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梓 林俊威



【摘 要】2012年《刑事訴訟法》確立了犯罪封存制度,意在保護未成年人更好地回歸社會。花都區位于廣州市郊區,經濟、人口組成、家庭結構不足等方面導致了青少年容易染上惡習,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對近花都區人民法院提供數據分析未成年人犯罪類型及犯罪封存制度,在現行的犯罪封存制度實施過程中,存在以下一些問題不夠完善:沒有實現100%的未成年人犯罪封存率;檔案管理方面不完善;檔案封存期限不統一;案件查詢限制方面相較于寬松等,在未成年人犯罪封存的保護上仍有一些地方存在缺口并提出改善意見。
【關鍵詞】犯罪封存制度;未成年人;完善;花都區
一、廣州市花都區未成年人犯罪狀況及特征
從廣州市花都區人民法院少年庭獲取2015年--2018年青少年犯罪數量分析得知,2015-2018年度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數量呈波浪形上升趨勢。表一為2015年—2018年廣州市花都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總數。表二為2015年—2018年財產型犯罪、暴力型犯罪、性侵害犯罪、毒品類犯罪四種犯罪類型案件數量。圖一為2015年—2018年財產型犯罪、暴力型犯罪、性侵害犯罪、毒品類犯罪四種犯罪類型案件統計圖。
廣州市花都區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征:
1.廣州市花都區未成年人的犯罪數量呈上升趨勢。花都區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花都區的建材、紡織、食品加工、汽車摩托車、皮革皮具等工業有一定規模, 已成為花都區的支柱工業。人口增長主要來自外來務工人員,這就使得花都區人口素質普遍偏低,青少年隨外來務工人員定居于花都,受教育環境較差,普法教育普及滯后,且家長忙于打工,疏于對青少年教育。并且從本小組組員走訪(以廣東培正學院附近居民為樣本)調查發現,附近居民法制意識極其薄弱,而且附近居民青少年家庭經濟水平較低,家庭孩子數量偏多,并且家長本身文化素質不高們無法在法律方面向青少年普法。近些年網絡的高度普及,青少年自身辨別意識不強和強烈的好奇心,如果沒有家長的正確引導,青少年容易被不良信息誘導,使得性侵害犯罪類型在近幾年呈現上升趨勢。
2.廣州市花都區未成年的犯罪類型集中在財產型犯罪和暴力型犯罪。區域兩極化發展、貧富差距較大。花都區作為廣州新興城區,面積較大,整體經濟發展迅速,但局部尚未能實現均衡發展,部分區域基礎設施完善,市政建設較好,而部分地區仍處于尚未開發的農村地區,公共建設落后。青少年處于青春期對金錢的取得家長沒有正確引導容易產生偷盜行為,結交社會不良團體,極其容易誘發極端的盜竊行為,甚至危及他人生命安全。并且青少年容易產生沖動性,與他人發生爭執容易魯莽沖撞發生毆打行為,挑釁他人并且一些小群體無心向學易產生“打群架”的行為。
3.廣州市花都區未成年的毒品犯罪呈現下降趨勢。廣州中院副院長吳筱萍介紹,2015年至2017年期間,廣州兩級法院審結未成年人入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案件涉及少年犯人數分別為34、29、21人未成年人毒品犯罪呈現出逐年減少的態勢。一直以來,廣州兩級法院積極開展法治宣傳活動,通過法治講座、法治話劇、錄制電視節目、廣播臺節目、微電影、法庭開放日等多種形式開展法制宣傳,宣傳禁毒教育知識,發放禁毒宣傳材料培養未成年人知法守法、遠離違法犯罪的行為習慣,營造出全社會共同關注毒品危害、共同抵制毒品、參與禁毒的濃厚氛圍。
4.廣州市花都區未成年人性侵害犯罪類型案件呈現上升趨勢。至2019年3月,全國共立案查處“掃黃打非”案件1079起,“掃黃打非”部門從嚴整治利用網絡直播、短視頻、網絡文學、社交群組、“兩微一端”等平臺傳播淫穢色情信息行為,堅決查辦了一大批網絡制黃、販黃、傳黃案件。“女童保護”基金負責人、鳳凰網公益主編孫雪統計發現,2017年曝光的性侵兒童案例中,有6起與網絡密切相關,主要包含3種類型,網友約見兒童后性侵,通過網絡聊天拍攝兒童裸體視頻,或哄騙兒童拍攝色情視頻后上傳網絡牟利等。犯罪嫌疑人利用社交軟件、網絡游戲等對兒童實施侵害,雖然曝光的數量不多,但更應該引起警惕。雙方都是青少年,性侵害犯罪對受害方的負面影響可能追隨一輩子,這給青少年的身心帶來極大傷害。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青少年網民(19歲以下)約占全體網民的23.4%,達1.7億。這意味著如果沒有保護措施,會有更多孩子可能受到不良信息的傷害。法律明文規定,傳播淫穢影片、音像、圖片或者其他淫穢物品的行為會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罪,情節嚴重的會受到法律的處罰,但是現在網絡上的很多信息是處在合法和不合法之間的灰色地段中的。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目前已進入征求意見階段。我們期待一個清新的網絡時代盡快到來。
二、花都區犯罪封存制度的現狀及原因
(一)案件封存現狀情況
犯罪封存率問題:花都區人民法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封存率沒有達到100%,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花都區人民法院針對未成年人性侵犯案件類型犯罪進行了100%封存。
封存地點:部分封存于法院檔案室,部分封存于花都區檔案管理局。
犯罪封存制度封存主體:基本上由花都區人民法院來實施封存工作,但個別時候公安機關以及檢察院也會作為犯罪封存實施主體對案件封存。
