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善志 馮建民
學術資本主義對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利弊問題自學術資本主義誕生以來就一直爭論不休。市場的開放性、競爭性盡管有助于高校釋放科研力量,提高教學效率,拓寬經費來源,和諧師生關系,但因學術資本的功利主義易造成教師喪失科研信仰,影響教學質量,生均成本上浮,師生角色異化等弊端。只有政府協調好高校、市場、學術的三角關系,教師恪守學術信仰,在高校管理方面移植公司治理理念,才能有效克服學術資本主義的負面效應。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發展,以及學術勞動性質的不斷變化,科學與技術介入市場的程度日益加深,學術資本主義由此誕生。學術資本主義是指院校及其教師為確保外部資金而展開的市場活動或具有市場特點的活動,[1]其實質是一種以市場導向的知識生產與轉化方式。[2]學術資本主義的產生,促使高深知識進一步成為一種可販賣的市場化商品,加速了大學逐漸走出“象牙塔”的進程,高校逐漸主動與市場接軌,高等教育的諸多領域也發生了諸多變革,學術資本主義已被視為當今世界大學發展的趨勢。加之大學服務社會職能的強化,“知識”成為“資本”,[3]市場機制使資本邏輯向知識分子這個離市場較遠的群體滲透,造成但凡有市場經濟的地方就難免有“學術資本主義”現象。[4]市場化的學術活動,可以視為是高等教育主動適應時代發展的產物,學術資本主義作為市場導向的知識生產和轉換方式,給高校和高等教育帶來了活力,[5]然而也因其特有的資本性質,被視為是資本無限擴張的一個嶄新界面,背離了傳統的學術天性。[6]學術資本主義是將與學術和市場衍生的相關活動視為學術資本,具有典型的市場性、競爭性特征;大學則是追求高深專門知識的場所,是知識的殿堂、遠離塵囂的“凈土”,由此看來,學術和市場二者一直存在著沖突與調和。希拉·斯勞特和拉里·萊斯利在考察20年時間里四個國家的研究型大學在收入模式上的變化的同時,就從資源依賴理論分析了學術資本主義的利弊,但并未就學術資本主義對高等教育的具體影響進行詳細呈現。本文擬探討學術資本主義和高等教育的聯結,分析學術資本主義對高等教育的利弊效應。
高等教育主要活動涉及教學、科研、管理、師生關系、校園文化等諸多內容,伴隨著教育市場的逐步開放,在高等教育的各個領域不難發現市場行為的烙印。學術資本主義給高等教育帶來的積極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其中科研、教學、經費、師生關系等方面不僅受到學術資本主義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也與高等教育自身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因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學術資本主義對高等教育科研的直接影響的外在表現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主導了高等教育的研究方向,大學完全按照市場法則將經濟利益放置在首位,而不是將學術和社會利益放在首位,純粹的理論性研究日趨邊緣;[7]二是在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上,也烙下了學術資本主義的影子,比如“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國家建設等都十分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可以說學術生產帶動了國家科技的進步,政府的研發政策也促進了學術資本主義的繁榮。當下,高等教育為社會服務的傳統職能不僅得到進一步強化,技術創新更被部分學者賦予為高等教育的“第四職能”。[8]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科學和技術的聯系愈加密切,高校只有充分利用學術資本主義的優勢,充分釋放科研力量,產學研用一體,才能為國家經濟建設貢獻力量。在學術資本主義的沖擊下,資源競爭環境日益激烈,高校科研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高校本身已然成為創業者大軍中的一員,催生了大批高等教育產業、教育咨詢公司、教育培訓企業。科技孵化器、大學創業園等新事物的出現則為大學介入市場提供了直接渠道,高校科研人員也越來越具有創業人特征。[9]此外,以市場為導向的知識生產和轉化方式促使學術研究更加注重社會現實問題,高校在科研方面愈發強調效率和產出,追求資源整合,也避免了科研力量的閑置和浪費。
當學術活動市場化,為適應市場競爭,創新研發和高科技創新研發被推上了高校與社會銜接的前沿,技術科學領域成為了高等教育的增長點。[10]在學術資本主義的驅動下,誕生了迎合企業需求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目標得到凸顯,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實習環節,既節約了教學投入,又提升了教學效率,縮短了人才培養周期,實現了人才的批量生產。一方面,在學術資本和技術科學共同孕育下的創業教育不僅豐富了大學精神,技術科學的教育職業性也導致高等教育中的教學逐漸由室內走向室外,聚焦社會實踐,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材內容,調整專業方向,回應著社會市場對高等教育的現實訴求。另一方面,受學術資本思想的影響,高校為更好地“販賣知識”,提升學生滿意度,取悅學生,會日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照學生興趣,增加師生互動頻率,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同時,在學術資本主義取得巨大經濟效益的光環籠罩下,為使學生獲得全面充分的發展,高校教師會主動追逐課堂教學效益,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氛圍,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保障教學質量。
