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婭 胡國磊 (普洱學院)
在國家“一帶一路”宏觀戰略背景下,非通用語(東南亞語)(以下簡稱非通用語)人才的培養是云南省外語人才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普洱作為面向東南亞開放的重要門戶,把獨有的人文、區位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加快非通用語人才的培養和輸送,符合國家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的工作要求。要突出自己學校在非通用語人才培養上的特色,一定要因地制宜,結合本地本土優勢資源,推陳出新。
學校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和云南省教育事業發展指導意見,高度重視轉型發展工作,積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轉型發展道路。學校根據普洱市獨特的“一市連三國,一江通五鄰”,地處祖國西南邊疆的地理區位優勢,與泰國清萊皇家大學、老撾國立大學合作辦學,逐步形成自己辦學特色,國門大學建設取得成績。非通用語公共課課程體系的建設研究,順應學校辦學定位,還將為其他專業學生非通用語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提供新鮮活力,并對政策的貫徹和實踐的指導提供強大支持。
學校始終不忘“培養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創新實踐能力強,具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緊密結合地方區域實際,把握市場發展脈搏,認真負責地培養非通用語復合型人才,為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教育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按照“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原則,結合非通用語語種語言習得規律,有針對性對不同層次和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分流,制訂與非通用語公共課課程管理制度相適應的教學工作計劃、教學大綱以及教學評價;將非通用語技能比賽和考試測評作為課程建設考評的重要指標之一,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運用能力。
云南省在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多次強調,加快培養外語非通用語種人才,滿足“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需要。云南省教育廳于2016年啟動云南省高校外語(南亞、東南亞語種)應用能力考試改革工作,旨在進一步增強考試的針對性,提高高校非通用語教學水平檢測效果,將只屬于非通用語專業學生應用能力考試的“專利”,調整為其他專業學生(達到大綱要求)也可報考,從政策上對高校各專業學生報考非通用語應用能力考試提供了權威依據,并做好考試類別及等級的歸屬工作。
研究契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和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省發展提出的“三個定位”。緊扣云南省教育事業“十三五”規劃,高校尤其是邊疆高校,抓住云南省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機遇,開設結合本地本土實際,有關東南亞國家語言及文化背景公共課課程,逐步擴大非通用語語言學習受眾面,使更多學生經學習培訓和應用能力考試測評后基本達到非通用語語言中級標準,為社會輸送一定數量急需的復合型人才。
學生經“專業課學習”+“非通用語公共課課程學習”+“實踐運用”,構成“專業+非通用語”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專業課指的是學生所屬專業開設的專業主干課程及核心課程;非通用語公共課課程體系包括七個部分,分別是機構設置、師資隊伍、教學硬件、教材選用、教學運行、教學評估、經費保障;實踐運用劃分為三個部分,即技能競賽、置換交流、考級測評。非通用語公共課課程體系所包含的七個部分,看似獨立,但其間關系卻不是單向層屬關系,而是相關相促,相輔相成的共同體。
從二年級起,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語言水平基礎的學生均可選修非通用語公共課。因學校已有教學經驗積累的僅泰語、緬甸語、老撾語,可以先將此三種語言作為試點開設,以后再根據教學實際和效果反饋情況做增減。
設置非通用語公共課課程教研中心,可獨立成立機構或掛靠于學校東盟學院,主要負責課程教研相關工作,包括課程開設、教師選聘、教學運行、教學效果評價、考試考級等。
學校從宏觀層面把握,規劃好教師綜合能力提升培訓工作,委派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具體制定和執行教師培訓工作機制。多樣化、階段化、開放性做好教師培訓工作,安排教師參加網絡培訓、國內外學習進修等;鼓勵年輕教師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促進知識結構的更新;從語言對象國外聘教學經驗豐富的學者或教師到學校任教或交流,派出本校教師到國外合作院校學習交流,在語言環境中對跨文化交際進行對接思考、補充和鞏固。注重教學骨干的呵護和培養,造就學科骨干,發揮傳幫帶作用,逐漸擴大規模,形成一支熱愛教育工作,年齡、職稱結構合理,教學能力強、文化知識功底過硬,教學水平高,創新負責的教師團隊。
根據《云南省高校其他專業參加非通用語應用能力考試大綱》,培養“專業+非通用語”的復合型人才,對學生的聽力、語音、詞匯、語法、閱讀、翻譯和寫作等方面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學校需做好基本教學硬件準備工作,滿足師生教學需要,保障教學工作正常開展。例如,確保一定數量非通用語圖書資料可供借閱;確保非通用語教學軟件與電子資源配備可正常使用;確保一定數量語音教室供學生練習聽力和實踐訓練;其他與師生學習相關的輔助設備保障。
目前,高校選用的非通用語教學教材各式各樣,可謂五花八門,或是內容一成不變過于陳舊,知識更新不及時;或是教材內容繁難,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或是非通用語專業學生和其他專業學生共用一套教材,學習對象針對性不高;或是教材內容缺乏特色,沒有結合本地本土區域優勢和特色。學校需科學規劃,做好調研,重點編寫、打造一套校本教材(分為公共課和專業課),內容融入現今東南亞國家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內容,結合本地本土區域優勢和特色,體裁樣式多樣化,實踐操作性強。另外,學校還需從語言對象國引進一批原版書籍,通過選讀篇目或借閱書籍等方式,引導學生接觸原汁原味的語言符號信息,對提升學生語言知識功底和思維方式都有極大的益處。
非通用語公共課課程體系采用“因材施教,分流培養”原則,由學生根據喜好,自愿選擇課程。選課學生不分層次、不分專業,不論語言水平基礎,二年級開始即可選課,課程一經選定,必須連上三個學期,確保學生達到基本課時量(周課時4個學時,共216 個課時),課程開設安排在下午或晚上,每班人數不得多于40 人,以保證教師和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語言練習和交流。
第一學期,重點開展聽力、語音、詞匯、語法的學習。通過學習,學生能夠簡單理解聽到的對話和小短文;掌握基本語音規則及特殊讀音,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規范。第二學期,重點加強聽力、詞匯學習,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幫助學生了解語言對象國歷史、地理、旅游、科技、經濟、文化禮儀、節日風俗等基本情況。第三學期,重點加強閱讀、翻譯和寫作能力的提升,為學生提供多次語言實踐交流機會。在三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還需穿插對非通用語應用能力考試內容的介紹。
學生采用網上評教和問卷調查相結合;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隨機抽查聽課、評課及反饋教學意見。學期課程結束,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安排完成期末考試并賦分。每年6月,規定參加非通用語公共課課程學習并已達到基本課時量的學生報考非通用語應用能力考試,若學生通過考試測評,將獲得含金量高、社會普遍認可的合格證書。
學校形成制度保障、落實經費投入。充裕的經費投入是非通用語公共課課程體系建設的基礎保障,通過制度性的保障措施,能夠為非通用語人才培養帶來長期性和穩定性的正面效應。
總之,非通用語公共課課程體系的構建,是普洱學院作為轉型發展、建設國門大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他專業學生獲得非通用語應用能力考試報考資格的重要保障。通過體系構建,將逐步擴大非通用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受眾面,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也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