封存方式:依據案件保存期限,短期,長期,永久三種期限對案件進行不同期限的封存。這是依據刑罰期限來決定的。
查詢規范方面:分為紙質版查詢和電子版查詢;紙質版查詢較電子版查詢程序繁瑣一些,需要查詢者單位出具單位介紹信,工作證明復印件,依據案件封存于法院檔案管理室或檔案局提交材料。
(二)原因分析
第一,針對案件尚未達到100%封存最大問題關于刑滿釋放的案件封存的問題,目前,花都區人民法院對于刑滿的未成年人案件之后的案件封存規定不明確,只是對永久封存的案件進行永久封存,至于長期封存以及短期封存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封存期限屆滿之后的案件是否封存還未有完善。第二,封存主體上,主要是法院,但公安機關以及檢察院偶爾也會成為封存主體,公安機關于檢察機關沒有分配好自己職責,我認為,應該由法院來負責比較科學。第三,案件查詢程序不夠嚴格,較為寬松,公檢法系統,以及其他一些國家機關需要查詢案件提供便利,因此可能在制度設計上考慮到查詢快捷,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封存案件查詢不是特別嚴格。
三、犯罪封存制度完善措施
(一)不足之處
花都區人民法院犯罪封存率并非100%,只有性侵害型犯罪案件進行100%封存,以及花都區人民法院封存是依據案件保存期限來決定封存期限的。
封存主體。在現實中,由于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犯罪封存制度實施主體,因此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實施主體,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三者出現職權混雜的情況,使得犯罪封存制度實施不規范,而且導致該項制度事實行為出現瑕疵時無法追及實施主體,讓當事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護。
查詢規范。需要查詢未成年人犯罪封存記錄的單位只需要出具單位介紹信,工作證明復印件即可到法院或者檔案局查看封存檔案,對于檔案用途,以及共同查詢人員人數沒有作出要求。
審判前被告人保護問題。《刑事訴訟法》第268條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根據情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在不少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審判中會有社會調查和心理測評師等相關專業人員在庭前調查青少年的情況以及在公安機關進行案件調查時也會進行走訪,訪問附近百姓,但是往往這些人與未成年人息息相關,如果犯罪事實泄露會招來非議。
(二)完善
1.啟動程序。犯罪封存實施應該由審判機關啟動,因為犯罪封存制度很大程度是依據判決結果來決定是否實施封存。而且不可否認的是,整個案件事實應當在審判中調查清楚,理應是審判人員對整個案件最為清楚。并且在法院設置少年庭,不僅僅是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審理,還應該具有對未成年人犯罪封存制度實施執行封存的職能。因此,我認為犯罪封存的實施主體應該是審判機關。
2.查詢規范。刑訴法第275條規定,“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除外”。哪些機關和單位可以進行查詢,查詢的目的是什么,查詢后案件情況流向哪里。在這些過程中不夠嚴謹,保密措施不過關會使犯罪封存的目的毀滅。另外,司法機關辦案需要,如果這些案件作為證據采納時,事實證據與品格證據是否都采納,我認為品格證據不應該被采納。并且對于犯罪封存記錄檔案用途需要在申請查詢的時候需要說明,未成年人犯罪封存檔案封存提供查詢需要對查詢人員提交資料進行形式審查,并且查詢人員規定同時需要2名或者2名以上工作人員一同進行查詢工作,進一步規范查詢程序。
4.救濟途徑。前文說到我認為審判機關作為犯罪封存制度實施主體較為合理,但是審判機關在實施犯罪封存制度過程中執行有瑕疵,那么當事人如何救濟自己的權利。我們不妨參考一下普通刑事案件審判機關審判行為有瑕疵時,人民檢察院依法提出抗訴、糾正意見、檢察建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二十條人民檢察院有8項監督職權,法律賦予人民檢察院監督職能,對于犯罪封存制度,檢察院也理應享有監督人民法院實施犯罪封存制度的權利。
5.對于屢教不改、品行頑劣的青少年該如何實施該項制度,由于是未成年人,對他們的案件需要依照法律進行封存,但是這一項制度出發點是為了保護青少年自身及以后發展,而不應該成為他們“不法利用的武器”。根據本小組與法院進行調查溝通獲知,針對這一類屢教不改的未成年人,如果監護人、父母在法院當地并且能夠找到監護人,父母會與父母溝通,如果沒有監護人,或者監護人、父母在異地無法聯系到,對于這類未成年人的心理輔導干預也會很難實施,并且只有一小部分的未成年人可以找到他們相關監護人、父母,即使人民法院工作者與監護人、父母溝通也沒有很強的專業性,對于犯罪未成年人需要心理咨詢師干預才比較科學、專業。所以對于犯罪的青少年心理上存在的障礙很難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干預。然而,在現實中不少青少年缺乏家庭溫暖,與不良社會小群體交往,使得不少青少年行為叛逆,思想觀念偏離正確的價值觀,這類青少年屢次犯罪但還是屢次不改正。犯罪封存制度的初衷與這類青少年的行為背道而馳,我認為他們更加需要心理疏導,讓他們回歸正道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