在政府財政投入持續減少和學術資本主義的沖擊下,大學不得不尋求其他資源,高校經費投入模式逐漸走向多元化,成立基金會、接受社會捐助已成為較普遍的融資渠道,導致高校走向學術資本主義。資源依賴理論認為,組織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資源,而經費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瓶頸,市場則為高校經費籌措拓寬了渠道。[11]教育投入和政府固定撥款的減少,使得大學向巨大的市場謀求生機和出路,不僅導致資源依賴關系的改變,也形成了高校產學研一體的新的創收模式。高校為市場提供人才,市場也回報高校,諸如教授衍生公司、大學科技園的產生和發展既有高校的血液又有市場的身影,高校和市場二者的聯姻是學術資本主義在高等教育領域產生的直接成果。在國際教育市場競爭壓力不斷加大的環境下,傳統的政府撥款和社會企業捐贈已不能適應高等教育自身發展需求,學術資本主義下的教育產品的銷售和服務一方面給教育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為高校創收提供了新的途徑。
在市場化顯現的學術資本主義理論中,師生關系發生了轉變,合作者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提升鍛煉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也增進了師生情感。在資本化的學術環境下,學生擁有了新的學習機會,還可以申請專利、獲得版權,尋求經濟效益。有研究指出學術資本主義使許多高校學生具備了創業理念和能力,創業和留學機會也增大。[12]在傳統的師生關系中,若缺乏科研的合作,人文關懷就不能得到有效彰顯,學術資本主義把人力資本視為學術資本,大學教師從“學者”轉變為“創業者”,轉變了大學教師身份,學生成為高等教育市場中的核心顧客。[13]教師主動參與市場活動,在無形中形成的市場洞察力有利于教育社會功能的發揮,具有市場背景的教師所特有的社會教育資產也會感染給學生,豐富學生的教育經歷。而且身處學術資本主義的環境中,學術型創業者和知識服務者的角色使教師不再以教育者自居,也拉近了師生平等對話的距離,改變了過去傳統的權威和服從的師生關系。
不可否認,學術資本主義給大學帶來的積極效應對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因學術資本市場的不可控性所帶來負面問題也不容忽視。市場的功利思想可能腐蝕高校中學術研究的純潔性,弱化高等教育主導地位,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乃至動搖國家發展的根本。
學術資本主義的功利性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大學教師的學術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高校教師過于追求學術產量,背離學術研究基本規律,容易滋生學術腐敗現象。應用研究因其科研成果轉化效率高、論文產出周期短,具有巨大的潛在經濟誘惑,迎合了市場需求,深受研究者推崇,不僅成為當下的研究熱點和趨勢,主宰學術研究方向,也主導了學術價值觀。“不發表就出局”“學術體制化”帶來的負面效應弱化了教師“公共知識分子”角色,強化了“專業知識分子”角色,造成傳統文化失落,教師學術職業活動功利,甚至導致教師科研信仰的喪失,把學術研究視為謀求經濟效益的工具。[14]市場導向型研究盡管在短期內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科研成果,但市場的競爭性、控制性也間接造成學術自由受限,對學術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使用,形成的文化工業和偽學術制造,以及學術病毒,究其根本有學術資本主義功利行為的“功勞”。基礎研究的學科理論才是原始創新的源頭活水,但基礎研究難以獲得市場資本,學術資本主義重應用、輕理論的實質阻礙了創新。[15]大學科研活動受學術資本主義的影響,經濟理性擠壓了學術價值,[16]學術獨立性受到限制,學術工具化行為侵染了學術科研的核心理念,也干擾了科學研究的正常秩序。
高等教育在適應學術資本主義的過程中,形成了短、平、快的人才培養模式,市場化商業傾向濃厚,與市場相關的專業先后建立,應用學科得到爆炸式增長,導致基礎學科邊緣化。具有較高市場化水平或潛力的專業能夠為大學帶來更多的資源,高校傳統的資源依賴關系發生改變,多元的資源配置形式使得專業設置模式發生轉變。[17]高校“重科研,輕教學”已成為一種常態,難以保證教學質量。另外,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等專業主義是專業與市場結合的產物,拉大了學科內部差距,不利于大學內部資源的配置和平衡。教學質量是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中的重要一環,而現實中科研分散了教師教學精力,致使高校教學投入不夠、學生學習更側重技能,忽視知識的習得,長期以往不僅造成教學質量下滑,也不利于學科建設。高校教師為應付巨大的學術壓力,定然會以犧牲教學質量為代價,教學質量不高可以視為學術資本主義在教學方面的消極影響之一。
