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玲
(遼寧省盤錦市鶴鄉小學 遼寧 盤錦 124000)
表達能力又叫做表現能力或顯示能力,是指一個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圖等,用語言、文字、圖形、表情和動作等清晰明確地表達出來,并善于讓他人理解、體會和掌握。語言學家湯姆斯(D.Hymes)認為:"語言能力不僅是指能否造出合乎語法句子的能力,還應包括能否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而說話是語言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交際的重要手段。"語言作為一種工具,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我們中國的學生學習英語的一個最大障礙就是不敢開口說。學生只有在自己能開口說英語并能駕馭所學的語言知識時,才實現了學習一門語言的真正價值。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就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幫助學生們學會用英語表達自己。本人就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工作經驗,談一談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幾點教學策略。
布魯姆說:"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這充分體現了兒童愛新奇、好動的特點,突出了語言的實踐性和交際性,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然而,在英語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在口語活動中不想說,或者想說卻又找不到適當的語言,他們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怕開口,羞于開口的現象。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讓學生會說、善說、樂說,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注意以下三點:
1.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言語的動機,并提供言語的材料,從而促進其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教師應善于利用各種方式營造英語口語表達的氛圍,創設有利于學生說的情境,激發學生說的欲望,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語言、交流語言、發展語言。
1.2 英語教學,耳濡目染。英語教學的主要矛盾是漢語與英語學習之間的矛盾。平時,學生所聽、所想、所說的全是漢語,只有課堂才是學生接觸英語的主陣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把握好課堂的四十分鐘,多用英語表達,對學生進行語言熏陶。這不僅是英語教學本身的需要,也是營造英語口語表達氛圍的需要。
1.3 和諧師生,輕松表達。和諧的師生關系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師生平等和教學民主,寬松的語言表達氛圍是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氣氛的調控和渲染來營造的。營造這種氛圍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教師對鼓勵機制和糾錯策略的運用。就糾錯策略而言,如果教師對學生的口語表達錯誤糾正的時機把握不當或采取逢錯必糾的做法,將會嚴重挫傷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熱情,并將導致學生因追求語言表達形式的規范而降低口語表達的流暢性。
實踐證明,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成就感和價值認同感是產生學習動力的真正源泉。可在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一部分同學不但課下不習慣說英語,有的甚至連課上也不愿意開口,他們有的是因為怕出錯緊張,有的是因為詞匯量不足而不敢用英語來表達自己,還有的則因為經常被老師忽視,而沒有機會說英語。總之他們這些學生寧把自己當聽眾,也不參與課堂活動,他們習以為常,甚至借此躲避課堂訓練,對這樣的學生,教師一方面要多鼓勵、訓練他們,另一方面則要努力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從實踐中我認識到,如果英語僅僅局限于課堂,其生命力是有限的。學生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他們需要感知與他們內心世界相呼應的聲音、色彩、動作和語言,他們需要在輕松和愉快的環境下接受語言和使用語言。而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正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小學生課外口語活動應體現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特征,應體現由課內向課外,由校內向校外延伸的特點,如開展口語興趣小組,根據教材內容自編自演英語童話劇,英語故事樂園,英語快活林廣播、英語走廊、雙語走廊、英語早操、笑話、迷語及英語才藝大獎賽等。
4.1 氣氛壓抑。學習者不積極參與課堂口語表達,特別是中高年級同學,擔心出錯,受批評,失面子。
4.2 無話要說。一方面話題過于空泛,讓學生無話可說;另一方面話題的難度過大,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口語語料的儲備。
4.3 不平等的參與。在以往課堂教學中,經常是"少數學生撐場面,多數學生當聽眾",而這一部分旁聽者,他們很少或根本沒有開口。
4.4 聽、說、讀、寫語言技能發展不平衡。口語訓練與聽、讀、寫技能的訓練不能有機結合。
4.5 口語實踐空間陜小,口語訓練形式枯燥單一。
對小學英語老師而言,不斷地總結教學的得失和進行教學反思不僅是改進和調整英語口語教學策略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自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
小學階段是學習英語的基礎階段,更是學習英語的關鍵時期。加強口語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的交際意識,要從初學英語開始,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以豐富的語言材料,創設不同情景,增強他們的交際意識;以先進的視聽手段,促進他們的語音、語調的準確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為今后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