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是社會主義高等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本質要求,是教學教育性原則的時代表達,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要求。課程思政的基本意蘊在于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把課堂生活中對學生思想心理的各種積極影響源有效激發起來,把知識技能傳授和思想價值引領有機結合起來、把學會做事與學會做人有機統一起來,從而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關鍵著力點在于充分認識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內在必要性,精心建構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建設有助于課程思政的課堂文化,完善課程思政制度保障。
近年來,高校課程思政成為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高職院校課程思政也受到相當的重視。截止2019年2月,在中國知網上分別以“高職院校”和“課程思政”為篇名、主題和關鍵詞檢索,各有31篇、180篇和37篇論文。這些論文就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系、課程思政的內在邏輯和核心要義、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實踐路徑、不同專業課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具體策略等問題作了比較廣泛的研究,取得了諸多共識。但是,從總體上看,關于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學理分析尚不深入,說服力還不強;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著力點和實施路徑的闡釋尚不具體,針對性還不強;在什么是課程思政等基本問題的理解上還存在較大認識分歧。從實踐角度看,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理念還有待落實、課程思政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課程育人理念沒有深入人心、學科德育尚未得以充分重視、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仍彼此脫節。[1]因此,有必要就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若干問題作進一步探討。
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高職院校主要是職業教育,其根本任務是培育學生的職業能力,因此課程思政可有可無,強調課程思政可能還會妨礙專業教育。那么,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到底何以必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各級各類高等學校,其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高職院校所培養的高素質職業人才,不僅要有高水平的職業技能,而且也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良好的社會素養。德育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和社會素養的培養教育,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和政工干部的職責,也是全體教職工特別是專任教師的職責。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可見,各門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人人擔起思政責、課課講出思政味,形成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協同效應。
教學的教育性原則是任何課程教學必須堅持的一條永恒原則,也是容易被教師遺忘的原則。所謂教學的教育性,即教學不僅在于傳授知識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情感陶冶、思想啟迪和價值引領,教學要突顯教育性,也即通常所說的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的原則。一切課程的教學都必須堅持教育性原則,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教師要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教材,使選擇和補充的教學內容能切合時代的需要,反映學科的進步;力求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方法、過程都是科學的、準確無誤的、富有教益的。”[3]堅持教學的教育性是一切教學的基本原則,教學必須充分發掘和展示出課程的教育意義。很顯然,高職院校的任何一門課程,在教學中也必須堅持教育性原則,這是教學的基本要義。然而,受功利主義和世俗主義等思想的影響,教學日益疏離教育,知識技能教學日益疏離心智素養培養,這種狀況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體系中也無不存在。從人類教育的歷史發展看,近代以來,隨著實科知識日益進入學校教育,教育就逐步世俗化和功利化;同時,隨著教學的形式日益多樣化,教學也不斷形式化,于是,功利高于德行、手段遮蔽目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明確提出教學的教育性問題,并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4]今天,我們強調高職院校任何一門課程都必須重視課程思政,這乃是教學教育性原則的時代性表達。
高職院校學生的成長不能簡單地在掌握一門實用技能從而謀得一份職業的意義上來理解,而是應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意義上來理解。在這樣的意義上看,學生的成長不僅意味著掌握扎實的知識技能和職業本領,而且意味著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心懷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意味著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味著厚植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改革創新時代精神。高職院校學生的成長,首先是人的發展,其次才是職業發展,職業發展和人的成長是不可分割的。在各類思想觀念交鋒、多元思潮文化碰撞、信息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00后”一代的健康發展更加離不開課程思政。因為“學生的思想是可變和可塑的,他們除了在學校中接受主流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外,還會受到社會各類非主流輿論和形形色色價值觀的影響。這就特別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更要做好學生思想引領和價值觀的塑造工作。”[5]
