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衍
(貴州省遵義市第七中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近幾年科學技術普遍應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使用互聯網技術。教育部門已經將信息技術作為主要課程,融入初中教學中,需要教師利用有效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結合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發展的特點,教師如果在課堂中不停的進行知識的傳授,學生就會感到無聊,降低對信息技術學習興趣,所以教師要創新教學形式,提升課堂趣味性,主要從下面兩點進行:第一,在課堂中使用微課,吸引學生注意力。微課是現代教育中常見的一種多媒體輔助教學形式,以視頻時間短、內容精的特點,減輕教師教學壓力同時,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教師將制作的微課,上傳到教學平臺,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行信息技術科目的學習,并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有更多的時間對微課中講解的知識點進行研究。例如,《制作圖片》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制作微課,從視覺和聽覺上刺激學生,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利用自己以往學習經驗,主動進行新知識的探究。但是教師使用微課教學時,要注意其使用時間,避免微課時間過長影響其他內容的教學。第二,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達到更好的效果,就要掌握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方法,采取適合學生的教學形式,滿足其學習的需求。如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游戲“點小雞”游戲,隨機選取學生進行提問,出題人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鼓停后,花傳到哪位學生手中,就由哪位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1]。無論問題回答的如何,教師都給予鼓勵和贊賞,提升學生積極性,然后教師再站在客觀的角度對其進行評價,此方法不但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還能幫助教師檢驗學生學習情況。除此之外,使用比賽的形式,教師將學生分組,下達任務,利用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形式,提升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摒棄傳統教學觀念,樹立科學教學思維,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構建探究性課堂,在探究過程中,加強師生互動,令學生在此吸收更多的知識,在教師良好教學氛圍下,提出探究性題目,提升教學質量。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讓學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知識。教師不只在課堂中建立研究氛圍,還需要在課前和課后進行擴展,在課前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產生問題,在課堂中向教師提問,由教師進行相關知識的回答;在課后設置復習任務,由學生實踐操作,助其鞏固知識,增強信息技術的學習能力。
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課堂,打造互動課堂,提升教學質量。初中信息技術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可以通過人機互動,增強學生信息技術操作能力,教師加強學生和計算機的互動,令學生在互動過程中,提升自身水平。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可在人機互動前,使用多媒體講解相關理論知識,學生掌握上機方法后,再通過實踐活動,利用網絡中的資源,提升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另外,還可以使用學生之間的互動,鞏固其學習技能。在課堂中通過學生之間的溝通,有效的提升其學習效率。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站在講臺上講解,學生溝通較少。教育改革后,教師要重視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其交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不但緩解教師的教學壓力,還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提升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是現代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教師要激發其學習興趣,以學生為本,通過構建互動和探究性課堂,構建高效課堂,促進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