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晏陽初(1890-1990年),四川巴中人,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1918年響應基督教青年會的號召,遠到設在法國白朗的協約國軍營中為從中國招募的華工進行識字教育。1920年回到中國后,先在城市開展規模浩大的平民識字教育運動。此后又將平民教育運動轉移到鄉村,進行以“四大教育”(文藝、生計、衛生、公民)為內容的鄉村建設運動,以河北定縣、湖南衡陽、四川華西等地作為“社會改造的實驗室”,試行以村、以縣、以省為單位的村政、縣政、省政全方位綜合性改革的實驗。1950年后,他把在中國創造的鄉村改造運動的理論和經驗推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同時,晏陽初還創辦了平民學校,在平民學校的開辦和建設中,總結出了一系列文明先進又貼近農民生活的教學與課程觀念。由于他創造性工作,先后在國際上獲得了“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等一系列嘉獎或稱號。
在20世紀20年代,全中國大約有四億人口,只有全國最少數的人(大部分為特權階級或書香門第)可以得到教育,其余大多數的人民是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的。依據當時中華教育改進社的調查統計,不識字的中國人民占全國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換句話說,也就是在全國四億人口中有將近三億兩千萬人不具備識字能力。依據歐美各國的統計,在當時學齡人口約占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所以在當時我國國內至少有七千萬的失學兒童。不幸的是,其余兩億以上的青年和成人,政府和社會對他們也沒有盡到應盡的教育責任,所以這些失學的青年和成人的教育問題就成為當時舊中國社會中一個既現實又棘手的問題。因此,在20世紀20年代,晏陽初先生認為應受平民教育的,從狹義上講,就是這些失學的青年和成人;從廣義上講,也包括大概了解文字卻沒有較多常識的男性女性。這就是晏陽初先生平民教育運動中“平民”的具體界定和真正含義。
晏陽初在創立平民學校時依據學生的年齡階段和知識水平將平民學校分為兩類:初級平民學校和高級平民學校。基于當時的社會背景,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平民學校都開設了各自的課程,但是課程類型樸素單一,基本上是按照課程實用性來進行簡單分類。初級平民學校共有六種課程:語文科、唱歌、時事概括、秩序訓練、學生活動和算術。高級平民學校共有五種課程:語文、唱歌、時事概括、秩序訓練、學生活動。初級平民學校和高級平民學校的科目看上去是十分相似的,但是其中具體的課程內容與課程要求并不相同。這些課程以“分科課程”的形式存在,但是本質上卻涵蓋了我們當今的文化課程、娛樂活動、體育訓練等各種知識和能力,對于當時普及教育、提升人民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這種看似粗糙的“分科課程”在今天也依舊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兼顧學生各方面的身心發展,類似于當代的素質教育,以學生的發展為辦學的重中之重。
如今課程標準是指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為指導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它的功能在于確保國家地方和學校具有一定的教育水準,為國民提供同一水準的教育機會。當今的課程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國家統一課程標準、地方課程標準和學校課程標準。初級平民學校和高級平民學校的課程標準都屬于學校課程標準的類型,對平民學校的教育和教學工作起到了規范和指導的作用。
在初級平民學校的課程標準中有五條基本內容,涵蓋了教學活動的大多數方面。首先,對生源進行界定,初級平民學校的課程適用于15歲以上,40歲以下的失學成人。第二,對課程目標進行界定,初級平民學校的課程以文字訓練、知識陶冶和精神訓練為目標,與我們的現代教育有共同之處。第三,對課程種類進行界定,初級平民學校的課程包括語文、唱歌、時事概要、秩序訓練、學生活動五科。第四,將算術課定為選修課程,在規定的教學時間之外進行教學。第五,男女分工,在課余時間,男性學習農事,女性學習家事。
教材是施教育者為達教育目的傳達被教者的事物。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教材是供教學用的物質資料。凡是有利于學習者增長知識或發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稱之為教材,教科書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而平校教材,簡單來說,是平校師生來教學的材料。
晏陽初先生在選擇平民學校教材是考慮到兩個取向:課程的個人取向和社會取向。個人取向是主觀的,是以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主。社會取向是客觀的,是以社會的需要為主。兼顧了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正是晏陽初先生選擇教材時的先進和明智之處。最著名的教材,比如說《平民千字課》、《市民千字課》等等。
