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盛財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緒論課作為一門新的課程的引導,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如此。但在高等院校教學中,很多教師卻忽略了這個問題,認為緒論課只不過是一個引子而已,可有可無,講多講少無所謂,甚至在教學大綱的編寫及授課計劃的安排中,沒有緒論的內容。其實,緒論課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以最少的時間讓學生對這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關鍵就在于緒論課的引導。
外國文學史課程是我國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相對于中國文學,大多數學生很少接觸外國文學作品。由于文化的差異,即便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也很少閱讀外國文學經典作品。這樣一來,外國文學史的開場白緒論課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外國文學史課程的性質、基本內容,還要明確外國文學史看課程學習的目的與方法。從外國文學史這門課的特點出發,我認為在外國文學史的緒論課上,至少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外國文學史,顧名思義,就是除了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文學,包括它在各個國家的發展演變,各個時期出現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都屬于這門課程的學習內容。所以從時間上來看,它縱貫古今;從空間上來看,它橫跨洲際,內容多,范圍廣。這就導致這門課在我們的教學中存在著兩方面的矛盾。
一是它包含的內容非常多,涉及到那么多國家,那么多語種的文學。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老師能掌握這么多種語言,沒有哪一個老師能直接閱讀外國文學史課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文學,只能通過翻譯過來的作品來解讀。而且由于所涉及的內容太多,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只能選擇那些代表性作家作品講解,不可能面面俱到。
二就是它的課時少,內容多和課時少之間產生的矛盾。在邵陽學院文學院。外國文學史這門課我們開96課時,分兩個學期講授。在96課時里面。要對除中國文學之外的其它國家和地區所有的文學,從古至今,所以這個內容之多與有限的課時之間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
從各所院校所編寫的教材來看,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從教學內容的安排來看,大體上有三種不同的體系,可以將其概括為“一條線”、“兩半球”和“三大塊”三種模式。
所謂“一條線”,就是將外國文學史的內容,從古至今,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這樣一條線講下來。這就是一條線的講法,這是一種體系。目前為止,采用這種體系編寫教材和教學的并不多,201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馬工程”系列教材《外國文學史》就是采用這種體例編寫的。這種體系的優點是對外國文學史的發展脈絡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可以避免掉進當前一直占據主流的西方中心論的陷阱當中。當然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東方文學與西方文學,從文學的發展演變、文化特點來看,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在對各個時期外國文學進行總體把握時,讓編寫教材的專家和上課的老師力不從心。比如我們這部教材,在處理中古文學和后面的文學時,章節設置第二章中古文學包括西方中世紀文學,東方文學卻一直到19世紀初期的文學,第三章卻又是14-16世紀文學、17世紀文學,18世紀文學等,給人一種不嚴謹的感覺。
“兩半球”就是把外國文學分為東方與西方兩大塊來介紹。目前大部分教材是采取這種模式編寫的。如南開大學朱維之主編的《外國文學史》,可以說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使用最久的教材之一,采用的就是這種方式。在這些教材中,受到西方中心論的影響及相關研究資料的限制,往往偏重于西方,而不太重視東方文學。甚至有的高校講課時完全忽視東方文學,在研究生入學考試時也是如此。
所謂“三大塊”,就是除了東方與西方外,將俄蘇文學從西方文學中獨立出來,單獨成為俄蘇文學一塊。
外國文學史這門課究竟學些什么內容呢?我們首先應該對外國文學的發展脈絡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包括上古文學、中古文學、文藝復興時期文學、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18世紀啟蒙主義文學、19世紀的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文學,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文學。
從時間范圍來看,上古文學從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5世紀,大約三千多年的文學。包括東方的古埃及文學、古巴比倫文學、古印度文學、古希伯萊文學,以及西方的古希臘文學羅馬文學。
