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共治理成為國家和社會領域發展的重要標志,而公共治理的有效性與正當性成為經濟發展和政府轉型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從研究綜述的視角,梳理發現學者關于公共治理的有效性與正當性在理論定義、互動關系、適應性分析等方面存在爭議。通過對現有研究的分析,試圖將有效性與正當性統合起來,適應公共治理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 有效性 正當性 公共治理
一、關于“有效性與正當性”內涵的爭論
(一)公共治理的有效性爭論。白徳全(2015)從政府能力的角度認為,實現公共治理的有效性需要運用公共權力,協調各類主體維持公共秩序,滿足公共需要,是在治理能力與需要之間合理有效地調整過程中對善治的體現[1]。周雪光(2011)基于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他把政府治理有效性置于權威體制背景之下,主要解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矛盾:一方面中央政府往往趨于集權,其政策和決定可能會脫離地方實際情況,不利于地方根據中央政府實行治理,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有目的的向地方下放權力,使得地方政府權力膨脹,宏觀治理的有效性下降。[2]
從問題導向的視角分析,臧乃康(2015)提出國家有效治理所面臨的困境表現為:公共政策碎片化,治理組織規模擴大,國家與社會關系失衡。[3]為了減少現代化過程中的沖擊,林尚立(2009)認為,對于現代化和經濟持續發展來說,有效的國家本質意義上在于能夠有效地供給經濟與社會轉型、發展所需要的制度資源。制度能夠為轉型和發展提供明確的發展方向、有序的發展空間和規范的行動邏輯。盡管學者關于有效性的界定存在差異,但是能夠從特殊性當中歸納出一般性特征,即公共治理的有效性側重在以國家和政府為主體,利用公共權力,回應大眾需要,以政策輸出結果為導向,維護有效的政治秩序,建立穩定的政治制度,從而提高整理能力。
(二)公共治理的正當性爭論。例如胡偉(2002)所講,正當性面對的是政治秩序及其先在道德基礎,合法性是指民眾對于現存政治秩序和政權的信任、支持、認同。實現正當性取決于政治秩序是否得到確立和鞏固,在政治發展過程中通過制度化的方式,吸納社會各階層有序參與政治[4]。魏崇輝、朱衛卿(2014)將民主作為政治合法性和政治制度化的連接,通過實現現代化,解決各種社會勢力的矛盾沖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社會價值,從而獲得合法性。[5]由于合法性存在的內在張力,實際上正當性是合法性的其中一個表現形式,馬雪松(2011)從歷史制度主義更為宏大的視角,分析政治合法性的制度性內涵與雙重評價標準,拓寬了合法性的內涵,明確其內在隱藏的邏輯,并且便于理解正當性與合法性的本質區別。[6]楊偉清(2016)更進一步,把正當性等同于合法性,利用法律規則區分了狹義的正當性和廣義的正當性。
二、公共治理的有效性與正當性的相互關系
有效性中獲得正當性的視角。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效的公共治理在于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滿足社會大眾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且逐步提高人均收入,從而得到社會對公共治理的認同和信任。林尚立(2009)以中國政治發展的實踐為研究對象,明確指出我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進步,歸根結底是通過在有效性中累積正當性所實現的。[7]不論在哪個發展階段,計劃經濟時期和市場經濟時期,首先要解決的是發展這一根本問題,逐步實現民主現代化,增強了正當性。利普賽特(1993)深刻指出,有效性一再喪失,或長期喪失,則會危及一個合法系統的穩定性。政黨政治為政治參與提供了制度化的渠道,整合多元主體的利益,協調沖突與矛盾,化解社會危機,為國家建設創造穩定的社會秩序。因此,倪明勝(2012)認為中國共產黨通過政治途徑、組織途徑、思想途徑,并且在改革開放后以經濟建設為目標,實現了有效性的治理目標。
正當性中積累有效性的視角。西方代議制民主是典型的在代議民主的路徑中獲得有效性的表現形式,高春芽(2017)指出,社會將公共權力委托給國家和政府,通過民主選舉的委托-代理機制,確保自身利益得到保障,在主動參與民主選舉的過程中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權利。不容否認的是,代議制民主的權力經常被異化,民主選舉成為利益集團博弈牟利的工具,官僚化現象嚴重。但是,代議制民主發揮了精英與大眾的互動關系,在整合利益表達的基礎上做出政策回應,大大增強了治理的有效性。白徳全(2015)關注社會成員的價值認同,培育公民精神,將公平、效率、民主、正義引領主流價值觀,塑造公民觀念,凝聚社會共識,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在正當性的基礎上進行現代化建設,從而獲得治理有效性的共識。
三、結語
現有關于公共治理有效性與正當性的研究中,對于正當性和有效性的概念界定尚無定論,二者之間的關系沒有明確的邊界,但是這并不影響從有效性與正當性的角度分析公共治理存在的問題,以及超越公共治理的困境,提高治理能力,實現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白德全.社會轉型期政府治理合法性與有效性的提升[J].人民論壇,2015(8).
[2] Z周雪光.權威體制與有效治理: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J].開放時代,2011(10).
[3] 臧乃康.國家有效治理的現代性困境與超越[J].江蘇社會科學,2015(6).
[4] 胡偉.關于“黨內民主”的若干問題的思考[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4).
[5] 魏崇輝,朱衛卿.政治正當性與合法性的統合-《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政治哲學意蘊論析[J].哲學論叢,2014(12).
[6] 馬雪松.歷史制度主義視域下政治合法性的內在張力[J].南京社會科學,2011(4).
[7] 林尚立.在有效性中累積合法性:中國政治發展的路徑選擇[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作者簡介:于珂(1995-),男,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地方政府治理。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2019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9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