結合晏陽初先生的“四大教育”來看,不管是初級平民學校還是高級平民學校,文藝教育和生計教育所占的比重都在整個課程分配中占有相當的分量,同時文藝教育和生計教育在高級平民中學中的比重略小于初級平民學校,說明初級平民學校更注重知識教育和生存教育,高級平民學校更注重素質教育。衛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也是整個平民學校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但是所占比重與文藝教育相比相對較少。更加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衛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在高級平民中學中的比重大于初級平民學校,說明在高級平民學校中,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全面的更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教育。
1.初級平民學校課程科目時間分配
在初級平民學校中,每學期四個月,整個學期教學分鐘數為13440分鐘,平均每周的教學分鐘數為840分鐘。其中第一、二個月中,每周文藝教育480分鐘,生計教育280分鐘,衛生教育40分鐘,公民教育120分鐘。在第三、四個月,每周文藝教育600分鐘,生計教育160分鐘,衛生教育40分鐘,公民教育120分鐘。我們將當時的社會實際與教學安排結合起來看,每周有840分鐘的教學時間,那么平均每天的學習時間大致為2到3個小時。如果教學時間較短,不能保證平民學校的教學質量,普及教育不到位,等于浪費相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教學時間延長,會耽誤家庭的勞動生產,可能會導致兩種不良后果,一是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將大多數時間用在讀書上,致使家庭的生產沒有保障,那么就造成了只重教育而忽視生計的現象,不利于民國時期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二是另一部分人為了家庭的生計,放棄讀書,在當時的貧困環境下,這種情況是很有可能發生的,這樣就有違了晏陽初先生當初努力開展平民教育和鄉村教育的初衷。所以,每周840分鐘的教學時間設置的較為科學,既可以保證初級平民學校的教學質量,又可以保障當時的社會勞動生產,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教育的力量。
2.高級平民學校課程科目時間分配
在高級平民學校中,整個學期的教學分鐘數為13440分鐘,平均每周的教學分鐘數為840分鐘。每周文藝教育共480分鐘,生計教育占90分鐘,衛生教育占60分鐘,公民教育占210分鐘。從整體上來看,同為四大教育,高級平民學校的課程設置比初級平民學校更為集中,這樣更有利于平校學生接觸和學習到更深入的知識,有利于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也十分符合高級平民學校讓學生接觸更深入的學習的課程目標。
在課程實施的方面,晏陽初為平民學校設計了詳細的課程安排。從課程內容分配來看,高級平民學校的文藝教育和生計教育比重大于初級平民學校,同時衛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比重較低,可見,在四大教育中,文藝教育和生計教育在四大教育中占基礎地位。從課程科目時間分配來看,初級平民中學和高級平民中學每學期的教學分鐘數相同,每學期均為四個月。在文藝教育方面,初級平民學校前兩月為480分鐘,后兩月為600分鐘,多了注音符號和國語羅馬字兩個科目。在生計教育方面,初級平民學校的教學時長高于高級平民學校,除了農業或家事多了珠算這個科目。在衛生教育方面,教學安排大致不變,高級平民學校的教學時長略多于初級平民學校。在公民教育方面,高級平民學校的公民課時長是初級平民學校的三倍。由此可見,初級平民學校重視文藝、生計的基礎教育,高級平民學校更側重于衛生、公民的繼續教育。
作為民國時期先進的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晏陽初先生為當時社會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在建設平民學校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為后世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經驗。他的課程論思想具有極大的先進性,不僅考慮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更考慮了學生的身心發展,做到了社會取向和個人取向的有機統一。本文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三個方面入手,參考與晏陽初先生相關的一次文獻和二次文獻,再根據個人經驗分析匯總,最后形成此篇文章。面對前人的珍貴思想,我們應該取其精華,為我所用,繼往開來,用我們自己的微弱力量堅持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