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鋼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央高瞻遠矚的長遠規劃,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于我國提升“內功”,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顯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對加快我國的產業升級、促進區域內的要素流動、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意義重大。而東北地區自經濟體制改革以來,作為共和國“長子”,經濟發展狀況與國內其他地區甚至平均水平相比都已經有了很大差距,關于這一問題國內學者研究諸多,楊蔭凱、劉羽(2016)認為東北地區現今面臨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觀念落后、國企機制僵化,缺乏創新動力等問題;許欣(2017)認為雖然目前的東北地區經濟有一定程度的復蘇,但由于長期的體制化、結構性問題,東北地區仍然不能適應中國境內“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姜曉秋(2017)指出,東北地區經濟不振不僅與國內經濟總趨勢的不協調有關,更與全球經濟正處在深度調整期有關,有時受地緣政治的影響。東北地區應抓住一帶一路這一歷史機遇,找準定位,結合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計劃,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勢,政策優勢與資源稟賦優勢,盡快擺脫經濟增長速度滯后的局面。
一、中國東北與韓國的貿易特點分析
1.1貿易總額占全國比重低
從表一來看,雖然東北三省與韓國的貿易總額在近八年來不斷升高,但是與全國對韓貿易總額相比,東北三省的貿易總額占全國的比重非常低,基本都在4%徘徊,2017年為3.93%,大部分年份均不足4%。
1.2對韓出口主要以貿易順差為主
從表一中可以看到,全國對韓貿易近八年來都持續呈現貿易逆差的局面,即全國對韓貿易進口總額大于出口總額。而對于東北三省來說,近八年都保持了貿易順差的經濟形勢,貿易出口總額大于進口總額。(表1)
1.3東北對韓出口產品多為附加值低的產品
從表2與表3來看,東三省出口到韓國的商品多為原材料、農產品、水產品等附加值低的產品,而從韓國進口的產品卻多為電子類、鋼鐵類、機械類等附加值高的產品。雖然出口量大,東北三省的對韓貿易長期保持順差的經濟狀態,但是出口產品附加值低,不利于提高經濟效率,造成資源的過度開發,不利于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表2)(表3)
二、東北三省貿易優劣勢分析
2.1東北三省優勢分析
雖然中國東北在對韓的貿易中以粗放型對口貿易為主,但隨著“一帶一路”的開展,東北地區曾經的優勢又在重新凸顯。
首先,政策優勢。為了促進東北地區早日融入“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政府提供了很多優勢政策。比如中國國務院先后批準了哈爾濱新區、遼寧新區、長春新區、哈爾濱綜合保稅區、遼寧自貿試驗區等經濟特區,通過政策優勢吸引外商投資。
其次,東北老工業區的工業優勢。東北地區自建國以來就是老工業基地,雖然在改革開放時期工業區地位有所下降,但中國國務院提出重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后,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優勢將重新凸顯。東北地區工業基礎雄厚,是對韓貿易的很重要優勢之一。
接著,資源豐富。東北素有“中國糧倉”的美稱,農業發達,且林業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能夠彌補韓國對資源的需求。
最后,區位優勢。在對韓貿易中,東北地區與中國大部分地區相比,有明顯的區位優勢。黑龍江緊挨俄羅斯,吉林延邊地區緊靠朝鮮,遼寧省也緊靠朝鮮,但在對韓貿易中可以走海運,與韓國距離非常近。東北三省的邊境優勢,對于跨境貿易來說十分有利。
2.2東北三省劣勢分析
中國東北地區的經濟在六七十年代曾經位于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前列,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東北地區由于交通不便,氣候影響,思想觀念落后等原因,經濟狀況逐年下滑。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體制機制落后。東北地區的國有企業受六七十年代計劃經濟的影響過于深遠,企業活力低,體制機制長期落后與東南沿海地區,且根深蒂固,難以改革。中小企業發展活力低,發展不充分。上層建筑的落后已經嚴重制約了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
二是發展方式落后。長期采用資源集約型發展方式,依靠資源和人力為主,對韓出口的產品附加值低。且長期以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發展很不充分。
三是人力資源不足。目前東北三省的人口已經進入負增長階段。人才大量流失到南方,勞動力不足也是現今東北的一大難題。
四是天氣、交通等外在地理因素。東北地區冬季過長,天氣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且東北地區地處中國東北,位置偏遠,交通不便。但交通問題現今正在改善。
另外東北三省是全國朝鮮族人口的主要分布地,朝鮮族在親緣上與韓國有關系,譬如韓國人在吉林延邊地區的部分投資,就有朝鮮族作為中介。朝鮮族熟悉韓語和韓國文化,韓國對東三省的投資能降低管理成本。
東北三省在對韓貿易方面優勢和劣勢都非常突出,特色鮮明。因此在制定其對韓發展的貿易路線時,如何充分發揮東三省的優勢,并引導企業和地方政府主動將劣勢轉化為優勢,是問題的關鍵。
三、中國東北與韓國貿易合作的建議
3.1抓住中韓自貿區這一有利機遇
有關政府抓住中韓自貿區這一有利機遇,結合“一帶一路”倡議。主動為遼寧省及早謀劃,搶占先機。
3.2優化貿易結構
在貿易結構上,優化現有的貿易結構,大力扶持鋼鐵、機電、電子等重點產業,推動大型企業走出去。對于農業、制造業而言,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品牌意識。從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3.3開展跨境電子商務
在對韓貿易合作中,充分利用自身港口優勢,開展跨境電子商務。現今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通關服務平臺雖然在遼寧已經出現,但仍存在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有關門應該對這種新型貿易方式保持關注并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引導跨境電子商務走向標準化、規范化、系統化。
3.4打造對韓貿易平臺
打造對韓國貿易合作平臺。加快推進大連、營口等地區的綜合保稅區建設, 爭取先行先試國家經濟領域的一些重大改革措施, 促進區港聯動, 突出口岸貿易、轉口貿易和國際物流服務功能, 使遼寧的地緣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建設韓國商品批發區和轉運區, 把韓國北上過境的數碼家電、機械、服裝和汽車配件等產品留在遼寧, 實現分流、分撥和銷售, 不斷增強省內各中韓自貿集聚區的功能。
【參考文獻】
[1]趙丹.中韓自貿協定背景下遼寧省發展對韓進出口貿易的研究[J].中國商論,2016,9:112-114.
[2]劉敏,趙立夫.基于“一帶一路”背景下分析東北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新舉措[J].吉林農業,2018,2:51-51.
[3]高宏艷.一帶一路”建設對東北亞地區經濟秩序的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18,7: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