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花 (甘肅蘭州市永登縣城關回民小學)
心理教育是小學教育中的一項重點內容,因此,教育要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在教學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
心理發展快,特別是在思維和智力能力方面的發展,速度很快;小學生的經歷少,他們的內心世界不成熟,純真、直率,心理很難藏住事,心理活動經常表現在外;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其人格特點在該階段不斷形成。
當今社會加強了對人們心理健康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新世紀人才的一項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全面心理健康素質構成的一項重要部分。小學生時期是人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內心不斷成熟。
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小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可以使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不穩定情緒、抗打擊能力弱、毅力差等各項問題得到合理解決。例如,在背誦課文過程中,小學生長期背誦不下來會挫敗感,而如果小學具有健康的心理,在面對問題時會越挫越勇,直到將課文背誦下來,不會出現氣餒的情緒。做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提升,從而使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努力的戰勝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提高小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對小學生進行教育過程中,如果采取“填鴨式”教育,只會降低小學生學習熱情,并且會導致小學生在心里對教育者產生抵觸心理。因此,作為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期間,應當對小學生的心理進行合理分析,掌握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依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具體規律,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使小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外活動中。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使小學生的特長能夠得到合理發揮,從而實現對小學生的合理培養,使小學生能夠養成積極向上的樂觀品質。例如,在低年級中舉辦“這件事應該怎樣做”交流互動,讓小學生發表自己的建議,讓小學生對事情的做法進行交流;在高年級中可以針對一件事情的對錯進行辨別,教師做好引導,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健康發展。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具體開展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困難,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不僅需要專業教師做好自身的工作,而且需要全體教師的重視和參與。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不只是重視的傳授者,同時,也是學生的在學習過程中的楷模,教學的言行舉止都會學生造成較大影響。特別是在小學教育中,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正處于養成的關鍵階段,教師必須要注重自身言行舉止,避免自身的行為對教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感恩教育是培養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一項基本要求。具有感恩之心的人,內心也一定是溫柔的,懂得感恩的人更容易體會到快樂,可以體會到世界的美。教師可以通過對多媒體的應用,為小學生播放與感恩相關視頻,如“為爺爺奶奶洗腳”“失主答謝拾金不昧路人”等,使小學生感受到感恩,在班級、學校營造感恩氛圍,從而使小學生能夠在正能量的“包圍”和熏陶下,懂得感恩。教師在進行家庭作業布置時,除了布置文化作業,也可以布置一些“感恩”作業,如幫助父母做飯、打掃房間等,使小學生能夠體會到勞動帶來的快樂,同時,也可以使小學生感受到父母在平時做家務的辛苦。小學生在感恩父母、朋友、社會的過程中,可以拉近與其他人的關系,這也能夠提高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小學生心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中一項關鍵內容,對學生的成長、學習都有著巨大作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期間,教師要從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習方面入手,采取合理的措施,實現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培養,使小學生可以養成正確三觀,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