高等教育面向市場開放后,加劇了大學之間的競爭,使得高校各類辦學投入增加,與此同時,政府撥款反而減少,高校收支平衡壓力加大。[18]部分院校為獲得優質資源,打開市場知名度,在辦學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超前發展,不斷擴大辦學規模,新建校區,開辦新興專業,購買實驗設備,既增加了均攤成本,又導致了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在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要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持續邁進下,高校擴招20年后,精英化的高等教育正在成為歷史,高等教育開始陷入資本化困境。對營利性民辦高校而言,提高學費標準是其提高辦學質量的內在需要,是收回成本并獲得收益的選擇,是穩定教師隊伍的迫切要求,[19]公辦高校學費上漲則顯示了在學術資本主義浪潮下高校生均培養成本增加也不可避免,高校過度市場化的危害正在不斷放大。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組織的市場行為不斷加深,頻繁的市場活動,造成了高等教育的成本上漲,乃至高等教育成本的增長近乎已成為世界性趨勢。1980年我國高等教育費用支出僅為19.13億元,[20]而到2018年全國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已達12,013億元。[21]社會企業對需要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養成不同于以往單一的知識傳授,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同樣增加了人才培養過程的負擔。
有學者指出,受學術資本主義的蔓延,大學校園內師生功利思想膨脹,學術倫理和道德遭到削弱,學術不端、學術腐敗頻發。[22]首先,教師成為“學術資本家”后,商業氣息為人詬病,“資本家”身份抑制了其人文色彩的榜樣作用,教師地位不僅受到質疑,教師社會責任感、職業精神也會遭到批判。近年來,學術圈近乎形成“大樹底下好乘涼”的不成文規定,少數權威專家掌握著某個領域的學術話語權,造成學術資本壟斷開始出現,進而拉大了教師間的貧富差距。其次,教師若盲目追求學術影響力和經濟效益,長此以往,造成學術職業分化,不僅直接忽視了學生,也偏離了教書育人的職業天性。況且,學術身份加重了教師的職業壓力,當老師成為“老板”,師生角色就產生了異化,工具化的學術思想也進一步刷新了學生的價值觀。在高校學術生產力的壓迫下,教師和學生成為學術生產機器,造成教師科研壓力可能轉向學生,學生不得不參與一些自己并不感興趣的科研課題,師生關系異化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要發揮學術資本主義在科研、教學、經費、師生關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是可以從市場、學術、高校的關系入手,二是需要發揮教師作用,三是要從高校治理出發,只有三者的有機融合,才能有效消弭學術資本主義給高等教育帶來的弊端。
政府協調市場、學術和高校的關系,是緩和學術資本主義和高等教育矛盾的關鍵。首先,政府、市場及學術是高等教育機構一直面對的三種勢力,高等教育運行機制也是圍繞這三個基本要素的作用和關系而展開的。[23]伯頓·克拉克認為高等教育發展主要受政府、市場及學術權威三種勢力的整合影響,他提出的高等教育三角協調模式已得到廣泛認可,有助于人們分析各國高等教育的力量。[24]由于政府是高校、市場及學術的組織管理者,同時承擔著監督高校、市場、學術的秩序,供應高校資源,享受高校服務的多重角色,因此協調三者關系的重點是政府要平衡高校、市場和學術的關系。高校作為學術的主體,又面向市場輸送大量人才,承擔著管理學術,開發市場為社會服務的雙重任務。高校重視學術的原因在于能夠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學術資本為自身發展提供決策,滿足追求卓越的大學理想信念,進而開發校園內外文化資本,豐富高等教育的理論內涵,還可以提升學術品味、夯實學術基礎資源。市場則可以視為是高校的經濟來源、學術研究的起點,市場不僅能夠為高等教育注入發展資金,還能夠為學術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學術既發源于市場和高校之中,需要直面現實問題,又游離于市場和高校之外,才能自由發揮學術的想象力。市場、高校、學術,理應攜手并進,共同發展,只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才能平衡三者關系,政府理順高校、學術、市場三者的關系,應是解決高等教育和學術資本矛盾沖突無法避免的首要環節。
教師是高校的特殊群體,承擔著教學和科研的雙重義務與責任,在學術日益功利化的資本環境下,需要恪守公益性的學術信仰,保持師資隊伍的純潔性。唯有教育公益性的堅守,才能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進而推動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首先,教師要重塑學術職業價值認知,要為學問而做學問,以學術為志業,回歸學術研究的本質、精神和方向。固守學術研究“求是”使命,以學術標準和社會貢獻衡量學術研究價值而不是由金錢衡量,學術倫理道德更要自覺抵制金錢的誘惑,[25]遵守學術道德底線是教師應對功利化市場競爭的道德要求。其次,教師要遵從學術研究規律和教育規律,讓學術回歸學術,而不應屈從市場資本的壓力,也只有堅守價值理性,維護傳統學術價值,才能克服學術資本主義的負面效應。此外,教師要牢記學術使命和歷史擔當,在增強教學技能的同時,注重原創性科研的開發,重視基礎研究,提高學術含量,盤活科研質量。而且,教師學術信仰的堅守,也有助于學生價值觀的培養。
