一步驟進一步發展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本位論的教學思想。
最后一個步驟就是活動課。活動課不是意義上的讓學生去操場或者室外自由活動放松心情,宗旨是為了讓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和學習方法。這節課的模式就比較多樣化,我們可以采取討論的方式,設置在學生預習和教師引導之后。“葉氏明白地說:“上課的活動,教學上的用于稱為討論”。也就是說,上課的主要方式就是討論。”[6]活動課設置討論這個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可以設置一些辯論賽,演講這些等活動來幫助學生鞏固提高。
例:以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童年趣事)為例。
本單元主要是以記敘文為主,單元標題為童年趣事。
1.準備:(1)用PPT展示本章節的學習目標;(2)點播學習記敘文的學習方法;(3)教師示范講解-以《百草園到三位書屋》為例子,體會魯迅回憶小時候在三位書屋的那時候的趣事;(4)讓學生預習第二單元的科目,也是一種快速的預習,主要了解文章的主題大概寫的內容。
2.導學:這節課教師可以把一部分的學習權力返還給學生,學生開始成為學習的主體。(1)學習《月跡》,引導學生確立學習這篇課文的目標;(2)學生自學;(3)老師在走道,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4)學生遇到問題,老師解答。
3.自學:這節課教師把所有學習的權力返還給學生,學生完全成為學的主體。老師放任學生去自學,學生自己去選擇學習的課文,選擇學生的目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學習課文,自己選擇學習的方法,教師只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答疑,最后進行適當的檢驗。一節課不行也可以下一節課繼續自學的步驟,自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4.活動:活動課的類型可以有很多,可以選擇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對自己選擇的方法進行討論,從而探討哪種方法更適合記敘文的學習。讓學生對文章中記敘的事件進行討論,探討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若覺得對方的方法或者表達有不足的地方,學生可以自行上講臺進行辯論。
四課程教學法,聽名字是分四節課完成一個教學任務。但是每節課也是包含了一個教學任務,導學課就完成了導學的任務,然后四節課融合在一起完成了一個大的任務。四個課程可以看做是單獨的四個課程,也可看做各一節課。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節課上也可以出現準備、導學、自學、討論這些教學步驟,但往往準備和討論這兩個方面就被忽略了,至于導學部分其實也被教師上成了傳統意義上的以老師為主體的課堂,學生學習的本位論被忽視了。四課型教學法可以在一個禮拜里完成一個教學輪回,也可以在一個學期內完成,一節課也可以稱之為一個模式,我們可以用一個模式上幾節課在進行下一個模式的訓練,也可以上完一節課直接進行下一個模式,這都是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教學任務來安排。四課型教學法不過是把這些步驟用四節課甚至更多的課來分批完成,從而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四課程教學法—課文模式。在一個單元中的幾篇課文,我們可以把第一篇用準備課的方式去上,第二篇用導學課,以此類推,按照這個模式一個單元一個單元的下去。
四課型教學法—單元模式。這個模式把單元看做一個整體,比如第一單元用準備課,第二單元就用下一個方法,以一個學期為一個輪回。
到第三個學期,學生已經習慣了這種教學方法,已經養成了預習、自學、討論的好習慣,這時候教師不再是以教書為重點,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查漏補缺,解答問題。這恰好也達到了葉老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思想,使學生養成了學習的好習慣。
四課型教學法導學的部分,教師帶領學生學,教師回答學生的問題,這里邊大量涉及到學生和教師的互動,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討論課上主要是學生之間的探討,學生和學生之間一起學習切磋,無形之間建立深厚的同學友誼,形成了良好的生生關系,也有助于學習的積極性和班級團結。
四課型教學法從一開始的準備,教師為主體來示范學習的步驟,讓學生學習。到導學課學生逐漸轉入學習的主體,到自學課學生完全成為學習的主體,是一個教師從稍放到全放的過程,把學習的權力交還給學生,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
四課型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使學生在“聽”、“說”、“讀”、“寫”能力上得到充分均衡地提高,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