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摘 要】目的:研討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臨床護理模式與干預效果。方法:選擇我院收治于近3年的90例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做課題研究。結果:護理后,B組頭暈發生頻率較A組顯著減少,持續時間較A組顯著縮短,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中開展全面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頭暈癥狀。
【關鍵詞】護理干預;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效果觀察
慢性腦供血不足(ChronicCerebralCirculatoryInsufficiency,CCCI)是由于大腦在各種因素作用下出現的一種慢性、廣泛性供血異常,患者普遍無典型的局灶性腦缺血表現,而多表現為頭悶重感、頭痛及頭暈等癥狀。該病誘發各種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并可導致一系列不良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等,爭取對該病患者的盡早有效治療與護理指導顯得尤為重要。本課題對我院近3年收治的部分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實施全面護理干預,取得較滿意的干預成效,現總結研究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于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的90例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作課題研究,所選患者自訴存在頭暈、頭悶重感等癥狀,經頸椎X線、MRI及腦多普勒等檢查后明確診斷,且無溝通障礙或精神異常等問題。包括男病例47例,女病例43例,年齡40~70歲,平均(58.6±4.5)歲;利用計算機進行隨機數表分配,A組與B組各45例,通過SPSS20.0軟件對A、B組間的基線資料做處理,P>0.05,適合做課題實驗與研究。
1.2方法
A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指導,在患者入院后,對其病情進行綜合評估,并結合病情叮囑患者合理飲食,注意臥床休息,告知患者遵醫囑服藥以及給予對癥干預等。
B組患者在上述指導下予以全面護理干預,包括:(1)營造溫馨環境:維持病房環境的整潔與安靜,定期清潔衛生及通風,并根據患者的性別及年齡特點布置病房,如較高齡患者可安排至增設有防滑設施的病房等。(2)情緒安撫: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身心困擾,護理時需積極與患者溝通,給予患者鼓勵與安慰,并為患者講述成功案例,以幫助患者樹立治愈信心,消除負面心理。(3)認知教育:鼓勵患者戒除不良生活習慣,在其入院后,給予一對一的疾病知識指導,并發放宣教知識手冊,向患者普及有關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的病理知識、誘發原因、臨床處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等,使患者加深了解自身病情,正視疾病。(4)科學運動:多鼓勵患者進行適當的身體鍛煉,每日餐后30min可進行散步、慢走等有氧運動,以增強體質,促進康復。(5)膳食指導:調查了解患者的日常飲食狀況、飲食偏好等,并充分結合患者病情,給予定制營養膳食計劃,每日多增加高蛋白、高維生素類食物的攝取,盡量做到少食多餐,避免食用刺激性較強的食物,并積極戒除不良飲食習慣等。(6)出院指導:出院日叮囑患者嚴格按主治醫師要求按時按量服藥,定期到院復查,并向患者提供專線咨詢電話,以隨時動態掌握患者病情、解答患者問題等。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經過2個月的護理,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包括頭暈持續時間、癲癇發作頻率和自理能力評分。記錄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的依從性并進行比較。自理能力得分以自理能力量表為基礎,分為健康知識水平、自我概念、自理責任、自理技能等四個維度,總分172分,得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強。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A組與B組的頭暈癥狀改善結果
護理前,兩組頭暈發生頻率、持續時間相比,P>0.05,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B組頭暈發生頻率較A組顯著減少,持續時間較A組顯著縮短,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A組與B組的護理服務評價結果
B組經問卷調查,顯示總服務滿意度為95.6%,相比A組的問卷調查結果(總服務滿意度為80.0%)更優,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目前,大多數慢性腦功能不全頭暈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藥物和手術治療,其中抗血小板藥物能有效預防血小板聚集,改善腦血供。抗凝血藥物和抗血小板藥物的療效表明,通過改善血液通暢性,可以增加大腦的血液供應,從而可以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大腦。對于一些嚴重的腦功能不全患者,需要采取外科措施,如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在實際治療過程中,臨床護理干預往往輔以常規護理干預。通過觀察患者病情及治療情況,及時調整隨訪干預措施。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不好,外患者頭暈癥狀明顯,容易使其對抗或抵抗,導致臨床干預效果下降。綜合護理是近年來廣泛應用的臨床護理措施。它具有全面、周到的特點。它可以圍繞患者的治療過程進行護理,使患者處于良好的隨訪狀態,為干預效果提供保護。在慢性腦功能不全頭暈患者的護理中,可根據患者的癥狀進行護理,并可根據治療措施和康復情況不斷調整護理干預措施,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直視和積極治療心理,促進他們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提高他們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此外,在特定的應用過程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提高患者的整體體重,促進干預效果,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生活。
慢性腦功能不全是臨床上常見、多發病的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容易發生病理損傷、認知功能障礙等并發癥。慢性腦功能不全的發病機制復雜,可能與腦動脈粥樣硬化等有關。更容易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危害更大。大多數慢性腦功能不全患者發病后,由于不能正確理解病情和治療,加上病程長、病程長,容易使患者產生許多負面情緒,影響治療的順利進行。綜合護理干預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基本原則,通過對護理風險和護理要點的分析,制定出全面、針對性、創造性的護理措施。在綜合護理干預中,通過給予患者良好的心理輔導,可以消除患者的消極情緒,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適當的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及其家屬正確認識疾病,幫助糾正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指導患者適當運動,可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出院指導可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使患者合理飲食,科學服藥,減少危險因素,防止疾病復發。
4.結論
綜上所述,在神經科應用綜合護理干預治療慢性腦功能不全所致眩暈患者,不僅縮短了每次眩暈的持續時間,而且可減少每月的眩暈發作次數,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護理滿意度。對慢性腦功能不全頭暈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頭暈癥狀,獲得較高的護理服務評價,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劉鳳勤.護理干預對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26):234-235.
[2]宋玉瓊.優質護理干預對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臨床效果的影響分析.中外醫學研究,2018,16(18):100-101.
[3]高鳳艷.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護理效果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7(22):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