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明勛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燕洞鎮同合小學 廣西 河池 547506)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了多媒體教輔工具,讓課堂教學煥發新的活力。多媒體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機整合方式,現如今已成為學校和一線教育教學工作者重點研究的課題。如何將信息化與小學數學教育巧妙地相結合,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數學課堂上的教學質量以及走向。為了更合理地因材施教,做到對于信息化教育的積極探索。我們必須認識到不足,以及如何彌補不足。
創設問題情境的關鍵在于依據教學內容設定合理的課堂問題,問題情境的設計要遵循以下幾個條件:一是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基準,適應其已有的知識水平,問題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也不會難住多數學生。二是設計的問題要有多種不同的解答方法,即是半開放性的問題,旨在發散學生的思維。三是問題要有可以擴展的“空間”,就是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
例如,筆者在教學“體積和容積單位”這一知識點時,首先借助多媒體工具為學生播放“烏鴉喝水”的故事視頻,之后,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烏鴉非常聰明,知道把石子放到瓶子里就可以喝到水,誰能說說這里面的原因呢?”同學們經過一番思考,似乎清楚了這里面的道理:石子將原來水的空間占了,將水擠了上來,所以烏鴉能夠喝到水。如此一來,借助烏鴉喝水的小故事,采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
直觀、生動、形象是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特點。巧用信息技術,我們可以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通過課件、動畫等動態的效果演示或引入微課(微課可以是自己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開發教學資源,也可以是借鑒網絡中他人優秀的微課視頻資料),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讓復雜的數學規律簡單化、清晰化。如幾何圖形的學習,多媒體信息技術將圖形之間的轉化和變化展現地淋漓盡致,直觀教學,突出圖形各部分之間的聯系等,攻破教學重難點。
在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結合直觀形象的圖形動畫效果演示,使學生深刻理解數學“轉化”思想方法的內涵。通過動畫操作對應邊移動并重合的演示,讓學生直觀看到對應邊之間的等量關系“底=長,高=寬”,效果非常明顯,清楚發現圖形轉化前后,面積不變。在引導《圓的面積》公式推導中,利用動畫反復演示并強調點撥:把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沿著其中一條直徑剪開,給兩個半圓分別涂上不同的顏色用于區分,每個半圓都沿著半徑剪開,但不要剪斷,形象看到兩個齒輪狀進行上下拼插,最終變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而一個圓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情況又會怎樣呢?引導學生思考,介入動畫效果演示,通過對比觀察,學生很容易就發現拼起來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
沒有什么方法比互動更能夠帶動課堂氣氛,想要讓學生真正的掌握知識,不僅要將學習的方法,解題的思路高速給學生,還要讓我們的學生對于學習有認同感,喜歡上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去正確地引導學生們對于上課的發言,課后的自覺完成作業,這才是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需要積極利用的信息化技術教學的優勢,把握住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習小組之間的學習氛圍,起好利用信息化教學的頭。同時,信息技術整合于數學課程的教學觀念既與教師的電腦經驗顯著相關又與其學習和教學觀念相關,即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越高、學習和教學觀念越先進,進行信息技術整合于課程的可能性就越高、效果就越好。因此要想成功地把信息技術和數學學科進行整合,教師除了必須掌握起碼的計算機技能外,更為重要的是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利用信息技術更好地實現傳統教學中的某些教學方法,并且能創造或完善新的教學方法。為了改善教職人員對于信息化教育過去的認知,我們應著手創新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與思想,建立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課程當中,我們可以通過課件進行多方位的畫面認知,以及通過學生的動手能力做出一些長方形和正方形,來求知習題當中的如表面積多少,長多少,寬多少等問題,這樣才能夠帶動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以及愛好。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程度越來越高,并且也在教育領域當中產生著積極的功效。在小學數學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提升自我,對于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能夠合理地使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的創新性,并且能夠在學生的成長當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