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燕婷
新高考改革在“選擇性”上實現了大的突破,擴大了學生和高校的雙向選擇權。高校專業建設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有利于激發高校專業辦學的活力、促進高校專業間的公平競爭、推動高校專業特色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專業承受了比以往更大的招生壓力,加劇了冷門專業招生問題、生源結構多元化帶來的人才培養困擾。在新形勢下,高校應主動作為,優化調整專業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與高中學校的聯動,提升專業的競爭力和辦學水平。
高考是連接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橋梁,其“核心功能是選拔適合在高校不同專業學習的學生”。[1]自恢復高考以來,為了更加公平、科學地選才,我國一直在探索和完善高考制度。2014年啟動的新一輪高考改革被認為是歷次高考改革中改革力度最大、涉及內容最多、影響范圍最廣的一次探索。這次新高考改革以“選擇性”為突破,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和高校的招生自主權,對高校的專業建設帶來了不可小覷的沖擊。本文擬在探討新高考改革擴大學生與高校雙向選擇權的基礎上,對高校專業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剖析,并提出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專業建設的策略和建議。
“隨著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增加,高考應從選拔性考試走向適應性考試,高考不再是高校單向選擇新生,而是高校與考生之間雙向互動的選擇。”[2]2014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全面啟動了新一輪高考改革。本輪新高考改革“以高校和考生雙向多元的自主選擇為目標”,[3]在考試科目、綜合評價、招生錄取機制等方面做了重大調整,擴大了學生和高校的雙向選擇權。
首先,擴大學生的考試科目選擇權,并將考試科目與專業選擇掛鉤。在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取消了文理分科,實行“3門必考科目+3門專業方向性選考科目”的模式,即將語文、數學、英語三科作為必考科目,再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科興趣和專業報考方向,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等科目中選擇三科參加考試,要求選考的3科中有1科與高校的專業招生要求對應即可。之后,北京、天津等第二批改革試點省市也采用了“3+3”的科目考試方案。江蘇、福建等第三批改革試點省市則采用了“3+1+2”的科目考試方案,要求考生在3門必考科目的基礎上,從物理和歷史中選考一門,然后再從剩下的科目中選考2門。這些改革舉措擴大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將學習什么科目、考什么科目的權利更多賦予給學生,學生可以自主建構自己的學習。例如,上海的選考模式是從6個科目中選考3門,學生可以有20種選考科目組合;浙江的選考模式是從7個科目中選考3門,可以產生 35種不同的科目組合。可見,相比傳統的文理分科,科目選考擴大了學生的選擇權。此外,由于選考科目要與高校的專業招生科目要求相對應,并且根據“兩依據,一參考”的評價模式,學生在高中學習期間就要參加選考科目的學業水平考試。因此,科目選考制度的實施要求學生從高中入學后就要開始規劃未來的專業和職業方向,前置了學生專業選擇的時間,強化了學生的專業選擇意識。
其次,擴展了學生的專業選擇空間,提升了專業選擇的價值。新高考改革另一項重要改革舉措是實行“專業+學校”的平行志愿填報和錄取模式。目前,浙江、山東、北京等省市都采取了這種模式。這種模式與傳統的“高校+專業”分批次志愿填報和錄取模式相比,凸顯了專業選擇優先的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專業學習意愿,給予學生最大程度的專業選擇權。該模式實行專業平行投檔,錄取不分批次,以一個專業(類)加一個學校為投檔單位,考生可以報考同一高校的不同專業(類)、不同高校的同一專業(類),以及不同高校的不同專業(類),每次可以填報不超過80個志愿,不再有專業調劑的程序。這一改革舉措拓寬了學生的專業和學校選擇面,保護了學生的專業選擇意愿,學生不再有被專業調劑的風險。同時,這種專業優先的志愿填報和錄取模式,也進一步提升了專業選擇的價值,學生需要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確定選考科目、明確專業方向、考察高校的專業辦學情況。
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選擇,[4]也是30余年來貫穿高考改革的一條主線。本輪新高考改革進一步落實了高校在招生錄取中的主體地位,擴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權。
科目選考制度的實施賦予了高校招生標準權。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各專業科目考試集合和相應科目最低錄取分數線,充分發揮了高校在招生選拔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使高校從被動錄取變為主動招生,更有可能遴選到符合專業培養規格的學生。