大學與公司存在諸多共性,二者復雜的利益相關者組織定位是大學移植公司治理理念的基礎,強調績效的公司治理范式與追求學術產出的高校管理方式不謀而合,能夠改善大學管理,實現大學善治。[26]在學術資本主義市場中,大學自身就是企業、教師是創業者,學生是消費者,隨著大學市場化程度的加深,改變了大學的外部治理條件,公司治理理念的引入是大學內部治理適應性的積極反應,大學共同治理已逐漸成為諸多大學遵循的普遍原則。[27]高校管理理念從“管理”走向“治理”,不僅是管理模式的創新,更是大學觀照學術本身的體現,同樣,高校在管理方面參考公司治理理念關注學術科研效率和產出也無可厚非。而且高校借鑒公司治理理念遵循了學術共同體內部的知識邏輯,能夠增強教師隊伍的凝聚力和學生的歸屬感。一方面,治理更具有人文內涵,符合高校知識氣質,能夠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另一方面,治理強調上下層級關系和水平層級關系的交互性,打破了傳統以政府為權力中心的局限性,[28]“治理”理念體現了大學自治,有助于下放學術權力。高校借鑒公司管理理念,有助于高校去行政化、去專業化,推進高校管理體制改革,便于高校和市場更好的對接交流,從而提高高校辦學質量,重建學術“象牙塔”秩序,實現“雙一流”建設目標,甚至能夠成為學術資本主義在高校應用的成功典范。
注釋:
[1]希拉·斯勞特,拉里·萊斯利.學術資本主義[M].梁驍,黎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 :8.
[2]易紅郡.學術資本主義: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理念[J].教育與經濟,2010,(3):53-57.
[3][13][14]楊超,張桂春.“學術資本主義”與大學教師學術職業角色的轉換[J].教育科學,2016,32(5):47-52.
[4]李麗麗.“學術資本主義”中的資本邏輯與文化邏輯[J].云南社會科學,2017,(6):28-32.
[5][15][17]徐斯雄,吳葉林.當前高校專業設置的問題審視——基于學術資本主義的視角[J].教育學報,2011,7(1):87-92.
[6]李濤.學術資本主義:一場被資本意淫的政治狂歡[J].中國圖書評論,2011,(5):27-31.
[7]胡欽曉.何謂學術資本:一個多視角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7,38(3):67-74.
[8]方展畫.高等教育“第四職能”:技術創新[J].教育研究,2000,(11):19-24.
[9]唐曉玲,王正青.學術資本主義的興起及其對大學科研的影響[J].高教探索,2009,(6):49-52,71.
[10]張維紅.學術資本主義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分析[J].教書育人,2011,(18):4-6.
[11]宋玲.地方高等院校學術資本主義趨勢初探——以教育經費投入差異為考察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3):6-9.
[12]張萍.論學術資本主義對高校學生的影響[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3,29(1):83-88,107-108.
[16](美)亨利.埃茨科維茨,王平聚,李平.創業型大學與創新的三螺旋模型[J].科學學研究,2009,(4):481-488.
[18]王凌峰,申婷.學術資本主義是大學天敵嗎?[J].現代大學教育,2014,(3):8-13.
[19]陳伊生.營利性民辦高校學費漲價訴求與定價策略選擇[J].價格月刊,2017,(11):11-14.
[2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計劃財務司.中國教育成就統計資料(1949-198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371.
[2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2018年全國教育經費統計快報[EB/OL].2019-04-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30_380155.html.2019-09-26.
[22][25]劉愛生.“求是”還是“求利”:學術資本主義語境下中國大學的學術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2,(1):45-49.
[23]彭湃.大學、政府與市場:高等教育三角關系模式探析——一個歷史與比較的視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6,(9):100-105.
[24]伯頓.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緒,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159-160.
[26]蔡連玉,吳文婷.從公司治理到大學治理的理念移植與遮蔽誤用[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6):37-43,73.
[27]王林.新經濟時代美國大學治理的改變[J].高教探索,2012,(1):54-58.
[28]衛夢婉.北京城市治理能力評價與提升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