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濤 (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文昌初中)
文本,是學生課堂學習的依據。文本中可用來“借力”之處頗多,如作者生平、極具表現力的文字。
特級教師趙富良老師曾教學《赤壁》(杜牧)。他以一個問題貫穿全課:為什么杜牧要寫這首詩,然后以杜牧的生平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周瑜的復雜感情。杜牧少年意氣風發,22 歲作《阿房宮賦》,26 歲高中進士,一直有著英雄夢,展一己之才能,復大唐之榮光,但始終未曾被重用;再對照周瑜,28 歲火燒赤壁,建立不朽功勛,羨慕等情緒瞬間涌出,便有了“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千古名句。學生在極具趣味性的介紹中輕松理解了杜牧此詩的深意。無須過多引述三國故事,僅從作者生平便可充分展示詩的魅力,而且整堂課學生都全神貫注,興致勃勃。
文字的魅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文字的藝術魅力,二是文字所表達的思想魅力。文本教學中可借助具有魅力的語言,讓課堂生動起來。如教授楊絳先生作品《老王》時,課文中反復出現“直僵僵的”,是楊絳先生語言貧乏嗎,還是有多種作用呢?學生興趣隨即被調動,仔細研讀后,學生會找到“直著腳一級一級下樓去”“他還講老王身上纏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溝里。”等句子,課堂活力立現。
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教學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初中學生的思維水平還比較低,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借力學生的年段特點,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仍是上文提到的這節課,課堂有兩個小活動,一是穿越對話:如果此時你在唐代看到了在赤壁感慨的杜牧,你想對他說什么,二是用“夢想”“現實”“杜牧”說一句話。學生興致很高,積極思考,有的說,杜牧掙扎在夢想和現實之間;有的說,杜牧在夢想和現實之間摔得細碎。這樣的表述足以驗證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布盧姆的話: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蘇霍姆林斯基)所以充分利用學生的新奇之心能提高課堂效率。
如課前預習時讓學生提問題,然后根據學生的問題進行教學設計,課上展示學生提出的具體問題。自己的問題被老師采納的學生,興奮之情溢于言表,這堂課也聽得格外專注;那些沒有被展示的同學,看到自己同學的提問被展示也激起了好勝心,課堂往往格外活躍。這就是“借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不僅用于國家發展,在課堂教學依舊適用。大數據時代,充分利用已有的科技手段,能令課堂豐富多彩,讓學生充滿興趣。
現在的課堂,多媒體的運用已經必不可少。它已成為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效率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多媒體設備不斷更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帶來更多可能。
翻轉課堂、作業盒子等形式不僅能通過作業即時批改獲得針對性的教學指向,還可以在課堂上同步獲取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
歌德說“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對課堂激發學生興趣策略的研究,本身就是高效課堂的實現路徑之一,也是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借力趣教,或許就是其中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