綜合考試評價制度擴大了高校的招生選拔權。新高考改革實施的“兩依據一參考”評價模式,要求高校根據學生的學業水平考試、高考成績,并參考學生高中階段的綜合素質評價進行選拔錄取。因此,高校在招生錄取時不再是面對冰冷的分數,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可以根據各專業的辦學需求,從學業成績、興趣、特長、個性品質等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考察,選擇具有專業培養潛力和專業學習興趣的學生。此外,高校還可以自主確定音樂、美術、體育、影視等專業高考基礎分數、專項分數與加試分數的比例。
多元錄取制度擴大了高校的招生錄取權。新高考改革的另一個理念是,通過打破高考“獨木橋”,開辟多種招考路徑,服務高校選才。通過自主招生、綜合評價招生、統一高考招生等多種錄取模式,高校在招生中有了更大的錄取權,不同類型高校可以根據自身辦學特色有針對性地招收學生,不拘一格地錄用有相應學科特長和興趣的學生。
新高考改革將增加“選擇性”,促進公平、科學選才作為改革的核心內容,在考試科目、考試評價制度、招錄方式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改革,基本形成了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這些改革舉措既給高等學校的專業建設帶來了機遇,也使其面臨著新的挑戰。
招生工作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前端,生源的質量和特點直接影響著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和特色發展。事實上,對于任何一所大學而言,招生的環節和培養的環節是不能分離的,招生是基礎,培養是關鍵。招收更多符合培養理念、具有培養潛質的學生是一所大學實現使命的必要條件。[5]新高考改革突出了為高校專業選才的理念,有效提升了高校在招生選拔中的自主權,打破了固化的高校層級,為高校專業建設與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1.回歸高校招生主體地位,激發高校專業辦學的活力
新高考改革將高校專業對新生的選拔需求作為高考改革的重點,通過選考科目、多元錄取制度等改革舉措,改變了高校以往在高考中的“無為”狀態,提升了高校的招生主體地位,賦予了高校更多招生自主權,對于高校專業辦學是一個很大的激勵。例如,目前在改革試點省市實施的科目選考制度,使高校能夠根據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報考某個專業的學生提出學科知識結構準備的要求,即設定報考該專業的科目考試要求。這實際上賦予了高校更多量人選才的權利,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專業人才選拔意識、選拔能力,改變人才培養與選拔嚴重脫節的現象,促使高校在招生工作開啟之前就要對自身的發展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辦學特色有清晰的認識和定位,并通過考試科目的確定、綜合素質評價的運用、自主招生的設計等多個環節介入招生選拔的全過程。如此一來,高校不僅能夠招收到更多具有明確專業性向和專業培養潛力的學生,為專業的特色發展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而且也有助于激發各專業辦學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2.打破按批次投檔的固化利益格局,促進高校專業間的公平競爭
以往的高考錄取制度實行高校分批次錄取,即在考生的成績公布后安排不同類型的高校分期分批開展錄取工作。這種制度設計容易給高校帶來一本、二本和三本的標簽效應,以及生源分配利益格局的固化。各高校實際是按分數配給相應的生源,不同類型的高校之間沒有生源競爭的意識,不利于高校之間形成互相促進、良性競爭的機制。2014年發布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創造條件逐步取消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錄取批次。之后,各地相繼開展高校招生錄取批次改革。截止2018年7月,已有23個省取消了本科第三批次,其中北京、上海、浙江等8個省市的普通本科招生已不再劃分高考錄取批次,所有本科院校都在同一批次平臺招生,僅對本科和專科高職進行分類招生。這種制度改革消除了高校的身份標簽和等級界限,取消了部分高校的優先錄取權,擴大了學生的學校選擇空間,有利于高校之間的平等競爭。尤其是在取消錄取批次的同時,不少試點省市還實行了“專業+學校”的平行志愿填報模式,學生先選專業再選學校,使一般本科高校的優勢特色專業也能招錄到優秀生源。高校之間的生源競爭,不再局限于同類高校之間,進一步擴展到不同類型高校之間的專業競爭。這對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專業建設與發展既是激勵,也是契機。
3.實施分類多元的選拔錄取制度,助推高校專業特色發展