那么,到底什么是課程思政?如何開展課程思政?我們認為,課程思政不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上新開設一門或幾門課程,也不是在公共課和專業課的教學中要求教師專門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而是指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把課堂生活中對學生思想心理的各種積極影響源有效激發起來,把知識技能傳授和思想價值引領有機結合起來、把學會做事與學會做人有機統一起來,從而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具有以下三重意蘊。
任何課程本身既是知識的體系,又具有深刻的教育性意義。雅斯貝爾斯說得好:“手工課以勞作方式發展學生的靈巧性;體育課則以學生身體素質的鍛煉以及身體的健美來表現自我生命……自然科學課的開設則是掌握自然科學認識的基本方法論。”[6]高職院校的課程技能性和職業性要求強,但同樣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一是知識和技能中所凝聚的思想文化要素,如“旅游學”知識中的旅游文化和旅游審美,工程技術類課程知識中的認識方法論,醫學知識中的生命價值觀;二是知識發展史和技術發展史中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氣質,如從古代科技到近代科技,再從近代科技到現代科技的發展中所凝聚著的思想方法和創新精神;三是實踐技術國際比較中所呈現的中國自信,如中國制造的悠久歷史與輝煌成就;四是一大批改革先鋒、時代楷模、民族文化傳承人、一線默默奉獻者身上所具有的愛國情懷、奉獻品格和工匠精神;五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國家現代化建設對知識和技術的新需要……。充分發掘上述育人要素,并把它滲透融合到教學之中,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和技術的同時,深刻感受到知識和技術的溫度、體驗到思想啟迪情感陶冶和價值引導,這是課程思政最本質的意蘊。
課堂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重要的它是師生交往的思想文化空間。人的思想和心理的成長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空間中潛移默化地展開的,而課堂是學生生活于其中的重要場所,課堂文化是大學生思想和心理成長的重要文化空間。課堂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之間以知識、思想、情感、智慧和信念為內容的交往活動。建構求真求善求美的課堂文化就是通過師生之間的知識交往、智慧交往、思想交往、情感交往、意志交往、信念交往、德行交往等來實現教育教學的交往本質。教師通過向學生展示某一專業知識和技術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其中凝聚著的科學精神和思想智慧、向學生展示知識和技術的本質和功能及其對于社會生活的意義,營造出驚訝、探究、創新、智慧和專注與審思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浸潤在知識的力量、技術的機巧、創新的智慧、時代的使命等文化土壤之中,從而得到知識的熏陶、思想的啟動和情感的升華。在這樣的課堂文化中,“教學主體在對象性關系中,掌握、占有客體,使客體納入主體的認知結構和人性之中。同時,教學主體把自己的知識、經驗、價值、情感、意志等作用于客體,使客體符合主體的理解、領悟和評價。”[7]可見,高職院校實施課程思政,除了發掘知識本身的育人要素以外,還意味著建構求真求善求美的課堂文化,這是課程思政最核心的意蘊。在多大程度和水平上建構起求真求善求美的課堂文化,是衡量課程思政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標尺。
課程思政作為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要素,這就是教師的積極人格影響。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思想和心理的積極影響,除了知識的育人要素和求真求善求美的課堂生活方式以外,還包括教師的積極人格這一重要因素。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家蘇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我們工作的對象是正在形成中的、個性的、最細膩的精神生活領域,即智慧、情感、意志、信念、自我意識,這些領域只能用同樣的東西,即智慧、情感、意志、信念、自我意識去施加影響。我們作用于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以及創造最能鮮明地表達感情的環境,也就是人際關系上的全部情緒領域。”[8]這表明,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具有什么樣的智慧、情感、意志、信念和自我意識,只能依靠教師所擁有的同樣的東西即智慧、情感、意志、信念和自我意識去施加影響。對于職業教育而言,教師尤其不能是一個只關心知識、只關心各種職業技術的“冷漠”人,而是要更關心學生,積極完善自我修養,像“火”一樣使學生感到溫暖、感到鼓舞、感到力量。
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我國職業教育要經過5-10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強調“要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完善評價機制,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9]這為做好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明確了工作抓手和關鍵著力點。
