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靜如
【摘 要】“顏值”近年來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美貌經濟學逐漸步入大眾的視野,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專注于研究勞動力市場上“顏值”對就業的影響。本文從不同視角闡述顏值對就業的影響,并分析勞動力市場存在相貌歧視的機制,最后提出了一些見解與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顏值;勞動力市場;就業歧視
一、引言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近年來,大量應聘者被要求照片隨簡歷附上;畢業生畢業之前要做的重要功課也包括了化妝技巧,更有甚者以整容的方式改善外在形象;即便是公平性更為顯著的公務員考試,也在其錄用標準中對容貌做了相應要求;2007年中國“容貌歧視第一案”更是以法律形式使“容貌影響工作和收入”這一命題撞入大眾視野。2011年,Hamermesh在其著作“Beauty Pays”中,將勞動力市場中的相貌歧視稱為“美貌經濟學”。“顏值”這個近年來的高頻熱詞說明,我們已經處在了一個“看臉的時代”,社會對外在形象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因此,研究顏值對就業的影響有極大的現實需求和意義。
二、顏值與就業相關關系文獻綜述
“Beauty Pays”,容貌,或顏值不僅會影響勞動者的收入水平,還會在其個人求職及晉升中發揮重要作用。顏值較高者會比其長相平庸的同事得到更高的工資、額外津貼和更好的特殊待遇,這就是Hamermesh提出的“美貌經濟學”。國內外眾多學者先后運用不同的數據和方法探索了顏值對工資和就業的影響,這一系列研究逐漸成熟和體系化。
(一)顏值對就業的正向影響
早期國內外學者對勞動力市場上歧視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種族、性別、生理障礙等方面,而認為個人的生產能力與其外表特征并不相關。然而,現實生活中衣著時尚、相貌迷人者通常具有更高的收入,更容易就業,也更易獲得異性的青睞。近年來,經濟學者們開始關注“勞動者的身材特征等因素對就業的影響”這一研究領域,多數研究表明:相貌上的優勢有助于提升勞動者的自我價值感,加上人們普遍具有的“悅目情結”,顏值高者在面試環節、工作執行中更易獲得認可,就業水平相對較高。
(二)顏值對就業的負向影響
高顏值對就業與提高收入確實存在加分作用,并且在提高勞動者生產效率、社會溝通能力等方面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顏值也會失效,甚至會給勞動者帶來負面影響。最漂亮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容易被拒絕,而且會被認為不夠正直、很少關心他人、不謙虛等。C學者在請專業職業顧問評估申請人的簡歷時發現:當女性申請與性別角色不一致的傳統男性職業時,具有吸引力的申請者比缺乏吸引力的申請者更少地為人們所偏愛。H學者研究發現:在看待女性事業成功因素上,人們更傾向于將顏值較高者的成功歸于她們的運氣、所獲得的幫助和工作任務比較容易等因素,而不是其自身的能力。M學者研究證實女性的美貌溢價僅在非管理崗位上顯著,而美貌女性在管理崗位上反而不利。此A學者的研究表明,太漂亮的人在求職過程中遇到同性決策者,若被看作“威脅”,便處于劣勢。其他學者還發現,在申請“男性化”的工作時,貌美的女性會受到歧視,即“紅顏禍水效應”,還有的學者區分了競爭與合作兩種關系中美貌作用的差異。
由此可見,高顏值者在享受額外福利的同時,也遭受到人們無法完全認可其實力的偏見。
(三)顏值影響就業的機制探索
有學者研究個人的顏值水平對就業可能存在以下兩種機制:
一是勞動力市場上存在與個人勞動生產率無關的相貌偏見。被西方學者譽為“美貌經濟學”的相貌歧視現象在中國勞動力市場上廣泛存在。有些用人單位招聘過程中通常要求應聘者“五官端正,形象、氣質良好”,提交簡歷時還需提供一張近期生活照,有些單位甚至對身高做出限制。雇主因應聘者或職員的長相、身高、體形等容貌因素取消或損害其就業、職業機會或給予不同薪資待遇均屬于相貌歧視。主要表現為:雇主認為應聘者或職員長相普通沒有吸引力、身高相對較矮或肥胖而不予錄用或解聘;雇主強制規定職員的著裝、儀容規則等,如雇主強制職員穿著單位下發的工作服、強制勞動者化妝、禁止勞動者留胡子,等等。Hunter學者的研究證實了社會上相貌偏見的普遍存在,與相貌一般的人相比,外表美貌的人通常會被人們認為能力更強,對男性來說尤其如此,特別是當有關個人能力的其他信息缺失的情況下,這種效應更為顯著。
另一種機制是相貌可作為一種能力信號,相貌的差異可代表能力的差異,進而代表了個人的勞動生產率。良好的外貌增加了個人魅力,并在個人的受教育階段和成長階段有利于提升個人內在能力。E學者證實了教師相貌偏見的存在,他們會潛意識地更照顧相貌出色的學生,促其學習成績的提高。B學者研究發現:企業雇主通常對相貌姣好者有更高的期待,并且容易做出過高估計。S學者采用時間序列數據進行研究,發現良好的相貌影響了學生的自信度、性格的外向程度,從而影響個人在領導力、溝通能力與合作意識等方面的不同,這些個人能力與品質恰巧造成了個人在職場上的不同表現。J學者還指出,相貌上的差異還會通過勞動者的自我認同效應,形成勞動生產率的差異,進而影響職場表現和職場收益。劉一鵬利用CFPS的調查數據同樣顯示了國內勞動力市場中相貌與個人職業發展同時存在兩種影響路徑,一是與個人生產率無關的相貌偏見;二是相貌通過影響個人自信程度和社交能力等因素影響個人勞動生產率,進而影響了工資。
綜上,雖然學術界對中國勞動力市場上相貌歧視的定量研究相對較少,但是考慮到我國用人單位的實際招聘要求,結合現有的學術研究成果發現:中國勞動力市場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身材歧視和相貌歧視,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就業的嚴峻性。
三、討論
隨著社會的進步,目前大多數勞動歧視已被法律明文禁止,在實踐中也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然而,勞動力市場中的相貌歧視問題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雇主選擇和消費者偏好更是默許了這種歧視。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回顧與總結,顏值作為一種稀缺性的生產資源,在國內外勞動力市場上均存在著“美麗溢價”和“丑陋罰款”現象。此外,由于“相貌歧視”主要源于人們普遍具有的“悅目情結”,心理學家更是把它解釋為一種人類普遍存在地潛意識的自我保護反應。因此,面對難以完全消除的“相貌歧視”現象,應對的良策就是:努力充實自己整合自身綜合實力,以便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獲得薪酬和贏得尊重。
另外,關于相貌在勞動力市場中就業效應和工資效應的研究層出不窮,但是對于相貌影響就業、收入的渠道的分析主要還是集中在雇主歧視和消費者歧視方面,而對其他渠道的分析較少。王慕文,盧二坡,易巍學者認為對顏值的就業效應隨時間變化的捕捉和分析的相關研究缺乏。近些年來,隨著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顏值等外表條件在就業市場中的作用是否會隨著市場化程度加深而改變,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王慕文,盧二坡,易巍.顏值越高越容易找到工作嗎?——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的實證分析[J].中國經濟問題, 2018,310(5):111-124.
[2] 陳雨露,秦雪征.相貌對個人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的影響——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的研究[J].勞動經濟研究,2018,6(04):71-96.
[3] 郭繼強,費舒瀾,林平.越漂亮,收入越高嗎?——兼論相貌與收入的“高跟鞋曲線”[J]. 經濟學(季刊), 2017(01), 151-176.