自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同質化一直是高校專業建設與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并由此帶來大學生就業難和結構性失業等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次高考改革實行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制度改革,為高校能夠選拔具有專業培養潛力的學生提供了制度保障,對高校專業建設走特色化發展之路是一個有力的推動。其中,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職/專科院校的分類招生制度,既符合我國高等教育分類發展的大方向,也更加契合兩類院校人才選拔的特點,確保兩類高校都能根據自己的辦學定位招收到適合的學生。綜合評價制度則打破了“唯高考”和“一考定終身”的痼疾,使高校能夠從學生多次考試成績、成長經歷等多個維度考察學生,遴選更加符合專業培養規格和要求的學生。另外,多元錄取制度更是給高校招收具有特長、專長、創新潛力的學生提供了多種路徑。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制度設計也進一步促進高校明確發展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凝練專業特色,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在招生中更加明晰應招收什么類型、規格的學生。同時,專業的特色發展也“有利于高校樹立獨特且良好的公眾形象,有利于高校取得不可替代的地位,有利于構成高校獨特的人才市場體系”。
改革是把雙刃劍,往往機遇與挑戰并存。在新高考改革多項改革舉措的沖擊下,高校專業建設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1.專業招生主體責任在“確保生源”面前承壓
新高考改革實施科目選考、取消錄取批次,實行按專業(類)平行志愿招生,一方面把專業推到了招生一線,成為了招生的主體責任人,另一方面也使高校專業從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要接受學生的選擇,不同高校同類專業之間的生源競爭壓力加大。各專業要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自主確定專業的考試科目,又要確保有足夠多的優質生源選考。這使高校容易陷入兩難選擇,如果秉持專業辦學的要求對選考科目設定的越多,就意味著有資格報考的潛在生源越少。為了確保生源的數量,一些專業只能選擇放寬選考科目限制。據浙江省教育考試院披露,2017年擬在浙江省招生的全國1,368 所高校中,有500余所高校沒有提出選考科目要求;在所有2.37 萬余個各個高校提供的招生專業(類)中,不限選考科目的占54%,總共12,798個。設限選考科目占46%,其中設限范圍為一門的占5%,2門的占8%,3門的占 33%。[6]這說明只有33%的高校專業在保證生源和堅持專業特性之間選擇了堅持專業特性,真正履行了招生主體責任,還有很大一部分專業的主體責任卻步于確保生源的壓力之下。
2.冷門專業的招生壓力加大
新高考改革突出“選擇性”,在志愿填報上實行先選專業再選學校,將招生的壓力更多落到專業身上。生源的競爭不再只是高校綜合實力的比拼,還要看專業的辦學水平和吸引力。這在無形中加劇了冷門和弱勢專業的招生壓力,容易導致熱門專業更熱,冷門專業更冷的現象,尤其是那些以往在學校實力保護傘之下的冷門弱勢專業,在新的招考規則之下壓力倍增,其存留要取決于學生用腳投票。生源壓力雖然可以增強專業內涵建設的內驅力,但是對于一些基礎性、就業前景不好的專業而言,專業吸引力不只是源自辦學質量和水平,還主要取決于其社會適用性。為了確保有充足的生源,這些專業只能放寬對考生的科目考試要求。例如,理工類專業普遍要求學生選考物理,但是由于一些院校的理工類專業無法保證生源,只好放棄對物理的選考要求,這給高校的教學管理帶來了困難,也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7]因而,在新高考改革全面推進的形勢下,冷門弱勢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將成為高校不得不直面的問題。
3.生源結構多元化給專業人才培養帶來困擾
在以往文理分科的傳統高考制度下,考生因為在高中期間僅分成文科班和理科班,每個班的學生所學課程都是相同的,學生的知識結構基本相似。高校各專業招生也只是分為文科生、理科生,以及文理兼收三類,按考試總分劃線錄取。因此,在傳統高考模式下學生的學科基礎和知識結構都相似,高校可以按統一標準對其進行培養。然而,新高考改革打破了這種同一性,生源的結構更加多元,每個學生高中期間修習的課程不同、選考科目不同、成績差異拉大,這給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尤其是一些專業為了確保生源沒有對學生的考試科目做應有的限制,導致學生入校后不少專業教師面對知識準備大相徑庭的學生不知該如何教。調查發現有一些高校反映:部分理工科專業對人才的特質性要求高(如化工,必須要求學生同時具備物理和化學的優秀素質),而新方案招收的學生可能在知識結構上有所欠缺。[8]因而,生源結構的多元化對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
面對新高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應主動作為,通過優化調整專業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高中高校銜接,提高專業的社會適應性和人才培養質量,進而提升專業競爭力和建設水平。