開展好課程思政,關鍵在于教師,在于教師的認識程度和水平。只有深刻認識課程思政既是普通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點,也是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和關鍵著力點,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才能具有課程思政的行動自覺。如前所述,無論從社會主義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從教育教學基本原理的角度看,還是從大學生成長需求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都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只有在專業課教學課堂、通識教育課堂和實踐教學課堂上都有效地實施課程思政,才能真正使“人人擔起思政責、課課講出思政味”落地生根,才能真正使各門課程的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在從課程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過程中,組織教師精心開發公共課、通識課、專業課、頂崗實踐實習課等課程中的育人資源,結合課程性質和特點,找準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制定將育人資源融入教學之中的實施方案和課程標準。“在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就是要建設思政課、通識課程與專業課三位一體的大思政體系。”[10]一般而言,可以發掘以下幾種主要育人資源:一是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教育資源,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和輝煌燦爛的文化與中國自信;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資源,如規則意識、標準意識、誠實守信、工匠精神等;三是職業素養教育資源,如土木建筑、機械制造、食品加工等工程類課程中的新發展理念、質量和安全意識,醫護、旅游等課程中的耐心、關愛、友善等人格品質。應當看到,不同的課程有其不同的思政元素,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和目標也不盡相同,關鍵是要精心開發、有機融合,形成目標明確、內容豐富、系統完整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要使課程思政體系進入學生的心靈,還必須改革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探索把知識傳授同價值引領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方法。“生活使人們相信,掌握知識,懂得自然科學規則和社會學規律,能很好地回答問題以及獲得很好的分數——這一切還不等于道德教育。”[11]要結合課程特點,廣泛采用情景教學、討論教學、角色扮演教學、實踐實訓教學等教學模式。同時,強化教師教書育人意識,嚴格課堂教學規范,講究課堂教學審美,營造嚴謹求實、探究真知、尊重包容、求善求美的課堂生活方式。
課程思政的主體是教師。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的力量除了課堂上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校園環境等因素以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力量,這就是站立在學生面前、與學生直接交往著的現實的人——教師。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樣:“形象地說,學校好比一個精致的樂器,它奏出一種人的和諧的旋律,使之影響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但要奏出這樣的旋律,必須把樂器的音調準,而這種樂器是靠教師、教育者的人格來調音的。由此就提出最重要的一點:學生是怎樣來看教師的,他們在教師身上看見和發現了什么,每一個教育者和整個教師集體在學生面前表現了人的品質的哪個方面。這些能夠迫使每一個學生去檢點自己、思考自己的行為,首先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豐富性、他的道德上的我的完美性。……因此,必須使教師的人格能吸引學生,以其思想和生活觀點、信念、道德倫理原則、智力的豐富性和熱愛勞動的品質的完美性來鼓舞學生。”[12]如果說學校是育人的熔爐,那么其中的火焰除了知識、技術、課堂、環境等之外,尤為重要的就是教師本身。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以什么樣的形象呈現在學生面前,這對學生而言能夠產生比其他因素更為深刻更為直觀的影響。
一是建立試點制度,以點帶面、逐步推廣。可以選擇部分專業部分課程作為試點,發掘課程育人資源、編制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不斷總結經驗,形成課程思政共識。二是建立評價制度,完善評價體系、推進工作發展。要以育人資源的發掘水平、課堂文化的求真求善求美水平、課程思政的自覺意識水平、課程思政的質量水平等作為基本評價指標,綜合考察教師課程教學過程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深度、溫度和高度。三是完善激勵制度,激發教師課程思政的內生動力。要研究和制定激勵標準,注重外部激勵與內在激勵相結合,營造人人擔起思政責的濃厚文化氛圍。
注釋:
[1]何衡.高職院校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學論壇,2017,(30):27-30.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001).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第七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02.
[4]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59-260.
[5]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6][德]雅思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4.
[7]田漢族.教學交往實踐:現代教學的本質[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2):54-59.
[8][1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周蕖,等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4,260.
[9]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2/t20190213_369222.html.2019-3-20.
[10]陳艷.論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交互融合[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2):110-112.
[12][蘇]蘇霍姆林斯基.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問題[M]//《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卷本)》(第1卷).王家駒,張渭城,杜殿坤,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