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芬
(河北省遷安市第六實驗小學 河北 遷安 064400)
小學生通過數學閱讀可以有效解讀文本,挖掘學習重點,積累數學技巧。閱讀對于中年級學生有更大的教育意義,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閱讀能力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對于數學的認識也在逐漸增強,是養成高效閱讀的關鍵時期。但是,有的小學生在學習時忽視閱讀,往往一拿到題就開始計算,使題目中的隱含條件被遺忘,導致解題錯誤。還有的小學生在閱讀時馬馬虎虎,看錯數量關系和題目要求,最后功虧一簣。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數學教師要向學生滲透閱讀思想,改善學生不愛數學閱讀的現狀,指導數學閱讀技巧,為小學生創造數學閱讀氛圍。
在閱讀過程中,思考是十分重要的,中年級學生對小學數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知,此時數學教師應該引導小學生閱讀數學教材和題目,從而更好的思考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提高數學審題能力。比如講冀教版小學數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一課時,通過閱讀理解與思考理解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尤其是在計算前涉及到單位換算的一定要讓學生學會通過讀題自己處理。小學生詳細的閱讀教材,能夠熟練運用相關公式進行計算,為準確獲得答案提供幫助。數學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仔細閱讀教材中的練習題,找到題目中包含的每一個知識點,從而快速解題。“想用一條繩子圈一個長度是6.4米、寬度是3.6米的長方形活動區,那么需要多長的繩子?”首先小學生在閱讀以后知道這道題求的是長方形的周長,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是2×(長+寬)。然后知道長是6.4米、寬是3.6米,就能求出周長是2×(6.4+3.6)=20米。快速解題的關鍵就是讀題時能找到關鍵詞求周長,這樣問題就會很順暢地得以解決。
在中年級數學教材中,有一些數學知識難于理解,或者有一些知識容易混淆,如果小學生不認真閱讀,很可能會誤解或者錯解,這樣會降低小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數學教師要巧用閱讀,增強小學生的數學辨析能力。比如講冀教版小學數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數學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如下兩個計算題,通過閱讀和計算能夠讓小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的了解。題目一:有兩個一樣的小長方形木塊,他們長度均是10cm,寬度均是5cm,問如果通過拼接的方式組成一個正方形,則這個正方形的周長及面積都是多少?如果拼成一個長方形呢?題目二:某個長方形同某個正方形的周長是一樣的,其中長方形的長度為23cm,寬度為15cm,試求出這個正方形的面積為多少?這兩個練習題將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以及周長知識進行了結合,能夠檢查小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情況。
數學閱讀教學要形式多樣,這樣才能夠讓小學生在閱讀中成長,體會數學文化。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拓展教學資源,培養中年級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和數學文化內涵,能夠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閱讀。比如講冀教版小學數學《平均數和條形統計圖》,教學時教師首先帶領小學生閱讀教材,做好基礎工作,對平均數的概念有更直觀的認識。然后教師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小組成員按預置閱讀任務分組活動,在閱讀完畢后解答相應的問題,這樣可以鍛煉小學生的合作能力,讓小學生在合作中進步。最后,教師給學生提供一段生活資料,讓小學生在閱讀之后做出相關數據的統計,并且繪制統計圖,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數學閱讀包含課堂上的書本閱讀和課外社會閱讀,課外社會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數學視野,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成長機會,小學數學教師要鼓勵小學生進行課外社會閱讀,給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材料,讓中年級學生把社會閱讀當成一種習慣,為靈活應用數學知識打下扎實的基礎。比如講冀教版小學數學《用字母表示數》,這部分知識對中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特別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有些小學生則感到困惑。數學教師為了讓小學生感受字母的不同取值范圍和用字母表示數的作用,為學生提供了一些課外閱讀信息,如其他學校的《用字母表示數》的思維導圖,網絡上下載的優秀教學案例,簡單的方程知識等,一方面為小學生開拓思路,找到運算規律,另一方面為小學生帶來了學習的機會,熟練地利用公式和常用數量關系求值;再如,當學生看到新栽的大樹時會發現工人師傅用長木棍將樹支起來,形狀正好是三角形的,學生通過思考就會發現其中的道理,也就是三角形的穩定性原理。這就是社會閱讀的最好范例,其實數學學習無處不在,只要用心體會即可。
總而言之,閱讀是小學數學的組成部分,小學數學教師要將閱讀貫穿到數學課程實施的每個環節,不論是概念教學、課堂訓練還是考試檢測,都要讓小學生自主閱讀,在閱讀中感知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意識。同時,數學教師還要關注中年級學生的個性認知要素,讓學生更好的感知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精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