新高考改革使高校專業直接面臨學生的選擇,導致一些高校的冷門和弱勢專業遭遇生源危機,凸顯了高校專業結構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這種結構性矛盾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目前從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到高校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專業結構優化調整機制,致使高校盲目設置本科專業的現象屢屢可見;二是專業預警與退出機制的缺失,由于我國的專業是實體組織,對應著教師、教學用房、儀器設備等人財物資源,專業的撤銷涉及一系列利益關系,因此在專業退出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高校不便輕易撤銷專業,導致一些飽和專業、陳舊專業依舊能存留下來;三是高校長期以來重專業建設,輕結構調整,對社會需求關注不足。然而,面臨新高考改革帶來的壓力和挑戰,調整專業結構已成為高校不可回避的任務。高校應加強學校辦學特色凝練和專業社會需求分析,集中力量辦好優勢、特色專業,對一些社會需求差、辦學水平欠佳,與學校辦學愿景不相適應的專業,應減少招生或停辦。此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也應當建立健全專業預警與動態調整機制、專業退出機制,定期公布專業的社會需求信息,包括招生信息、就業信息、人才市場需求信息等,為高校的專業結構調整提供必需的信息服務。
針對學生的多元化和差異化,高校應大力推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首先,專業應明確辦學定位,明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并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和選拔標準,提出合理的選考科目要求。目前一些專業之所以沒有提出選考科目要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不明晰所致。其次,加強通識教育,探索大類培養模式。近年來,不少高校都在探索大類培養模式,加強通識教育,在本科低年級要求所有學生都接受統一的公共基礎、專業基礎課程教育,將專業選擇和專業分流推后到大二、大三。這種培養模式不僅有利于夯實基礎,解決學生的差異化問題,也可以避免學生專業選擇的盲目性。此外,針對學生的學科背景差異,專業還應制訂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改革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分層分類的差異教學模式。第三,推進教學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選課制、彈性學制、轉專業等教學管理制度。新高考改革“選擇性”的增大,對高校的教學管理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尊重學生差異、學生選擇的前提下,高校應盡可能保障學生的學習權,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掃除在選課、轉專業、輔修等方面的制度障礙,以滿足學生結構多樣化背景下的專業人才培養要求。
新高考改革實施以來,不少高校開始意識到中高銜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了在新的招考錄取規則下,確保生源的數量與質量,提升專業辦學的聲譽,高校在公布選考科目要求的同時,還應積極與高中學校聯動,將專業辦學的優勢、特色、資源等信息傳遞給高中學生,幫助他們做好生涯規劃。并通過形式多樣的講座、游學等活動,增進了解,建立信任,吸引更多符合專業培養要求、具有專業培養潛力的學生。事實上,新高考改革實施后,“許多高校深入高中對生源特征進行調研,有針對性地做好招生宣傳的應對策略,推出‘校園開放日’等活動,邀請資深教授面向高中生講解專業等。”如果說雙高銜接過去一直存在高校端內驅力缺乏問題的話,那么在新高考改革的魔杖下,這個問題已迎刃而解。隨著新高考改革的全面推進,生源的競爭將會更加劇烈,高校只有與高中互聯互通,未雨綢繆,才能在生源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注釋:
[1]傅維利.我國高考改革的困境、出路及新方案設計[J].教育研究,2009,(7):8-13.
[2]潘懋元,覃紅霞.高考:從選拔性考試到適應性考試[J].湖北招生考試,2003,(Z1).
[3]楊天平,何志偉,陳婷婷,等.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的現代考試招生制度——基于《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5,9(5):24-29.
[4]臧鐵軍.新高考改革的六項原則[J].教育研究,2010,(3):52-56.
[5]丁光宏,朱曉超,王陽.復旦大學綜合評價自主選拔錄取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考試,2017,(4):5-13.
[6]傅維利.高考改革與高校責任主體的回歸[J].中國高等教育,2015,(12):12-14.
[7]邊新燦.新一輪高考改革對大學教育的影響[J].中國高等教育,2015,(2):7-9.
[8]王小虎, 潘昆峰,苗苗.高考改革對高水平大學招生的影響及其應對[J].中國高教研究,2017,(4):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