上古文學是外國文學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它在思想上、藝術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這一時期的神話達到了它的頂峰,史詩和悲劇也有著不錯的成績,《荷馬史詩》等作品成為后世文人摹仿的典范。古希臘文學和古希伯萊文學成為西方文學的兩個源頭,而古希臘文學中的人本主義思想觀念,對后來的世界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古文學是封建社會的文學。西方中古文學從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到公元十四世紀止。占據主流的是中世紀基督教教會文學,此外,還有英雄史詩、表現世俗封建主思想意識的騎士文學,和體現城市市民思想的市民文學。騎士文學對后世的抒情詩、小說以及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東方中古文學從公元五世紀到十九世紀中期止。這一時期東方文學主要有日本文學、印度文學、阿拉伯文學,越南和朝鮮文學也有著不錯的成績。
文藝復興從十四世紀末開始,到十七世紀初結束,屬于封建社會末期,文學上主要是表現新興資產階級思想的人文主義文學。文藝復興為西方近代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繼承和發揚了古代文學中現實主義的傳統,極大地豐富了文學的表現方法,出現了西班牙的塞萬提斯、英國的莎士比亞等大文豪。
作為一種文學思潮,古典主義首先產生于十七世紀的法國,然后流行于西歐,主導歐洲文壇近二百年,至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才被浪漫主義所取代。
啟蒙文學是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產。他發端于英國,快速影響到法、德等國的文學,成為一次全歐性的文學運動。啟蒙文學是典型的資產階級文學。它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強烈的哲理性和和戰斗精神等特點。
浪漫主義文學是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在歐洲占據主導地位的一種文學思潮。它產生于啟蒙主義理想幻滅的年代。浪漫主義作家們對現實表現出強烈的不滿,或者緬懷中世紀的田園生活,或熱切地展望未來,其創作表現出明顯的主觀性和強烈的抒情色彩,喜歡描寫異域風格,塑造一些富有傳奇性的人物。
作為術語,現實主義雖然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才出現,但是作為一種文學思潮,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就已經在法國文壇出現,成為十九世紀中后期的文學主潮。現實主義文學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反映現實生活的真實性以及強調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的特點。
現代主義文學興起于二十世紀之交,極盛行于二、三十年代,在五、六十年代衰退,其特點是反叛一切文學傳統。現代主義文學包括象征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和荒誕派戲劇等文學思潮。
后現代主義文學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現于西方文壇,包括法國的新小說、美國的黑色幽默文學、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等。后現代主義對文學形式和“敘述”本身進行反思、解構和顛覆,無論在形式上或語言上都導致了傳統文學及其敘述方式的解體。
我們這門課要學的內容就是對這個主線作出一個梳理:前面的文學思潮對后面的文學思潮有什么樣的影響,后面的文學思潮跟前面的思潮又有怎樣的繼承與發展關系。這就是文學發展史。當然,其中還有作為這些文學思潮的主體——作家與作品,構成這些文學思潮的主體,作家與作品。所以我們這門課,事實上就是以這樣的一根主軸來進行梳理,然后各個時期的最突出的,經過歷史淘選的經典,那些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進行專節分析。所以在具體教學中,我們這門課事實上就是每一章按照這個主軸有一個概述,對文學史的發展進行一個梳理,然后對這一時期的重要的、代表性的、杰出的作家做專節進行深入的分析。由于我們這門課既有分布廣、內容多的特點,但是又存在課時不多的矛盾,我們只能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解決。我們這門課要學的內容大概就是這個情況。這是第一個問題。
一是系統地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外國文學史的“磚和瓦”,只有系統地讀完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從《荷馬史詩》《古希臘戲劇》《神曲》這么一篇一篇的讀完,外國文學應該能夠學得很好。
二是適當研讀外國哲學歷史文化著作。文學是文化的一個子系統,要理解文學,就要在一個更大的范疇當中來看待它。只有這樣才能看得清楚。
三是準確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
四是勤動腦和手,問題式學習,做好課堂筆記。
五是從生活體驗出發,感悟、體驗經典作品。文學注重感悟和體驗的,以審美為目標。審美,美是什么?美是感性的。所以我們讀外國文學名著應該帶著感情去讀、去體驗。
外國文學史緒論課是外國文學史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緒論課中除了重點講述外國文學史的主要內容、學習方法,關于外國文化的特點及其與中國文化的差異,學習外國文學史課程的原因等問題也應予以說明,鑒于篇幅,在此就不逐一展開了,雖說教無定法,但緒論課的教學與設計是值得我們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