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忠
(廣西南寧市馬山縣金倫中學 廣西 馬山 530619)
教育體制改革以及素質教育改革日漸深化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農村高中班主任在進行管理工作過程中,需要合理的運用溝通技巧,結合學生實際需求來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保障。高中階段學生屬于身心發展成人以前最為活躍的時期,高中生不但在身體發育上走近了成人的門檻,而且在心理上也逐漸獨立。要求學生全面認知事物,健康引導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村高中班主任不僅對學生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還對學生思想具有重要引導作用,通過有效溝通能夠促使學生、教師、家長之間開展有效溝通,充分發揮溝通在班主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進而有效開展班主任管理工作,對學生全面發展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農村高中班主任的角度分析,班主任管理能夠有效滿足學生對于知識的無限追求,那么就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健全學生人格。高中階段學生基本上形成比較穩定的性格,心智方面趨向于成熟,農村高中班主任在管理過程中不但需要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為學生未來人生發展提前做好前景規劃。農村高中班主任在實際管理過程中,需要堅持全面性原則,結合素質教育實際需求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農村高中班主任需要重視教學內容,結合近年來高考形勢提出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多角度地、全面地分析問題,提高學生學科的分析能力和答題能力。另外,還要結合高中階段農村學生特點,科技的發展以及父母受教育的程度等等,促使班主任管理與時代發展相結合,針對性開展班主任管理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1 將溝通藝術合理應用于與學生溝通中。高中階段是青年期(在中國一般是14~28歲)的開始。而青年期正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在生理、心理發展水平上都有極大的變化,許多社會現象也相對集中地體現在這一時期。好勝心以及自尊心非常強,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農村高中班主任在與學生進行溝通過程中,需要鼓勵學生,盡可能避免批評學生以及打壓學生,如果過于批評以及打壓會影響學生自信心,嚴重地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3.2 將溝通藝術合理應用于教師溝通中。從目前來看,農村高中班主任不僅承擔著班級管理工作,還承擔著學科教學工作,如地理、英語、語文等學科教學工作。如果班主任承擔著語文教學工作,就會對學生語文學習情況了解更多,但是卻并不是十分了解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情況。班主任在管理過程中需要注重與科任教師溝通與交流,認真傾聽他們意見和建議,及時掌握學生在不同學科中的學習表現,鼓勵教師之間進行分享和交流,為班主任順利開展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3.3 將溝通藝術合理應用于家長溝通中。作為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學生成長以及學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學生在進行成長過程中,家庭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班主任在開展管理過程中,需要保持與學生家長之間溝通,在進行溝通之前,需要仔細了解學生的家庭基本情況,尋找教育突破口,更加有效引導學生以及教育學生。高中班主任在與學生家長溝通過程中,需要重視班主任形象,堅持以誠待人的原則,結合學生日常表現、學生實際溝通情況、學生家庭情況等等,采用更加有效方式來告知學生家長學生在校表現。
3.4 堅持恰當溝通方式。日常生活中,人們大多是從自身角度來思考問題,當時卻非常容易迷失自我,如果單純考慮自身,那么很難有效處理人和人之間關系,甚至容易出現不必要煩惱。由于班主任在管理過程中容易與學生發生沖突,缺乏有效溝通技巧,班主任需要與學生構建良好溝通關系。移情式溝通方式對于班主任語言表達能力具有非常高的要求,通過有意識訓練能夠促使班主任與學生有效溝通。利用換位溝通方式能夠促使班主任更好理解學生難處進而給予自身警醒,給予學生更多包容,給予學生更多的寬容、體諒、包容以及理解。利用換位思考方式能夠促使班主任能夠突破固有思維習慣限制,采用變通性溝通方式來轉變常規性思維方式,充分發揮班主任管理作用,提升班主任管理有效性。考慮到農村高中階段學生在情感上存在著穩定與波動、階段與層次并存特點,農村高中班主任在進行情感溝通過程中,需要擺脫在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方法限制,結合學生的情感實際來開展有效情感溝通活動,通過外在言行、外在情緒表現等來有效掌握學生思想需求以及情感需求,為學生思想發展以及情感發展指明方向,更加敏銳洞察學生情緒變化以及行為變化,通過有效情感溝通來疏導學生不良情緒,提升管理有效性。
作為農村高中班主任管理關鍵性內容,溝通不僅有利于優化溝通效果,還有利于提升班主任管理效率,農村高中班主任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采用更加有效溝通技巧,不斷總結溝通經驗,創新班主任管理方式,提升班主任溝通能力以及溝通技巧,為順利開展管理工作提供保障。班主任管理和學生溝通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關聯,只有開展有效溝通才能夠提升班級管理有效性,充分發揮德育教育,構建更加細致、更加合理溝通方式,促使初中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相互理解,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提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