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閩芳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湖頭鎮慈毅小學 福建 安溪 362400)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新課標也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數學課堂要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數學基礎知識,還應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當前,教師要重新構建數學教學模式,重視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本文將淺析預習習慣在數學學習中的培養策略。
1.1 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很多學生對數學有一定的抵觸性,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存在一些疑惑,慢慢地積攢的問題越來越多,很多新知識無法完全消化吸收。為了解決教師上課速度過快,學生不能很好吸收知識的情況,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通過預習,學生能提前了解教師的上課內容,課堂學習時更有針對性。這樣,會形成良性循環,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良好地學習習慣。
1.2 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參與度。學生通過預習先了解上課要學習的內容,從而更有自信走入課堂中參與數學學習。這時,數學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講堂,所有學生都會參與進來。課堂氣氛得到了活躍,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積極性得到了提升。因此,有效的課前預習能提升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熱情。
1.3 有助于幫助學生構建小學知識體系。教師培養小學生的預習習慣時要對知識體系和學生學習的目標有大體認識與了解,讓學生能充分認識到學習的主次性。通過預習能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條理性劃分,讓學生的知識脈絡更清晰,讓學生能協助教師合理分配時間,掌握更多數學知識。
2.1 挖掘生活素材,激發學生預習興趣。數學知識來源于我們的生活。教師把數學和生活知識進行融合能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同時,兩者的融合還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因此,教師在安排學生預習時要重視與生活相結合。教師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分類”一課時,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學習預習任務。如,讓學生和家長在超市購物時觀察超市中物品擺放的規律。然后,讓學生思考這樣擺放的意義。這對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分類有更好地效果,學生也會深刻理解分類的好處。教師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十以內加法”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在父母購物買菜時,遇到十以內的加法時要嘗試自己進行預算。這時,學生會從中嘗到成功的樂趣,對數學學習和預習產生濃厚興趣。
2.2 采用合理鼓勵法,激發預習興趣。培養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個學生都有求知欲,都希望自己能得到發展和進步。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預習時,要適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師在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二的乘法口訣”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思考三的乘法口訣、四的乘法口訣等。然后,讓學生預習三的乘法口訣。教師對學生進行口頭鼓勵。教師對學生在預習中提出的一些簡單問題,不應進行打擊,而要正確地引導。通過委婉地語言引導學生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避免打擊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2.3 通過實踐活動,培養預習氛圍。數學和生活之間存在緊密地聯系。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把數學知識多與相生活結合,讓學生親自實踐,感知生活中的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教師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一課時,可以給學生營造購物的場景。然后,讓班內學生充當售票員,對物品進行標價。通過實踐讓學生感知買賣的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實踐活動地樂趣。學生通過預習對人民幣有了初步地認識,對接下來學習理論知識有很大地幫助。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2.4 巧用評價激勵機制。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的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評價作為學生在學習的一種動力,將會激勵學生向下一個目標努力,對進一步學習充滿信心。對于學生的預習評價,一開始只要做了,我就要給予及時的表揚。再通過讓學生當小老師或把學生的作品貼在展示欄和具有導向性的語言評價和持續物質獎勵手段等方法,讓學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預習方法和成果,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認真預習的興趣。
總之,預習是數學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預習教師能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讓學生的課堂學習更具有針對性。為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