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倩
(遼寧省盤錦市遼東灣實驗高級中學 遼寧 盤錦 124000)
中國擁有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文明,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涉及的范圍之廣,樣式之繁,令全世界為之驚嘆。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有助于提高中學生的人文素養、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質,而且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深入發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素材,探究高中生物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和方法,為教學提供新的思路,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達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和情感共鳴,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激發學習興趣。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教材和其他材料中相關的傳統文化素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文學藝術體驗中理解相關生物學知識,使原本略顯枯燥的知識理論更加生動有趣。
例如,在《細胞的能量通貨--ATP》一節中,問題探討欄目引用了杜牧的一首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短短28字將秋夜中的景色描寫的靈動靜美,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這首詩,讓學生感悟詩詞文字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用圖片、視頻等形式,進一步引導學生勾畫出螢火蟲閃閃發光的情境。接著,從詩歌中的一個意象聯系到本節的生物學知識---螢火蟲發光的原理。進一步提出問題"螢火蟲發光需要能量嗎?","螢火蟲發光的能量由誰直接供給?",從而使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本節內容的結尾,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設計實驗探究螢火蟲發光的能量來源問題。將螢火蟲發光這一充滿詩意的文學意象與生物學實驗探究緊密聯系,前后呼應,使本節課洋溢著詩情畫意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學科核心素養。
再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一節,可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等耳熟能詳的諺語入手,引導學生思考遺傳的概念,進而激發學生對有性生殖過程的學習興趣。《生長素的發現》中,教師除了以自然界中常見的向日葵等植物向光生長現象引入,還可以引入詩句"春色滿園管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引導學生分析為何紅杏會向著墻外生長,對古詩句進行別出心裁的解讀,古為今用。《細胞生活的環境》中以《紅樓夢》中賈寶玉的觀點"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水對于生命的重要意義,同時了解人體內環境的含義,同時對不同個體含水量進行科普,開拓學生的思維和視野。
在對待生命問題上,"仁愛萬物"的思想最先由孔子提出。儒家六經之首 《周易》講"天地之大德曰生",把尊重生命、常養生命、維護生命作為人的大德,荀子主張對自然萬物施以"仁",從"愛人"向愛物擴展。道家提出"天人合一"理論,強調人與萬物是統一的整體。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樹立學生科學的生命觀念,強化學生珍愛生命,關注自然,愛護自然,樹立整體性思想和唯物主義價值觀。例如在學習《受精作用和早期胚胎發育》等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入《孝經》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思想,引導學生珍愛生命,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遠離毒品等危害,感恩父母,敬畏生命。在學習《群落的演替》時,分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詩句中體現的演替方式,深入理解宇宙萬物不斷更新變化的觀點;在學習《生態環境的保護》時,當介紹過生態環境問題和未來發展時,教師可引入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和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觀點,引導學生分析這兩句話的含義,進一步明確人類是地球的一部分,并不是萬物的主宰,應當珍愛生命,愛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同時介紹我國古代"桑基魚塘"的農業發展模式,引導學生思考這種模式的積極意義和未來的發展創新,強調人類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
由于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生物形態、結構和習性等描述中也存在一些科學性問題,對于一些科學技術應用的原理研究不深。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與學生一起發散思維,解放思想,對于這些問題加以科學的解讀和補充,培養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批判精神。例如,李商隱的"無題"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引導學生思考吐絲的春蠶死了嗎? 補充關于昆蟲變態發育的相關知識;蘇軾在《格物粗談-果品》中提到的用木瓜給紅柿催熟,"得氣即發",引導學生思考具體是什么"氣"在起作用,以及如何證明,進一步可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探究不同濃度乙烯對紅柿進行催熟的效果等等。
對于廣大一線生物教師來說,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它不僅要求教師有著較為深厚的傳統文化知識底蘊,還需要具備高超的生物教學技巧。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和傳統文化愛好者,筆者會在未來的教學中不斷探尋生物教學和傳統文化的契合點,身體力行,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