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遼寧省盤錦市鶴鄉小學 遼寧 盤錦市 124000)
備課備什么呢?即備目標、備教材、備學生。那么怎樣備課才有效呢?即首先備目標,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清晰,老師教得清楚,學生學得明白。其次是備教材,“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材教。”老師讀懂教材,明確各部分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研究教材的同時,研究每個單元和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吃透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識結構轉化為教師自己的學科認知結構;再次備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他們有思想、有主見、情感豐富,需要老師的整堂課不單一,不枯燥無味,也需要老師關心,更需要老師尊重,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和思想動態,如果僅僅憑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去設計教案,而忽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歷,必然會出現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甚至失效。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習如果善于思考,問題就產生于其中,學和問總是緊密相連的,作為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學會做學問,那就得先學會提問。老師教的關鍵就是讓學生慢慢學會提問。古人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便是指老師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和技巧,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學生提問的指導,慢慢實現從“扶”到“放”的飛躍,時間長了,學生提問的能力就會得到提高。比如:老師板書新課的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進行提問,老師再做歸納和補充;關注學生動態生成的提問,課堂上,愛動腦筋的同學喜歡不斷的提問,這個時候老師不能武斷或者敷衍了事的處理,要引導其他同學來回答,重視學生的求知欲和良好的互動,把握好提問的難易度,由深入淺,立足文本,從而提出探究性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諸多不健全,學生好奇心好動心較強,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未完全養成,在生活和學習上還需教育者去慢慢引導,不斷發掘智力、潛能,使他們成為有學習能力之人。因此,我在每天下午放學后留15分鐘,和孩子們在教室里一起預習新課,每個小組都根據我的思維導圖做預習,一段時間,其中最明顯的進步是每個小組設計的課文導入都很豐富,有根據教學內容及對象的導入,有多彩的問題情境導入,有激發大家學習興趣的導入,有的組采取懸念、有的組講故事、有的組用游戲等方法導入,學生都會輕松愉快走進文本之中,樂于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情景中,這樣,教學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我校的大部分學生,一回到家就看電視、玩手機、玩游戲,父母忙于打工,晚上回家比較晚,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布置的作業很多可以在手機上完成。例如:學生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復習語文基礎知識,再讀課文,背誦課文,這個環節的檢查由每個小組長和班長在QQ群里打分,我抽查,第二天告知學生那些方面要怎樣加強。第二塊作業是在手機上查出課文的四字詞的含義,自學生字詞,抄寫經典的句子。第三塊作業是讀課文后寫簡單的讀后感,一周讀兩次。練習設計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它起著監控、鞏固、反饋的作用。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必須緊扣和服務于教學目的,必須與教學內容相關,對學生有意義、有價值,還要有趣。難易要適度,數量要適當,目的要明確。
所謂的有效互動,就是在一定的組織形式下,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要素之間產生的一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體現學生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行為。課堂如果缺少了互動就缺失了課堂的生氣,就缺失了生命的靈動。我的每一堂課上完,學生都覺得時間過得快,有時還很興奮的時候就下課了。有效互動需要把握好三個方面:一是課前要有充分的準備(對教學內容、學情、教學環節、教學手段、教學用具以及對課堂突發事件的預見);二是老師角色意識的轉變,平等、對話與交流是實施有效互動的基礎;三是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課堂的有效互動的重要條件,興趣是激發學生真實互動的內在動力,關注與傾聽實現課堂有效互動的必要的修養。
評價是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形式,它是教學各環節之間的潤滑劑,也是貫穿課堂始終的紐帶。如何發揮評價的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認為不管什么樣的評價,都應具有激勵的作用,都要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在學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評價應是一種期待、一種喚醒。但要真正把評價處理得恰到好處,如春風化雨浸潤學生心田,開啟學生智慧,是一門長期實踐中才能形成的藝術。在教學過程中,對評價學生應注重以下八點:(1)夸獎孩子要在事后,不能在事前;(2)用具體行動代替敷衍;(3)少夸長相,智力,多夸努力;(4)夸獎來自內心,不能隨隨便便;(5)用相信代替羞辱;(6)用理智代替強迫;(7)用示弱代替命令;(8)用偶爾代替總是。比如:學生做得好的時候,不要隨口簡單的評價到“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聰明”等,要有針對性地具體對學生評價,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并知道今后應該怎么做,如何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