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靜
【摘 要】淠史杭工程,是一處為新中國淮河流域一方地域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帶來久久為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偉大工程。在持續不斷的長達十四年的建設中,建造者沒有急功近利,沒有顧此失彼,沒有忽略對生態壞境的保護,因此這一工程源遠流長,馳而不息。而這一工程的修建,也反映了反映了建黨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與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緊密相連,彰顯了建黨初心、體現了為民初心、蘊含了赤子之心。
【關鍵詞】淠史杭工程;犧牲奉獻;初心;使命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當我們回溯共產黨踐行初心與使命的點點滴滴,就會在建設時期的畫卷中找到一個令世人都嘆為觀止的璀璨明珠——淠史杭。
提起淠史杭,可能許多人不甚了解,是一個人的名字?還是一個組織的名稱?但是對于皖西大別山區的千萬居民來說,淠史杭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詞匯,因為淠史杭就在這里。它是一個灌溉面積以千萬畝計的全國特大型灌區工程,它是橫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以防洪灌溉為主,兼具城市供水、航運、發電等綜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現在,她也成為了皖西地區除大別山、六安瓜片之外的又一張名片。
“排沙析水分清濁,始見源頭造海洋。河道提高三十米,山崗增產萬斤糧。倒虹吸下渠交織,切道崖頭電發光。汽艇航行風浩蕩,人民力量不尋常”![1]這是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郭沫若同志視察淠史杭工程時在驚嘆之余寫下的《淠史杭頌》。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根治淮河流域水患,在大別山崇山峻嶺之間興修水庫;為了灌溉江淮地區萬畝良田,在皖西大地上又挖渠引流。這就是偉大的“人間天河”淠史杭工程,它以皖西五座大型水庫——佛子嶺水庫、梅山水庫、響洪甸水庫、磨子潭水庫和龍河口水庫為依托擴建而成,除了這幾座舉世聞名的大型水庫以外,在當時浩渺無垠的皖西大別山區還興建了中小型水庫1200多個,挖開干渠、支渠、農渠、斗渠等共八萬多條!這些數字的概念對于建筑技術如此高端、設備如此先進的今天來說或許稀松平常,但是在工人們只有手推車、十字鎬這樣的原始生產工具的上個世紀,這一偉大工程無疑是和著幾十萬民眾的血汗而筑成!
可能對于新世紀的我們來說,紅旗渠工程似乎更加廣為人知。其實我們的淠史杭與紅旗渠是同時代修建的治水灌溉工程,可以說是異“渠”同工。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淠史杭工程修建時間更早,耗時更長,建成后的效用更大。目前它的灌溉面積是紅旗渠的二十倍,受益人口更是達到紅旗渠的二十三倍。
黨的初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達,可以說,淠史杭、紅旗渠這些工程所體現出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犧牲奉獻的精神正是我們黨在建設時期初心的最好體現。[2]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探尋淠史杭工程中所蘊含的初心。
首先,這一座大型的淠史杭灌區為誰而建?這樣一個灌溉面積達千萬畝以上的工程,上馬于中國正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1958年。五十年代新中國剛剛成立,可以說是千瘡百孔,國家經濟極端困難,面臨的國際環境也十分不穩定。我們缺少資金、缺乏設備、缺乏先進技術。在這樣都可以稱為窘境的形勢下,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什么還要痛下決心來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呢?
