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詩凱


【摘 要】石峰山位于玉環市南部,為一處火山遺址景點。通過對石峰山野外實地考察,開展野外地質遺跡調查工作,查明石峰山超基性巖筒地質遺跡特征,利用區域地層、構造及火山地質資料揭示其形成原因,并從典型性、稀有性和系統完整性方面評價其科學價值。
【關鍵詞】火山巖地貌;地質遺跡;超基性巖筒
一、地理概況和地質背景
玉環市地處浙江東南沿海黃金海岸中段,為首批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浙江省海島統籌發展試驗區。石峰山又稱大山,位于玉環市南部大麥嶼街道鑲額村北側海拔高程287.3m,形態上呈現圓錐狀產出,地處石峰山景區內,主周邊景點包括龍巖宮、龍額仙谷、石峰山莊、火山茶基地等。
玉環市地處浙東南沿海火山活動帶中段,中生代強烈的火山活動,噴發堆積了一套分布廣泛的火山-沉積巖系,屬于磨石山群。石峰山區域早白堊世早期火山活動強烈,伴隨有巖漿侵入作用,在新近世晚期,受沿海區域性深斷裂控制,在斷裂交匯處,來自下地殼或上地幔巖漿的沿斷裂侵入,呈現圓筒狀產出,形成超基性巖筒。巖筒屬超鎂鐵質巖類,巖性為玻基輝橄巖。
二、地質遺跡特征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于各種內外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并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通過對石峰山超基性巖體調查,石峰山巖體為典型的超基性巖筒。平面上,超基性巖筒呈現近橢圓狀產出(圖1),其長軸約510m,呈北東方向展布;短軸約340m,呈北西向展布,出露面積約0.15km2。巖筒侵入于高塢組地層(巖性為流紋質含角礫晶屑熔結凝灰巖),周邊與圍巖接觸面產狀分別為162°∠72°、35°∠84°,其傾角陡立。巖體邊緣見有高塢組火山巖碎塊,即捕虜體。此類超基性巖巖漿來源于下地殼或上地幔,受基底深大斷裂與次級斷裂構造控制,侵入于地表之下冷卻,形成筒狀體,后經抬升剝蝕出露。經野外觀察記錄表明,巖筒主體巖性為深灰色玻基輝橄巖,礦物組合穩定,主要由橄欖石、輝石和基性斜長石組成,具有斑狀結構,基質為細微粒結構產出,其變化較小。根據巖體礦物組合、結構構造等特點,認為巖體不具有明顯的分帶性。石峰山超基性巖筒地質體具有筒狀特點,平面上近圓形或橢圓形分布,空間上呈現筒柱體產出。在地表部分,不論從不同角度或方位觀察,則均表現為圓錐狀之塔峰地貌景觀,其地貌高大雄偉,形態對稱且完美。石峰山塔峰海拔高程287.3m,從不同方位觀察,其圓錐底盤直徑均發生變化,即340-510m之間,而圓錐體高(相對高差)也存在著變化,在100-180m之間,而圓錐體塔峰地貌坡度在40-45°之間,其地貌形態是不變的。
三、地質遺跡形成與演化
石峰山超基性巖體,在新近紀上新世,受地殼升降影響,導致部分區域性深大斷裂活動,由于斷裂下切深度大,至下地殼層,地幔巖漿組份沿幾組斷裂交匯處上侵至地表以下幾公里處停止,空間上呈現一個巖漿通道,冷卻后形成巖柱或巖筒。浙江新近紀超基性巖筒具有一定的分布和出露,研究表明,它們均受控于幾組交匯的斷裂,并定位于此空間,類比分析,石峰山超基性巖筒成因及形成過程也不例外。
石峰山超基性巖體之地貌景觀,不論周邊全方位正視,還是遙感衛星照片俯視,其地貌形態均呈現圓錐狀產出。此類地貌形成演化,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對地貌形成演化有四,其一,石峰山超基性巖體其空間形態規則,因為是巖筒,在三維空間呈現為一根通向地下深處的石柱。其二,超基性巖體侵入于高塢組火山巖地層,其周邊因快速冷卻,發育原生柱節理;其三,超基性巖體,巖性與周邊圍巖存在著較大差異,在風化侵蝕剝蝕方面也有較大影響。其四,更新世以來,浙江及沿海地區,地殼處于緩慢抬升期,不斷抬升、不斷侵蝕剝蝕,才能不斷重塑地貌景觀。外因:更新世時期的玉環市域與現今的地理位置差不多,但氣候條件可能比現在更加惡劣,經歷了多次冰期和間冰期,溫度變化較大,海平面起伏變化較大,冰后期氣候炎熱潮濕等因素,受其影響,山地風化侵蝕剝蝕強烈,石峰山超基性巖體出露地表,形成山峰,就是這些因素所為。
石峰山圓錐狀山峰,是由早期剝蝕出地表的巖柱發展而來的,在巖柱出露地表一定高度后,首先在其邊緣開始以規模性的崩塌為主,導致邊緣發育柱狀節理的巖體崩塌,堆積于斜坡之上,現在石峰山北坡和南坡地帶分布。而巖柱中心部位則柱狀節理不發育,后經風化侵蝕剝蝕和修飾重塑,演化呈現今所見之地貌單元。
四、地質遺跡評價
地質遺跡的評價指標和標準,即按科學價值、美學價值、科普教育價值、旅游開發價值等四項基本指標確定等級高低程度。其中科學價值包括典型性、稀有性和系統完整性。
石峰山超基性巖筒是浙江省內已知超基性巖(筒)體出露面積第二,次于東陽橫店八面山超基性巖(筒)體。巖筒體發育大量的橄欖石包體、氣孔和原生柱狀節理,是通向下地殼或上地幔的“窗口”,巖(筒)體可以為人們提供重要的深部地質信息,這對研究浙江新近世沿海地區深大斷裂活動、巖漿侵入以及了解和認識地幔巖漿組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巖(筒)體地貌類型獨特,為圓錐狀產出的塔峰形態,具有美學觀賞價值。依據地質遺跡評價原則和方法,據表1的賦分標準,對石峰山超基性巖筒地質遺跡進行了賦分評價,其結果統計見表1。
評價結果表明,石峰山超基性巖筒是玉環市石峰山地區重要的地質遺跡,屬于I級地質遺跡點,綜合評價等級為省級,在省內有著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五、結論
1、石峰山超基性巖筒地質特征,對研究沿海地區新近紀以來區域斷裂活動、下地殼或上地幔原始巖漿物質組份以及深部地質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2、石峰山超基性巖筒體,呈現出優美的地貌形態,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結合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歷史文化內涵、獨特的茶葉品牌,可以進一步提升當地鄉村旅游品位。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浙東沿海中生代火山-侵入活動、構造演化及成礦規律[R].2002
[2]浙江省地質調查院.? 浙江省地質遺跡調查與評價報告[R].2004
[3]陶奎元,謝家瑩,阮宏宏等.中國東南沿海中生代火山作用基本特征[J].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所刊,1988,9(4):12-27.
[4]尹家衡,黃光昭.中國東南沿海中、新生代火山旋回[J].火山地質與礦產,1997,18(3):167-190.
[5]王薇華,胡久常.火山旅游資源極其開發利用研究[J].資源與礦業,2006,8(6):,61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