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柳
(福建省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福建 漳平 364400)
經典是生活智慧的起源,也是文化根源。經典的研習誦讀是益智開慧,完善道德,提升學問,增長能力,開拓胸懷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法。通過加強學生對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樹立學生正確價值觀及其健康品行等多個方面基礎,能夠讓小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經典,了解祖國傳統文化,提高語言質量。小學經典誦讀作為一項重要課程,在培養小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其健康成長中具有重要意義。
1.1 經典誦讀內容。作為歷史證明,經典具有一定文化價值,例如國學經典所指“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古籍,還有古代蒙學讀物《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和《論語》等等均為古典經典名著。學生通過閱讀、朗誦,感受其中文化內涵,潛移默化的將傳統文化滲透至內心[1]。
1.2 誦讀經典教學價值。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它經過數千年流傳,在培養學生氣質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新課程改革影響下,學習語言逐漸從工具性教育轉向為人文教育,需首先從豐富詞匯量開始,但由于小學生仍處于身心發育階段,很難理解單詞的含義,特別是對于一些難度較大古詩句。對此,在這方面需要通過閱讀經典文章并反復朗誦,加強學生對文字印象,以幫助學生認識并理解其中含義。其次,要培養學生的語感,語言作為綜合應用能力的基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朗誦,從而加深學習;再提高寫作能力,寫作能力是語言教學的重點難點,此項能力可以直接觀察到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想感情。但由于大多數學生對寫作能力較差,對寫作不感興趣,增加了學生寫作難度,為此,可以提供語言和詞匯支持,可以有效增強他們的能力[2]。小學階段是學生豐富語言和精神成長的關鍵時間,指導學生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對于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語文教學效益具有重要價值[3]。
小學語文教材的經典作品是經過許多學者和教育專家反復閱讀篩選出來的精華作品,而這些作品體現的是人類社會所推崇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同時還反映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對生命的贊嘆,這些文學作品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理想,還可以加強小學生的美好品質。但這些思想教學不是依賴于教材上的語言文字,而是依賴于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作用,本文通過結合經典文學與小學語文教材的共同學習,促使學生提高各方面能力,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觀,進而強化學生的知識累積,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4]。
2.1 開展主題朗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功利性學習,導致經典誦讀內容單一,學習形式枯燥、學生學習興趣淡薄,影響傳統文化對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避免機械化朗讀的發生,因為簡單的閱讀文章不能讓學生理解和欣賞文章的主要思想內涵。所以,在講解文章主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事物開展主題型學習活動,繼而將朗讀文章改編成主題情感表達的過程。舉例來說,教師可以選擇“母愛”開展朗讀活動,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講述表達母愛的經典名著進行朗讀,并讀出感情,同時對學生進行簡單提問,談談自身對母愛的認識或者想對母親說的話,然后再結合自己母親的實際情況,進行模仿寫作,繼而提升主題活動的實際效果,改善傳統教堂教學枯燥性[5]。
目前小學經典誦讀作為一項重要課程,在培養小學生綜合能力,樹立其正確人生觀念等多個方面發揮著積極且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和家長在實際教學中應清醒地認識到古典閱讀在小學語文中的作用,盡可能探索點燃學生學習語文經典的熱情方式方法,正確把握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巧妙充分地利用學生心理特征設置教學方式,為他們選擇合適的經典作品,引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寫作、語感和其他方面,從而為小學生日后學習打下德育和美育等多方面的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