其實修建淠史杭的最直接的動因,就是為了解決江淮地區千千萬萬老百姓的人身安全問題。黨的領導人始終懷著愛民之心、親民之情、富民之愿。毛主席曾在授予治淮委員會的錦旗之上親筆提上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幾個大字[3],這幅字背后有一個讓人非常動容的故事:1950年毛主席在閱讀人民日報時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淮河流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型水災,災區有一位災民與被淹的蛇同爭一顆救命的樹,結果人在樹上被蛇咬,沒入洪水之中。主席看后非常痛心,沉默良久之后,他提筆寫下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這一偉大號召!在毛主席發出這一偉大號召后,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不遺余力地督促、關懷著淠史杭工程的修建。鄧小平、溫家寶、江澤民、吳邦國、曾慶紅等十幾位國家領導人都曾親臨水庫視察工作。這與十九大“必須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的要求是并行不悖的,可以看到無論何時,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不忘本心,將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4]
而在淠史杭修建的過程中,一大批共產黨員也站了出來。發揮了堅守初心、模范帶頭、犧牲奉獻的精神。最具代表性的是淠史杭工程指揮部任總工程師黃昌棟,他于1951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土木系,1958調任淠史杭工程指揮部總工程師。當時黃昌棟每天堅持工作十八個小時以上,跑遍了灌區的每一個角落,成為了淠史杭的“活地圖”。為了打贏這一場奪水之戰,他和大禹一樣,三過家門而不入,甚至他妻子坐月子的時候,他都沒有一天陪在妻子身邊的時間,當時家里所有的重活都由他十歲的大兒子來做。1964年在辦公室工作的黃昌棟忽然肚子疼痛難忍,同事們把他送往醫院,診斷出腸癌晚期。原來之前他肚子就一直間接性疼痛,但他一直忍耐著,沒有告訴任何人,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就去打個吊針,繼續回到工作崗位上。這也導致他最后的積勞成疾、回天無力,最終將他年僅42歲的生命奉獻給了這一偉大工程。
另外,淠史杭灌區除了我們知道的五座大型水庫,還有1200多座中小型水庫,將淮河的幾大支流攔腰截斷,同時為了發揮其灌溉功能,江淮丘陵地區挖出了八萬多條的渠。有一個更加直觀的數據:如果用淠史杭工程所使用的土石筑起一個一立方米的長堤,可以繞地球整整15圈!而為了修建這一工程,皖西人民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人民,成了修建淠史杭的根本力量。工程上馬時,皖西人民正遭受著嚴重的自然災害,在溫飽線上掙扎,國家也無法提供足夠的資金、技術、人力支持。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皖西人民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當時他們的勞動報酬每天只有半斤口糧和一毛的菜錢,幾乎是義務勞動。而他們卻把自己房錢屋后可以作為建筑材料的條石、門板、木料都獻出來。他們用最原始的手推車、十字鎬等工具[5],肩挑手抬,用鮮血和汗水,平均日上工50萬人,最高上工80萬人,歷時14年創造了這又一大人間奇跡。難以想象在那些食不果腹的日子里,皖西人民攝取最低的熱量,卻釋放出了最大的能量。
十九大報告也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的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淠史杭就是真心誠意依靠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人間奇跡。
淠史杭建成以后,誰享受了這一大建設成果呢?
最直接的受益者肯定是我們皖西地區千千萬萬的居民百姓,淠史杭的修建直接根治了洪澇災害,保障了下游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使得江淮丘陵地區重新成為了令人心馳神往的魚米之鄉。而現在,這幾大水庫已經成為了天然的大水缸,庫區植被和優質水質都被保護起來,為許許多多周邊城市輸送了純凈的飲用水源。同時,淠史杭的修建創造出了無限的經濟效益。現在已經有更多的居民、游客享受到了這一偉大建設的成果,庫區風光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綠色景區,許多游客們來到這天然的“氧吧”,釣釣魚、度度假,放慢生活的節奏,感受自然帶來的寧靜。[6]可以說,淠史杭的建成,給皖西乃至全國人民都帶來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與財富,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有了更多的體驗與感悟,真正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從這多個方面可以看出,淠史杭這一偉大工程,彰顯了“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理念,是黨不忘初心的延續;它承載著成千上萬的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夢想,是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一座豐碑;它也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使命與擔當,成為激勵我們新時代祖國建設者奮勇向前的旗幟!我們要牢記習總書記“不忘初心”的囑托,把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作為奮斗目標,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我們能夠永遠能夠擁抱這樣美麗的綠水青山而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勝天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9.
[2]彭冰冰.論紅旗渠精神與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J].嘉興學院學報.2018(2):34-39.
[3]陸永來、李純宇.“人間天河”淠史杭[J].治淮,2018(10):46-47.
[4]李洋.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精神的起源與傳承[J].黨政干部學刊,2018(7):48-52.
[5]劉莉娜.人間奇跡淠史杭[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5(4):13-14.
[6]張琳.觸摸淠史杭[J].環境教育,2017(1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