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林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杜坪小學 甘肅 定西 743000)
語文教學體系就像一座冰山,教師的作用是水下部分,盡管看不見,但可貴的是他支撐著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這是搞好學習的好方法,這是大家都了解的,也是我們說了好多年的。
正是因為好多年的預習的誤區,才使我們的學生產生了預習的不良慣性。我們平常布置學生預習語文課,要不是一句籠統的“預習第幾課”的要求,要不就是給出幾個問題,諸如“熟悉課文的生字詞?!薄罢n文講了什么?”“課文的作者是誰?文章的寫作特點?創作背景是什么?”如此等等。雖然看似有的放矢,其實是有空子可鉆的。學生回家以后根本連書都不翻,拿一本教學參考或《英才教程》之類的開始了抄寫,許多問題其實學生完全可以在參考書中找到答案,全程用不了五分鐘!有的老師也發現了以上弊端,開始布置讓學生讀課文,家長盯著孩子,并且為孩子錄制視頻,在群里打卡。這樣勞神費力,影響了家長不說,就連孩子自己也成了負擔,他的精神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家長、教師往往忽略了一點——孩子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更有甚者,孩子借作業之機,向家長討要手機,開始玩自己的游戲。這樣應付差事的預習有什么用呢?在第二天講授新課時,老師就會發現,學生們該會的還是不會,家長、教師、學生白白勞累了一場!預習純粹就是擺設!
那么,預習就真的沒有用嗎?當然不是,預習是一種學習方法,指在學習某件事情之前進行自學準備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葉圣陶先生說過:“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關鍵是怎樣用好預習這一環節。筆者從教多年,總結出自己預習作業布置的方法,行之有效!應對當前預習的誤區,在這里與大家分享。
教師要堅信,沒有預習決不能講課。預習不透徹,終止課堂教學轉入預習,給學生要樹立預習的重要地位。首先,預習作業可以布置得簡單,但老師檢查預習作業卻得認真細致。
指導學生深入課文解決問題,思考問題,而不是去抄寫參考書上的答案,最好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學生預習筆記檢查要嚴格,堅決杜絕隨便抄抄寫寫的表面形式,要從內容的實質上去查,看看是不是真正經過自己的思維來創造性地去做,內容不在多而在精。比如筆者要講《詹天佑》一課(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課),布置的問題都是和課文有關的,都是可以在文中找到答案的。諸如“本課題目是什么?”(就是這樣簡單的問題,也會難倒很多學生,因為他們有的壓根沒有翻書!)“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詹天佑為什么要修筑鐵路?”“這條鐵路叫什么?”“請給詹天佑修筑鐵路的方法繪圖”凡此種種,如果認真看課文了,輕而易舉,可是,對于那些做慣了傳統預習作業的同學,只抄教參的同學,這些問題確實是太難的!學生們瞬間懵了,提問一圈,課文還沒有問一小半,學生們個個顯出不好意思的表情。
筆者要求學生重新預習,明天再檢查。學生們如釋重負,繼而感激涕零!回去后,恨不得課文的犄角旮旯都記會。有時我們教學不妨停一停,別急著往前趕。
預習方法的指導要注意實踐性。新課標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的兩大屬性。顯然,語文是非常實用的一門課程,教師在布置或指導學生預習時不能局限于書本的字詞,還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一方面讓學生看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讓學生增加對學習語文的興趣。這需要老師善于觀察,找到合適的作業素材。
指導學生寫出有個性的預習筆記,如學生喜歡讀就把文章的精華段落抄出來。如果學生喜歡思考,就把自己的獨到見解寫下來。
對于個別學生,需要適當區別對待,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布置難一些難度較大的預習作業,反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我們可以提一些簡單的問題,既保留他們的面子,也保留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對學生的錯誤揪住不放違背我們現在的教育理念,當然也不能太輕松,撓癢癢沒啥意思。可以讓學生把問題所在自然段抄一抄,可以給學生增減積分,可以罰學生唱歌、跳舞,擁有聰明頭腦的教師一定會有更好的辦法。
關于提問順序,以前我是按座位順序提問的,可是后來“聰明”的學生有了御敵之策,該回答第一個問題的學生會只預習課文的前面部分,座位靠后的同學會只關注課文的后半段。面對這種局面,我想出相應的對策——我把學生的名字做成卡片,每次提問進行抽簽!學生們徹底服了!沒辦法,只得從頭到尾好好預習!隨著這樣的預習工作的進行,老師對學生們的提問可以增大難度,可以問問上一課的內容,可以問問自己在課堂上講過的知識點,可以問問課外的拓展延伸,讓預習檢查充滿不確定性。
課堂是孩子自我展示的空間,展現可以激勵學生預習的欲望,有了這樣的欲望,學生才能挖掘文本中深層次的東西。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其實,教育實踐是塊神奇的土地,有許多奇珍異寶等待我們去用心開墾。這些小的技巧只是大海邊的一些貝殼,當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教學觀,作業觀,預習觀。去研究推敲每一個環節,真正去思考教育時,我們的未來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