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帆
(廣東省廣州市第一商業職工幼兒園 廣州 510000)
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將他們積累的各種生活經驗再現出來,發展其語言表達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的一種游戲形式。它有助于幼兒形成健康的情緒情感,掌握社會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從而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幼兒教師作為角色游戲活動的組織者與指導者,只有在觀念層面上理解角色游戲的意蘊,明確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含義與年齡特征,才能在角色游戲過程中及時地捕捉到幼兒親社會行為養成的最佳契機,采取有效的指導行為,激發與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進而促進幼兒社會性的良好發展。角色游戲過程是游戲者社會性的相互作用過程,對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而這種價值的實現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
在西關本土文化混齡角色游戲活動中,以“西關國醫館”為例,游戲中幼兒親社會行為教師指導的案例與分析:
國醫館里一下子來了許多“病人”,“小病人們”你推我擠,亂成一團……當醫生的泰源小朋友平時較內向,喜歡獨自玩耍,對于正是小班年齡的幼兒來說,完成現在這個任務是有一定的困難,觀察到泰源開始慌張,四處張望尋求幫助。這時我認為到了出手“干預”的時候了,我征求了一位大班小朋友的意見,讓他幫助泰源一起完成這次角色游戲,當哥哥幫助泰源化解了“危機”時,泰源的臉上露出了微笑……教師及時鼓勵、發現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難處,多從增強自信心方面加以引導,注意在游戲中發掘其閃光點,多采用“表揚法”進行教育。對于表現較好、能力較強的小朋友,應增強其協同能力,采用“以強帶弱”的方法,讓他們在游戲中相互幫助,樹立小朋友互相合作的親社會行為。
佳佳和恩恩是一對好伙伴,但也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兒鬧得不歡而散!有次她們發生矛盾時,我沒有馬上調解,想看看她們是否能自己解決問題.接著角色游戲開始了,佳佳選擇的是當“國醫館”的醫生,恩恩則是游走在各個“檔口”的消費者,我悄悄地觀察這倆小淘氣,不出意料,一會恩恩就來到了“國醫館”,這對好朋友很快進入了角色,“小醫生”仔細地幫“小病人”把脈、尋問病情,開藥,最后還作了詳細的醫囑:“恩恩,你的喉嚨有點紅,要多喝水哦!”,“小病人”也很有禮貌地向“小醫生”道謝,之前的不快煙消云散。幼兒由于交往經驗不足,在遇問題的時不會表達或錯誤地表達都會造成同伴間交往沖突,從這件小事我們看到共同的游戲意愿可以讓幼兒緊密聯系在一起,有助于消除幼兒間的隔閡,發展正常的交往關系及友善、關心的親社會行為。皮亞杰認為,幼兒思維的典型特征是“自我中心”,不能理解他人的觀點、情感與想法,角色游戲是幫助幼兒“去中心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要能體會幼兒做出友善行為的動機,能意識到應該適時給予幼兒指導,富有教育機智,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加強親社會行為相關的游戲投入,積極地進行教育反思。
我常以“病人”的身份來“國醫館”,適時指導幼兒提高幼兒游戲水平,使幼兒產生對病人的“同情”“關心”、“照顧”等親社會行為。一次我故意一瘸一拐地對“醫生”說:“我的腳扭到了,醫生你能幫幫我嗎?”,“醫生”趕忙攙扶我坐下,拿起按摩器就開始工作起來,我及時對他的工作表示肯定:“真的好多了!謝謝你,醫生!”“醫生”馬上露出可愛的笑容:“不用謝!我的外婆也常說腿疼,回家我也要幫外婆按摩!”我豎起大拇指說:“你真是個孝順的好孩子!”
教師以角色身份參與游戲,在了解幼兒游戲水平的基礎上,找準時機給予恰當的指導,能使幼兒游戲取得很好的成效。教師是游戲環境的提供者、組織者,幼兒是游戲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把握角色游戲的方向與進程,密切關注幼兒的親社會行為表現,根據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目標,保證角色游戲的教育價值。
角色游戲作為幼兒的一種自由自主活動,教師觀察了解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對幼兒進行隨機指導,不但不會影響孩子游戲的開展,而且更能激發孩子參與游戲的興趣。在角色游戲中教師最常用的還是一般指導的方式,采用深入指導的教師不多,能夠發現深入指導契機的教師更少。
改進建議:教師對親社會行為指導應多采用深入指導的方式,教師的深入指導能夠引導幼兒理解親社會行為的意義,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是一種有效的指導方式。在實際工作中教師應做好游戲活動反思,將指導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多動腦多積累,慢慢的就能夠建立起對親社會行為指導的敏感狀態,有利于教師運用恰當的指導方式指導幼兒的行為。
新的教育觀指出:幼兒教育應為人一生的發展打下基礎,培養他們終生受益的品質。象同情、友善、分享、合作、謙讓、幫助、尊重,以及現在特別強調的誠信這些親社會行為是未來社會的人必備的品質,因此我們應從小注意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幼兒園的孩子因為年齡小,缺乏幫助別人、與人分享或相互謙讓的經驗,以至與他們在與人分享、幫助、謙讓方面出現問題。這時候教師應做一名有心人,要細心觀察了解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水平和內心世界,充分發揮教師的導航作用,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有效進行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